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对过去的事情做思维演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引言:善复盘者赢(1)

柳传志、任正非、李东生、冯仑、孙陶然、周鸿祎等牛人们都在使用复盘,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不管是现代还是古代,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要取得成功,要赢,必须善于复盘。

要提升,多复盘;要成功,精复盘。

联想有个复盘术

2011年9月27日,在北京联想之星创业大讲堂暨创业联盟成立大会上,柳传志在谈到成功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时说,学习能力很重要,要学会学习,这种学习不仅仅是通过书本学习,而是要懂得复盘,要随时复盘,不断总结提高。

这并不是柳传志第一次谈到复盘,甚至也不是第二次、第三次谈复盘,而是柳传志一直以来无数次谈到复盘的一次,“复盘”成为柳传志近年来提到最多的关键词。

在获得由法国里昂商学院和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联合举办的“世界企业家论坛”的2010年度世界企业家奖后,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的采访中,柳传志说:“复盘至关重要,通过复盘总结经验教训,尤其是失败的事情,要认真,不给自己留任何情面地把这个事想清楚,把事情想明白,然后就可以谋定而后动了。”

在阿里巴巴的网商大会上,柳传志在发言的时候,强调要对自己无情复盘,这样才能够知道哪里做得对,哪里是运气,哪里是才能。

在接受优米网王利芬关于联想并购回顾的采访时,柳传志说,现在联想欧洲高管没有一个中国人,但是,他们的思维全是联想的,他们也会说着“FuPan”(复盘)。

其实,自从2009年之后,柳传志在接受新浪、《创业邦》、《成都商报》、《新智囊》等媒体采访的时候,基本上每一次都会谈到复盘。

柳传志不但口头上说复盘,2011年还在联想旗下所有公司推行复盘:形成专门的培训资料,要求抽出专门的时间,进行复盘培训,学习复盘方法。

柳传志为什么这么重视复盘呢?

复盘对联想的价值,可以说体现在联想的每一次重大事件中。

2003年前后,戴尔在中国表现凶猛,不但市场份额的增长率比联想高,而且在商业客户方面的市场份额也比联想高。当时市场认为,戴尔的直销模式,是代表着先进的销售方式,联想在这次竞争中,恐怕要败下阵来。再加上柳传志此前在员工大会上曾经说过,要让戴尔认识认识谁是联想,谁是杨元庆。而竞争下来的结果,自然有点苦涩。不过,联想并没有因此败落,通过复盘,联想认识到了问题的实质不在于直销还是分销体系的问题,真正的竞争在于谁的流程更卓越,谁更有效率,谁能把握更多的客户群。在此基础上,联想调整了竞争方式,并在2004年一战翻身,戴尔从此再不能对联想构成威胁。

2009年,联想用2亿美元的价格买回了此前卖掉的手机业务,一时引起了很多人的争论。卖掉手机业务,是对2005年“多元化、国际化”战略复盘后的行动结果,而买回手机业务,也是经过对苹果等企业行为的复盘,以及对行业的复盘,得出的结论。

其实,联想的每一个重大行为,基本上都可以看到复盘的影子。复盘在联想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联想的战略调整,比如收购IBM的PC部门,比如投资领域的扩展,比如新公司的成立,可以说,联想任何一次大的成功,都离不开复盘的作用。

复盘,已经被联想总结提炼为联想方法论。联想方法论共有三个特点:一是有极强的目的性,二是分阶段实施,三是在复盘中成长。在复盘中成长,也被认为是联想最重要的方法论。

2001年,柳传志将复盘引入联想工作之中,对于一些重大的事情,都要进行复盘,以便发现问题、找出方法,为后来的工作提供指导。但是,在此之前,联想一直是按照复盘的方法在做事,只是没有叫做“复盘”而已。[1]

