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你的大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5章 思考的类型(2)

实验前,皮特告诉这些学生,这次实验是在不见面的情况下,通过录音带的声音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录音带上是10个人朗诵同一篇文章的声音,其中5人用的是英语,另外5人用的是法语。学生们并不知道,实际上是5个人分别用两种语言朗读。结果心理学家发现,同一个人用英语朗诵时,人们说他个子高、有风度、聪明、可靠、亲切、有抱负,而用法语说时,人们的评价就没那么高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因为在加拿大,英裔加拿大人的社会背景通常好一些,人们对他们的印象和态度也就比对法裔加拿大人好。而正是这种已经形成的态度,影响了人思考、判断问题。

由此可见,所谓成见,就是定型的看法,就是坚持先入为主的观点,即使是错误的,也不肯更改。成见严重阻碍我们的思考,影响我们对事物作出的判断,它使我们总是戴着各种有色眼镜去看世界,得出错误的结论。

法国年轻的数学家伽罗华把17岁时写出的关于高次方程代数的文章,送到法兰西科学院,没有受到重视。20岁时,他第三次将论文寄去,审稿人波松院士看过之后的结论是:“完全不可理解!”

苏格兰科学家贝尔想发明电话,就将这一想法告诉一位有名的电报技师,那技师认为贝尔的想法是天大的笑话,还讽刺地说道:“正常人的胆囊是附在肝脏上的,而你的身体却在胆囊里。少见!少见!”好在贝尔没有相信这家伙的一派胡言,凭着高度的自信将实验坚持下去,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1868年,英国皇家学会为研究碰撞问题而悬赏征文。荷兰人惠更斯文章最好,可是,因为他不是英国人,而被扣发文章。后来,他的论文被法国赏识,在法国出版,他本人也当上法国科学院院长,为法国在科学上赶超英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什么成见能使思考发生偏差呢?其根源在于我们对知识的确定性和明晰性的片面追求。在认识过程中,我们接受外部信息的刺激,再依靠原有思想、概念来识别对象,通过某种相似性来获得关于外部对象的较为明确的认识。这种对确定性的追求,是我们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自然倾向,对确定性的偏爱,使人产生一种内驱力,总是希望明确某一对象的属性,以建立对象与属性之间的联系,达到关于某一对象认识的“终结”。

但是由于这种“终结”不可能是真正的终结,并且它建构在外部信息和原有文化概念的某些内涵相似的基础上,受这些内涵的影响,我们在对外部信息作判断时,便会带有明显的意向,这种意向形成一种先入之见,它使得我们容易依据旧的印象对思维对象作出带有倾向性的断定,表现在:当我们的记忆存在着有利于某事或某物的证据时,我们便会作出有利于某事或某物的断定;当某事或某物与我们的价值观、道德观等不相符合时,我们便会作出不利于某事或某物的断定。

进行理智性思考的另外一个关键是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

情绪可以影响人对信息的选择,因而情绪可驾驭人们的行为,支配人同环境的协调,影响人从环境信息中得出的判断。

情绪对人的作用在心理学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中表现得非常清楚。该定律表明,作业成绩与情绪的激动水平(唤起水平)呈倒“U”字型关系,过低和过高的激动或紧张水平都不利于作业,只有适中强度的情绪才有益于人的工作与学习。对于难度不同的作业,“适中”水平有所差别。例如,对一般人而言,操作复杂的代数问题的最佳状态处于中间偏低的激动水平;操作初等算数技能的高峰处于中等激动水平;操作简单反应时的高峰处于中间偏高的激动水平。

为了使读者对情绪的作用有更理性直观的认识,下面还是通过一个小实验来说明,这个实验可以使大家了解情绪对动作稳定性的影响。

做这个实验需要一些铅笔和秒表。没有秒表的话,手表也可以。做这个实验起码要两个同学。一个充当主试,另一个充当被试。

主试负责宣读指导语,并记录成绩。指导语如下:“请你左右手各拿一支铅笔,两手悬空向前平伸,与地面保持平行,铅笔尖相对,中间相距20cm。当我说‘预备’时,你就做好准备。我说‘开始’,你就两手移动铅笔,使两笔尖相碰。碰到了就算一次成功,没有碰到就算一次失败。移动时,如果笔尖没碰上,不许上下前后移动,否则碰上也不算数。每做完一次,两笔回到以前的位置,再进行第二次,连续做1分钟,看能成功多少次。做完1分钟后,休息1分钟,再进行第二轮,共进行3轮。”

充当被测试的同学要服从主试的安排。这个实验最好在教室里、有多人参加的情况下进行。设专人大声报告每个人的进度,这样可以制造紧张气氛。

把每个人在紧张时和不感到紧张时的成绩加以对比,就可了解紧张情绪对动作稳定性的影响。

因此,动作的稳定性对于许多活动包括判断都是很重要的。不过,最可怕的是感情一旦失去了理智的约束,就难免会把人带入失败的深渊。

有这样一个古老的阿拉伯寓言故事:

河里有一种叫做河豚的鱼。它喜欢在桥墩间游来游去,有时不当心,迎头撞在桥墩上,经常怒气勃发,无论如何都不肯走开。

它怨恨桥墩,它怨恨水流,它怨恨自己……于是,它张开两腮,竖起鳍刺,满肚皮充满了怒气,浮到水面上来,许久都不动一动。

这时,一只翠鸟掠过河面,一把抓过圆鼓鼓的河豚吞而吃之,享受了一顿鲜美的午餐。

怒,是人的一种从心理到生理的情绪反应。人在发怒时表现为情绪紧张,很快进入“应激状态”。在怒气的刺激下,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引起一系列全身性的变化:肌肉紧张度增高,毛发竖起,鼻孔开大,横眉张目,咬牙切齿,紧握双拳,进入临战状态,这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此刻,人绷紧了每一根神经,调动了身体里所有的能量储备,能迸发出比平时大得多的力量。一般来说,青年人好胜逞强、血气方刚,情绪波动大,更易发怒。通常情况下,发怒容易使人失去理智,作出错误的判断,甚至酿成苦果。

