
会员
《庄子》讲章
李可心 王沁凌更新时间:2023-04-21 20:32:18
最新章节:第22节 释疑(下)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庄子》讲章》以讲章形式解庄,分为前篇、正篇、后篇。前篇论述有关《庄子》及庄子哲学的基本认识,总括心得,使见纲领,得其体要。正篇节选《庄子》原文,从内七篇兼外杂两篇中选取理趣相融、理路贯通的段落为注解对象,疏解字义,讲解文义,提拎概念,剖析理路,逐层设问,阐发己见,在论述中以中西哲学的综合素养为根基,以庄子哲学的基本问题(认识论、形神关系、名实之辨、自然、有无、贵求真等)为视角,辨析庄子哲学精义,阐发庄子哲学的精神旨趣,在解庄上融注译、解读、研究为一体。后篇主要是作者在讲解庄子的课程中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与学生的往来问答。这些问答进一步对庄子哲学的概念和问题做了深入浅出的论述,读来贴切受用。该书在疏解文义的基础上注重辨析概念和问题,立足文辞,疏解义理,以文通理,以求达庄。其文采可读,运思严谨,能启人深思,有哲学发蒙之用。
品牌:北大出版社
上架时间:2022-05-01 00:00:00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北大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李可心 王沁凌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儒家哲学
《儒家哲学》从“儒家哲学是什么”“为什么要研究儒家哲学”“儒家哲学的研究法”“二千五百年儒学变迁概略”“儒家哲学的重要问题”等五个方面,以六个篇章的篇幅,翔实、扼要、入情入理地介绍了儒家哲学的来龙去脉及思想沿革,是一部优秀的中国哲学普及性著作。哲学7.8万字 - 会员
性情与体用:李翱哲学与中国人性论转向
李翱哲学影响儒家思想发展的全局,是汉唐儒学向宋明理学过渡的津梁,其不仅关涉心性结构的创新,还深刻影响到儒家新思维方式的形成。本书全面研究了李翱的哲学思想及其在政治、经济、文史、军事等方面的影响,以中国古代人性论的精神转向为核心,阐述了李翱哲学在儒家人性论转折中的分水岭作用,分析了其对宋代“心统性情”说和性二元论的重要影响;从法象思维、体用论、理一分殊发展的视角,探讨中国古代性与情之间双重关系的发展哲学29.1万字 - 会员
四书释讲:文明全景中跨语境理解儒学
本书试图在文明全景中深度解读“四书”。文明全景视野包含两个基本面:一是从世界文明的进程来审视中国历史文化的变迁,二是从神圣文明与世俗文明的整体来把握每一次时代变迁的特点。据此,本书聚焦于三个时代语境的互动:先秦语境、宋代语境和现代语境之间的差异及其在转进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作者力图在文明全景中打通古今语境,与经典对话,实现与古圣先贤的倾心交谈,由现代的处境体会他们的选择的深层用心,并从他们的视角透视哲学55.8万字 - 会员
国际儒学论丛(2019年第2期/总第8期)
《国际儒学论丛》是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中心主办的以儒学研究为主旨的学术集刊。本期集刊分为儒家思想、经学史、儒家讲坛·珞珈山空中杏坛、国际儒学比较、儒学史、国际儒学动态、儒者访谈录等七个专题,组织了美国、韩国等海内外学者关于儒学研究方面的文章,论题涉及先秦儒家、宋明理学、新儒家,反映了国际儒学研究的一些新动向和新发展,专门组织了中韩儒学比较方面的文章,以推动儒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哲学21.2万字 - 会员
钱玄同思想重评
钱玄同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推行新文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讨论钱玄同如何利用中国传统学问中的经学、小学资源来建设“五四”思想革命、文学革命、汉字革命,整体性地展示钱玄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独立、独特的历史作用,并呈现新文学、新文化变革中的传统内援力量。哲学25.4万字 - 会员
曾子学刊(第1辑)
《曾子学刊》由山东大学曾子研究院/中国哲学史学会曾子研究会主办,为的是加强学术界对曾子思想的关注,培育曾子研究的后继人才,增进学界对海内外儒学发展现状的了解,为曾子思想与儒学思想的海内外交流提供平台。本书是第一辑,主要包括“学者访谈”“孝道思想及其历史发展”“儒家孝道与当代社会”“曾子孝道专题”“《孝经》研究专题”几个专栏,各位专家学者从经典、学理、实践等方面对儒家特别是曾子孝文化的内涵进行了丰富哲学19.6万字 - 会员
孔教与国家建构:变奏与复调的历史(1895—1919)
孔教如何从晚清社会制度的固有部分崩解成为“游魂”,如何一步步被负面化乃至被打倒?晚清和民国初期的孔教论争聚焦在国家建构是否需要孔教、如何安置孔教。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陈焕章、马相伯及新文化运动诸君,基于对孔教与革命、孔教与中华文明维系、孔教在国家建构中地位和作用的不同认识,公开在媒体上争论孔教的定位和性质。争论中,康有为希望通过改革孔教达到强国目标的主张逐渐受到批判,立国不需要孔教、孔教不是宗哲学25.4万字 - 会员
朱子的哲学世界
本书是陈来先生近十余年关于朱子学的文章结集。正文前五篇分别考察朱熹《仁说》《克斋记》《太极解义》等文本的成文过程与版本差异,以及其中重要思想的前后变化,凸显了精深的文本研究功底。中六篇先后讨论朱熹论“四德”“羞恶”“已发未发”等儒学重要范畴的话语与它们在其理学体系中的位置,体现了对宋明理学的全景把握。余四篇将韩国朱子学与近代朱子学纳入视野,勾勒了朱子学辐射东亚的广阔范围与在剧变时代为思想学术提供的哲学30.2万字 - 会员
圣学·心学·实学的统一:王阳明《论语》学研究
王阳明一生遵循孔子“述而不作”的思想,虽没有专门解注《论语》的著作,但在他的文集中却散见大量对《论语》的解注,通过解读这些解注,本书认为,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是他从《论语》等典籍中体悟出来的,王阳明《论语》学中体现出了圣学、心学和实学相统一的特征,而圣学、心学和实学也是阳明学的三个重要特征。阳明学首先是圣学,因为圣学,才把它与佛、老区分开来;其次是心学,因为心学,才把它与程朱理学区分开来;最后是实学,哲学13.3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