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慈悲为本,为善心安(3)
猎人一直和禅师纠缠,禅师无法,立刻拿起行脚时防身的戒刀,把自己的耳朵割下来,送给贪婪的猎人,并且说道:“这两只耳朵,够不够抵你的野雉,你可以拿去做一盘菜了。”
猎人大惊,终于觉悟到打猎杀生乃最残忍之事。
为众生利,不惜布施身体及生命
从前,有一个生性非常悭吝的人,不要说叫他布施,就是叫他开口说出“布施”这两个字,他都觉得非常困难,因为在他心里面,根本没有丝毫布施他人的意愿。
他后来遇见了佛陀,从佛陀的教化中知道了布施的功德,可是由于心性悭吝,还是无法行布施。佛陀先叫他右手拿一把草,叫他想象把右手当自己,左手当别人,然后叫他把那微不足道的草交给左手。即使只是这样,那人开始仍然犹豫不决,反复地想:“我是不是要把右手的东西交给左手呢?”
经过几次练习,佛再叫他把左手的东西交给右手,左右手反复训练久了,他慢慢习惯把东西给出来,也了解了布施心,终于能布施自己的财产,最后他有了大菩提心,为了利益众生,甚至布施了自己的身体,乃至生命。
佛在心中
世尊告世人曰:“苦、习、灭、道,成就信、戒、多闻、施、慧,离杀断杀、不与取、邪婬、妄言、离酒断酒。”
施安能得无惧:施安,就是让他人获得安稳的生活。让你身心安详、无有恐惧,这种“施安”的功德,能让自己将来身心安稳、无有畏惧。
施命能得长寿:“施命”,是指不杀生,进而放生、护生。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个人要得长寿,不但要救济贫困,而且要慈心不杀;有了惜生、护生的因,自然能得长寿的果报。
施色能得端正:施色,就是布施饮食让他人吃得很健康,不再面貌憔悴;布施衣物让他人很庄严,不再形体猥琐。我们布施衣服、饮食、医药等日用所需,让他人身强体健,颜容光鲜,不再受饥渴贫病等痛苦,将得颊满端正的果报。
施力能得胜利:施力,就是为人服务,给予他人助力,让他人的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布施不一定要施钱,有时候为人说一句好话,能为他人带来不可思议的因缘;有时候只是几口饭的布施,却给他人带来生命的重生与希望;有时候一个不经意的微笑,也能给人带来温暖的感受,所以布施的功德是无量的。
【人间世态】
永恒的水晶球
雨澈,16岁,某省重点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听到这样的一个名字,会想到什么呢?想必也会用“干净”这个词语来形容吧!事实上,雨澈就是一个长得十分干净而且清秀的女孩儿。她有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但是就在她原本应该充满欢笑声与美好的花季年龄里,一场灾难使她将带着那双漂亮妩媚的眼睛离开这个对她有着无比吸引力的世界——血癌!因此,她不再拥有同龄女孩子应有按部就班的正常生活,她仅有的声明将充斥着福尔马林气味的医院中度过,虽然没有了往昔的健康而充满活力的容颜,但憔悴的脸上从来没有让笑容缺失,她给身边的每个病友带来了很多欢乐,这就是雨澈,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年,死神似乎像是约定好了的,如期而至。就在雨澈将近油尽灯枯的一段时间里,她坚毅做出了感动所有人的决定:把自己的一双眼角膜捐献出去,或许是雨澈的诚挚慈悲的胸怀也感动了佛祖,很快就找到了相吻合的受助者……雨澈喜欢穿白色的衣裙,这更让人觉得白裙映衬下的她分明就是天使,她希望她不在的日子里还可以用别人的眼睛看这个精彩的世界……
安心释语
做人如果只想享受,不修布施,以前的福报享完,自然没有权利再享有他人的劳动和付出,结果就落到贫穷的境地。一个不修布施的人,就是不肯积累福报的人。他要生活在人世,不得不有更多的劳动和付出。因此,布施应是和我们的生命长河共生并行的一种行为。生命不止,布施不断。
佛陀在世时,教导在家居士把收入分作四份:一份用来日常开销,一份作为积蓄,一份投资生财,一份广行布施。《布施经》、《业报差别经》、《大智度论》中详细记载了种种布施功德:
按时布施的人,身心清净,四时平安;
常布施的人,身心舒适愉快,没有散乱;
如法布施而且尊重受施者的人,将来安稳快乐,人见人爱,
以慈心布施,能远离杀害逼迫;
以喜心布施,能远离忧愁苦恼,无所畏惧:
以广大心布施,将得到无量福报;
以清净心布施,将得无上智慧。
布施的含义深广无边:大到布施生命,舍身饲虎,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佛经;小到一钵水,一支钱,几粒粟米。
工作中勤恳敬业是布施,家庭中敬老爱幼、细心体贴是布施,为人处事正直诚恳、负责任、肯担当、有耐心、能包容等等所有止恶扬善的利他言行,都是布施。以布施将心中的大爱真情发扬广大,能使内心充满柔和喜悦的光明;以布施去掉贪嗔痴三毒业障,能布施出一个清净无染的法身世界,布施出一片清明开阔的人生天地。
佛心故事
一月布施
从前有一及其贫穷的人家,素来好善乐施。有一天,见到比丘来化斋的时候,他顺将葡萄架上的一穗葡萄,恭恭敬敬的献上了比丘。这时比丘说道:“汝已一月施矣!”那贫人接着说:“今我只施一穗蒲萄的区区之意,大德何言一月之施呢?”比丘答曰:“此一穗葡萄,在一月前,汝已有布施之念,并且犹念念不断。因此,我说汝已一月施矣。”
