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高尚的武德情操
道德的高尚来源于“善念”。拳学的“善”首应以戒恶为根本,人生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生不做坏事,而不干坏事必须要时刻以做好事来要求自己。习武者,练拳是为了惩恶行善,故不利于他人、损人利己之事不能做;但必须先做到不利于他人的事不想做。所以,应谨遵“舍己从人,侠骨佛心”的大成拳为人信条,礼待同仁,破除门户观念,以武会友,胜不骄狂,败不忌恨,以信义仁勇作为行动的准则。习拳练武之人最忌本身无真才实学,而自吹自擂,或骗钱图财误人子弟;或在教功时保守自密,误传误授,恐他人超过自己,争辈攀枝,以小欺大,以少称长,谎言过市,胡编乱造,自立名节,专门论人之短,搬弄是非,贬低他人,抬高自己等等。武界的恶劣言行,无非出自私心杂念,这类不重武德和情操的人,因心胸狭窄、殊不修养而无度量,从自私自利出发以至忌贤妒能,反会因此阻碍自己的进步,最终落得品行、学业、武技方面一事无成,亲离友远,孤独一生,以至与社会和武界的环境背道而驰。此为私心太重,聪明有余,智慧不足所致。习武者应切记,“私”字为人生大戒。如从私字中跳出来,愚人也能在真诚中坦然修炼,处静不动,勤于体认反而能超乎物外,尽得拳学之真昧。当知师选徒,徒投师,应以武德准则为选人前提,否则,终会被时代抛弃。“习拳练武,德者为先”,是重中之重,习者应遵之方不会误入岐途,损人害己。
另外,习武之人仅仅无害人利己之心,不做谎言误人之事,还是不够,对拳学定义理解不正确也会造成违背武德修养的不良后果。所以,王芗斋先生的“慎”字诀的含意之深,从下述例子中会体现出其重要性。有人将武术或拳学片面解释为“制人而不为人所制之术”,单纯的认为武术只是应敌制胜之手段,忽略了武德和拳学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全面科学诸多方面,在传教和宣传中起到了误导作用。更有甚者还有个别出版单位和武术专业期刊杂志,对此片面的说法多次刊载,使习拳者对什么是拳的问题理解片面,尤其是初学拳的年轻人,在误导之下,一入门就对拳学产生片面认识,以至在日后长期习拳过程中形成偏见,导致理解和行为上的偏激错误,将武术练用和拳学目的理解为战胜对方的唯一手段,以至只求野蛮、残忍、好勇、斗狠、争强好胜的工具,不分场合,不论对方是谁,以打斗为主,欺小凌弱;还有人二三十岁竟然专找老年多病的武界前辈比武,殊不知自己只是个打手,如果老拳师年青力壮时,他那点功夫,一个照面就会被打倒,其时即使与其交手,此种庸下之人也未必是长辈的对手。有的武术界老前辈已“寄剑封刀”,不愿与这种人一般见识,胜之不武,而这类人反以对方不敢与之较量,大言不惭,自命不凡。其实这些有偏见的人均是文化水平低下,失于家教门风,道德修养不足,品质低庸,心浮气躁者,很难从深奥的拳学理论和严谨的功法内容中研修拳学真谛。一知半解,就认为自己不可一世,殊不知到头来只是功夫不高的一个打手而已。王芗斋先生的《大成拳论·自志》中明确给拳下过定义,即“拳道之大,实为民族精神之需要,学术之国本,人生哲学之基础,社会教育之命脉,其使命要在修正人心,抒发感情,改造生理,发挥良能,使学者神明体健,利国利民,固不专重技击一端也。若能完成其使命,则可谓之拳,否则是异端耳”。研习大成拳的人应以此为准,全面理解和遵从拳学使命,方可真正步入大成拳门槛。当然大成拳重实战,善技击,是其特点之一,但这并不表明重实战就是一味的好勇斗狠。在使用武功和实战搏击当中,主客方断手之时,其恭、谨、慎、让之武德也必须遵从,即在动手之前主客方应以礼待之,以谦处之,断手时要遇弱让之,胜莫骄之。然而做拳之时,应以心毒手狠、果决坚韧、殊死相拼为要,此时不可心慈手软,否则必败于敌手,这是拳学实战条件下必为事实,必应以胜负分高低。而搏击后则应不打不成交,应以亲近、友善、交流、提高为重,方能得拳学实用之法。如若目光短浅、志趣低庸、心胸狭窄、唯利是图的人,如何能达拳学上乘之大器?需知拳界大师、拳学泰斗,其人品、拳艺,均达高深境界,虚怀若谷,气宇惊人,才是大家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