因此,为了减少情绪对我们的判断力的影响,为了成为情绪的主人,让情绪服务于判断,而不是阻碍判断,在此特向读者提出4条建议:

第一,培养自制。具有了良好的自制力,无论你何时何地都能使自己保持稳定的情绪,不至于发生因情绪过分激动与悲伤而冲垮理智的“堤岸”。

第二,布置环境。整洁、美观、舒适的环境有助于舒展情绪,对思维活动的展开非常有益。布置环境中,要注意摆设、点缀、色彩3个因素。物品的摆设要宽松、整齐、别致。室内可以用壁画、艺术品、香树点缀。色彩要注意搭配、选择。一般认为红色、黄色、橙色、黄绿色等容易使人产生热烈、兴奋的情绪;蓝色、青绿色容易使人产生清静、安逸的情绪;棕色、黑色容易使人产生抑郁的情绪。

第三,喜爱音乐。幽雅的音乐能改变人脑电波活动的节律,舒展情绪,使大脑活动变得敏捷活跃。

第四,注重仪表。仪表在某种程度上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情绪状态,是情绪的一面“镜子”。但仪表对情绪的反作用也不可忽略。一身式样得体、颜色舒适的服装会使自己精神焕发、神采奕奕;烫(或理)一下头发也会使人自感年轻数岁。据说,日本某大学的一位教授,一到考试前总要劝告学生:“因为这次考试十分重要,大家都要穿上整齐的衣服,悦目清心的服装将有益于敏锐的思考。”其实,这位教授是很懂心理学的。

(第四节) 监督性思考

按常人的理解,所谓思考力训练,无非就是弄几个题目练习练习,尤其是多做数学题,因为数学题最能锻炼人的思考力。这种想法与思考力训练的科学内涵有很大的差距。思考力训练是有操作程序、内容和评价方法等方面的要求的。我们把采用一定的程序,对思考能力、思考方法、思考态度、思考品质和思考知识等进行系统的训练,从而使人的思考水平得到提高的过程称为思考训练。

在思考力的各种训练中,我们首先强调思维自我监督能力的训练。人若想做一个清醒的、自觉的、能动的思考者,他就一定要对自己的思维自我监督能力加以训练。

思维的自我监督就是为了完成预定的思维任务,把自己正在进行的思维活动过程作为监督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简而言之,思考的自我监督就是思考者对自己的思维活动的监督。

思维的自我监督需要靠一定的结构去完成,这与航海中的监督需借助于一定的仪器仪表的道理相似。思维自我监督的结构包含3种性质不同的成分:自我监督方面的知识;自我监督方面的体验;自我监督的实际运作。

1.自我监督知识

明白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活动特点、能力大小及其限度,客观看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知道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自己的不足;知道个体与个体之间不仅在性格爱好上存在差异,而且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上也各不相同。这些差异和不同完全可能影响到不同个体在进行相同实践活动时的效率和质量。一个人对这些问题若能作出肯定的回答,那就意味着他作为思维主体,对自己有清晰的了解。

2.自我监督体验

自我监督体验在这里是指伴随着思维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主要包括知的体验,如感到自己对某件事知道得很清楚;也包括不知的体验,如感到自己还不知道某种理论的真正含义。自我监督体验在内容上可简单,也可复杂,所经历的时间可长也可短。例如,在思考某事时可能体验到短暂的迷惑,但随后这种体验就消失了;也可能长时间地体验到对某事确实迷惑不解。

一般来说,自我监督体验特别容易发生在能激发高度自觉思维的工作、学习中。因为在这种工作中,人们能采取的每一个主要步骤都要求事前有计划、事后有估价,作出的决定和行动既重要又有风险,这就提供了许多使人既勤于思考又勤于体验的机会。

有时,自我监督体验对于实践活动能否继续进行有着极大的作用。例如,一旦体验到所干的事情无论如何也不会成功时(但事实上究竟是否成功还未确定),便可能停止自己的活动;一旦体验到所做的事很顺利时,便可能坚持干下去;一旦体验到还没有真正领会某种理论时,便可能努力钻研,直到弄懂为止。

3.自我监督的实际运作

思维自我监督的实际运作,是真正意义上的思维自我监督。自我监督知识给思维监督提供了心理操作上的知识准备,自我监督体验给思维监督提供了成败与难易的明确信号,而自我监督知识和自我监督体验离开了自我监督的实际运作,是发挥不了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我监督的实际运作特别值得重视。制定计划、执行控制、检查结果、适当补救,这是思维自我监督在实际操作中的典型表现。其中,制定计划是指根据特定的思维任务,事先计划实施步骤,选择思维策略,预测最终结果;执行控制是指在思维活动过程中,及时监察、评价各种方法、策略的效果,估计自己是否完成了任务,以及完成的程度与水平如何;适当补救是指根据检查结果,如有必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思维自我监督能力的训练可以有不同做法。但一般来说,训练总少不了示范,因为示范可以把这个看起来极为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其中一种比较简单有效的办法便是大声思维法。所谓大声思维,是凭借出声的言语进行的思维,或者说是即时地、大声地用口头言语把思考问题的过程报告出来的思维。不过,因为这种方法对于思考的一个关键要素——集中力有着十分见效的锻炼,所以对于其具体做法,我们将在第六章“提高思考力的关键”中进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