在联想,复盘有一套规范的流程。首先,在整个公司中成立了一个复盘的项目小组,根据公司里的项目前后梳理;复盘一开始,就有详细的文档,小组会根据所有项目的历史情况、现在的结果以及小组对事情的反思和总结,写出复盘报告。在10年时间里,联想已经总结出复盘文档达240多个。[2]

复盘,帮助联想战胜了一个个对手,在联想成为中国第一、收购IBM PC、成为全球第一大电脑生产商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实,复盘不仅仅是在联想被使用。冯仑在万通有个反省日,这被视为万通生存密码。[3]东生在反思并购汤姆逊的问题之后,写出了广为传播的《鹰的重生》。周鸿祎在复盘3721的错误之后,通过免费杀毒重新挺立潮头。孙陶然认为自己的《创业36条军规》以及管理思考,多借助于复盘获得。还有更多的人,他们在使用复盘这种方法,虽然并没有使用“复盘”这个词语。

复盘不仅仅是对企业强化组织能力、提升业绩有用,对于个人来说,复盘也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

为什么是曾国藩

曾国藩是中国儒家文化培养出来的标志性人物,被认为达到了“内圣外王”的儒家最高标准,是儒家的最后一个“圣人”。曾有一副对联这样评价他: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他的修为(内圣),他的事功(外王),得到了蒋介石和毛泽东这两个对立阵容领导的一致高度好评。蒋介石说:“曾公乃国人精神典范。”毛泽东更进一步:“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为什么是曾国藩呢?

论聪明才智,当时与曾国藩差不多的湖南人有很多,胡林翼、江忠源、左宗棠等。论机会,他也只是当时的帮办团练大臣之一。论带兵打仗,好像只要是他亲自指挥的,都以失败告终。看起来,曾国藩没有任何高人一等的地方,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天资中庸、不显山不露水的曾国藩,最终成为清中兴第一人。

为什么呢?

除了他强大的意志力和识人用人的能力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曾国藩强大的事后复盘的习惯和能力。

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曾国藩父亲去世,其时曾国藩正与江西官场交恶,遂趁机发丁忧折,请假守制,不待皇帝批准,即离营回家,引起舆论一片哗然。

然而,摆脱了战场烦忧的曾国藩,在家的日子并不好过。

这一年多来,他曾无数次痛苦地回想过去三五年间的往事。他始终不能明白,为什么自己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却不能见容于湘赣官场?为什么对皇上忠心耿耿,却招来元老重臣的嫉恨,甚至连皇上本人也不能完全放心?为什么处处遵循国法、事事秉公办理,实际上却常常行不通?他心里充满着委屈,心情郁结不解,日积月累,终于酿成大病。[4]

不过,也正是这一年在家的日子,曾国藩复盘了自己过去几年的问题所在,找到了事情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

曾国藩想起在长沙与绿营的龃龉斗法,与湖南官场的凿枘不合,想起在南昌与陈启迈、恽光宸的争强斗胜,这一切都是采取儒家直接、法家强权的方式。结果呢?表面上胜利了,实则埋下了更大的隐患。又如参清德、参陈启迈,越俎代庖,包揽干预各种情事,办理之时,固然痛快干脆,却没有想到锋芒毕露,刚烈太甚,伤害了清德、陈启迈的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无形中给自己设置了许多障碍。这些隐患与障碍,如果不是自己亲身体验过,在书斋里,在六部签押房里,是无论如何也设想不到的,它们对事业的损害,大大超过了一时的风光和快意。既然直接的、以强对强的手法有时不能行得通,而迂回的、柔弱的方式也可以达到目的,战胜强者,且不至于留下隐患,为什么不采用呢?少年时代记住的诸如“大方无隅”、“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的话,过去一直似懂非懂,现在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些年来与官场内部以及与绿营的争斗,其实都是一种有隅之方,有声之音,有形之象,似巧实拙,真正的大方、大象、大巧不是这样的。它要做到全无行迹之嫌,全无斧凿之工。[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