我们布施之物,或可有时间断,但布施之心念,不可暂时中断,必得要念念相续的想念布施。这样才能于无形中培植我们的菩提种子。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上善若水成就功名
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嘉佑二年,二十一岁的苏轼考中进士,曾任签书凤翔府判官、判官告院、杭州通判。以及密州、徐州、湖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的知州(相当于市长)。除此之外,苏轼还担任过中书舍人、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重要官职。其之所以声名远播,还在于他的文学上的成就,他与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等人合称为唐宋八大家。关于苏东坡的祖辈,有一人物名叫苏杲(gǎo)。他是苏轼与苏辙的曾祖父,生于晋少帝开运元年,逝于宋淳化五年。苏杲的性格,极其乐于行善助人。曾经在收成不好的凶年,卖自己的田产用做慈善。到了秋天成熟季节,别人想偿还他,他怜悯贫者,终不肯接受。因此缘故,以致于自己到了家贫的地步,却从不后悔。甚至更加喜欢施舍。这事在《湛渊静话》有记载:“眉州苏先生杲,老泉之祖,轻财好施,急人之急,孜孜若不及。岁凶,卖田赈济其乡里。逮秋熟,人将偿之,终怜之,屡辞不受,久致破业,厄于饥寒;然未尝以为悔,而好施益甚。”另外在《苏氏族谱》中,还有说“而吾父杲最好善,事父母极于孝,与兄弟笃于爱,与朋友笃于信,乡闾之人,无亲疏皆敬爱之。娶宋氏夫人,事上甚孝谨,而御下甚严……”苏杲终其一生的田产不满二顷,自家的房子也简陋破旧,没有修理。唯独喜欢施舍,行善却不愿别人知道。他曾经说:“多财而不施,吾恐他人谋我,然施而使人知之,人将以我为好名。”虽然苏祜、苏杲、苏序这三代“皆不显”,许是积善余庆的缘故,苏杲的孙子苏涣,首先于仁宗天圣二年考中进士,为祥符县令,宝鸡主簿,调凤州司法,又通判阆中。最后担任利州路提点刑狱。苏杲的曾孙苏辙,字子由,十九岁时与兄长苏轼同登进士,曾担任右司谏、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尚书右丞、汝州知州、袁州知州等官职。苏辙与他的父亲苏洵、兄长苏轼合称为“三苏”,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杲积善的余庆,使子孙数人荣登科甲,名闻天下,佛家所说因果之事,岂是虚无缥缈?
佛在心中
佛说,一切名利得失、悲欢离合、种种境遇,无不是受命运所驱使,丝毫都不能跳出命运之神的掌心。这就是佛学的“三世因果”。要清楚地知道一个很重要的循环过程,即是今世出生之前的“因”与出生之后的“果”。佛告诉我们:“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意思是说:你前生种了什么因,今生就会受到什么果。今生种了什么因,后世也会得到什么果。其实在“因果报应循环”的规律里,已经明白告诉我们:人类命运的真正主宰,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因为一切都在自作自受!我们都应该:积善之家留余庆,上善若水方成名。
【人间世态】
“曾国藩热”现象
清代著名政治家曾国藩,湖南湘乡人。官至两江总督,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曾国藩的一生是极其成功的,名誉地位,别人所有,他皆有;别人没有,他也有。毛泽东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也说他“足为吾人之师资”。历史发展到今天,“曾国藩热”还在热,说明人们还希望在曾国藩身上找到可资借鉴的东西,用以帮助自己走向“成功”。让我们看看曾国藩一生成功的“方圆”之道。所谓方,就是内在素质,这是做人之本;所谓圆,就是外在言行,这是处世之道。用古人的话来说,方是“内圣”之道审自我修养,是所谓“诚意、正心、修身为善”;圆是“外王”之道,是所谓“齐家、台国、平天下”。展开一点说,方是道理,圆是人情;方是正直,圆是通达;方是气度,圆是涵养;方是进取,圆是迂回。曾国藩一生像一面古铜钱,内方外圆。存心要厚道,行事要眷切忌心浮气躁,贪图虚名,那样终窟一事无成。曾氏一门富贵,显赫一时,但是他还是律己甚严,居安思危,功成身退,治家有方。教子成才,并留下对后世影响深刻的为人修身行善得家书遗训。其弟曾国荃继任两江总督,子曾纪泽为中国近代著名外交官,曾任驻英、德、法等国使节。长兄点了翰林,诸弟脸上自然有光,巴望自己早日中式之心也便更加急迫,对大哥的指点也便抱有更高的期盼。做兄长的自然于此责无旁贷,故一到京城,便急着要诸弟把近日所作诗赋寄来,好切实指导。故其子孙后代均能秉承家教,直到今天曾氏子孙在科学界、教育界还出了不少知名人士。
安心释语
我们每个人都要讲究诚信,要做到诚信,需要个人的严格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