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2章 职业教育(2)

中国职业教育实行在政府主导下,行业、企业、社会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职业教育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举办能发挥骨干和示范作用的职工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对农村、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的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给予指导和扶持。企业应当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有计划地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实施职业教育。国家鼓励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10]2005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确定了:2006—2010年间,继续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11]的多元办学格局。随着经济所有制成分的多样化,初步形成了多元化办学格局。《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12]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四)教师的结构优化与再培训

1.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日益提高

2006—2010年间,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总数持续增加,但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生师比也持续提高。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数为87.15万人,占全体教职工的71.27%。

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学历层次和专业技术职务层次有所提升,结构不断优化。到2010年,专任教师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的比例为83.29%,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者的比例为61.59%,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为21.4%,比2005年提高9个百分点。

2.教师培养培训为职业教育充电

根据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2006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并决定2006—2010年间中央财政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到2010年,完成了5650名专业骨干教师的国家级培训和2万名教师的省级培训,并从国家级培训优秀学员中选拔了250人出国培训;继续资助了近600所中等职业学校聘请兼职教师。2006—2010年间累计培训了15万名专业骨干教师,派出了1000名教师到国外进修,资助职业学校面向企业聘请兼职教师2.7万余人次,为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提供了保障。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确定了新时期教师培养培训的任务:全面完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一期),启动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二期),以创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为突破口,以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为保障,以教师补充和培训为重点,全面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13]

——加快教师补充步伐。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补充项目,每年遴选3万名本科学历及以上应届毕业生,到企业进行一年实践后到中等职业学校上岗任教;实施中等职业学校特聘兼职教师资助项目,每年从社会和企事业单位聘请1万名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中等职业学校兼职任教;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师范生培养项目,依托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师资格培养培训基地,每年招收4000名免费师范生;实施公费定向硕士培养项目,每年招收5000名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硕士学位,定向培养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实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的国家级和省级培训,每年培训3万人;实施新疆、西藏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骨干教师培训,每年培训1200人,五年内将两地专业课教师轮训一遍;实施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和德育课教师国家级培训,每年培训1000人。

——加强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支持60个职业教师资格培养培训基地购置、更新培训设施和实训设备;开发100个专业的新教师培养课程和教材;探索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与教师企业实践基地“结对子”的校企合作培养培训模式;推动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本科高校全面建立职业技术教育(师范)学院;建立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工作评估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

2010年,全面完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一期)任务,启动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补充项目和公费定向硕士培养项目;2011—2012年,全面启动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提高计划(二期)的各项工作。

(五)职业教育优质资源不断增加

2006—2010年间,国家投入100亿元,继续加大对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投入和管理,建设一批优质资源,使更多的学生接受优质职业教育。

1.重点示范学校建设

2006—2010年间,国家重点支持了2680多个县级职教中心和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建设。

2006年,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在制造、建筑、能源化工、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农林牧渔和服务业等领域遴选了100所高职院校,国家重点投入建设了409个专业。中央财政累计投入27.02亿元专项资金,带动地方财政投入60余亿元,行业企业投入近15亿元。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要求,新增100所左右骨干高职院校,2010年遴选约40所的高职院校立项建设,2011年、2012年再分别遴选的30所,2015年完成全部项目验收工作。

按照正在实施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中央财政支持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重点支持建设1000所示范学校,使其成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创新、提高质量和办出特色的示范,成为国家和区域产业建设、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力量,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重点支持建设1000所国家优质特色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加强校舍等基础设施建设,添置必要的教学实训仪器设备,使中等职业教育优质资源进一步扩大,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网络进一步健全。2000所中等职业学校达到现行省级重点学校建设标准;2/3的学生接受优质中等职业教育。现在已经完成了大部分任务和目标。

2.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

2006—2010年间,国家重点支持了2300多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确定:在2006—2010年间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的基础上,合理布局和确定建设重点,重点支持建设1000个设备对接企业生产、技术对接职业岗位、装备先进一流、人员配套齐全、管理水平较高,具备教学、培训、鉴定和生产等多种功能,支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国家重点产业升级的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服务国家产业振兴规划,对应中国若干重大产业和关键行业,确定实训基地建设的重点专业领域,特别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物流、纺织、石化、现代农业和民族文化等产业相关的专业领域。引导项目学校引进企业设备、人员、技术,以及生产和服务项目,共建共享实训基地,支持校企一体化的合作模式。以企业生产和服务流程为导向,设计、建设实训场地和设施。配置对接产业、企业、生产和服务的先进设备。配备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加强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提高使用效益,使基地成为生产性实习、实训和学生顶岗实习的重要场所。

二、职业教育质量和改革

(一)人才培养强调校企合作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中国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近年来,各级政府采取多种措施,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探索推进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0年,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及石油化工、高新技术、机械工业、汽车、有色金属等有关行业部门成功举办了6次以“对话—合作—共赢”为主题的职业教育与行业发展对话系列活动。2011年举办12次产教对话活动。这些活动重点围绕国家产业振兴计划的实施,着力推进“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建立经常性的对话机制、协作机制和工作平台,对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和产教合作培养人才进行“顶层设计”;成立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为中等职业教育提供咨询服务;建立了43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标志着产教结合、校企合作逐步走上科学发展、规范运行的轨道。因此,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具备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充分的行动依据。

同时,中国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积极实践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其典型经验做法有:引厂入校、办校入企、校企合一、订单培养、学徒制等。

——企业把与学校对口的生产车间搬进学校。实现生产车间与实习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习与生产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车间进校使校企双双真正达到了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学校与企业建立定期沟通机制。企业把人才需求信息传递给学校,帮助学校规划专业设置、改革课程和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派遣技术人员到学校做兼职教师向学生宣示企业文化,进行就业指导,并定期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学校派教师以“访问工程师”身份到企业进行实践,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在学校开设“订单班”。企业派专业人员到学校给“订单班”上课,传授专业知识和企业文化,接受“订单班”学生的顶岗实习。企业还提供助学金、奖学金等。“订单班”培养现象比较普遍,由于学校和企业有着利益共同点,企业比较积极参与到学生教育的各个环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与企业组建职教集团。通过职教集团来整合教育资源、协调各院校专业设置、开发教学材料、评估教育教学质量等。截至2009年年底,已批准成立的职业教育集团数为444个,创新了办学模式,强化了职业院校与企业的融合发展。

实践证明,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对学校资源与企业生产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拓展了办学空间,强化了人才培养的合力,提高了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特别是通过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让学生在提高职业技能的同时,还得到了有效的职业指导、就业信息和就业帮助,提高了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三年行动计划》专门提出了“产教合作与校企一体合作办学推进计划”,目的就是要推进校企一体化办学,并使其逐步制度化。校企之间共同培养学生,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培养师资,联合开发教材,组织顶岗实习,共建产品设计中心、研发中心和工艺技术服务平台,以实现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

(二)专业课程设置注重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

专业建设是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龙头。2009年年初,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要求调整课程结构,合理确定各类课程的学时比例。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14]2010年,教育部修订并发布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基本实现了专业按职业岗位(群)设置,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本质规律,是中国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实践的创新。专业目录按农林牧渔类、资源环境类、能源与新能源类、土木水利类、加工制造类、石油化工类、轻纺食品类、交通运输类、信息技术类、医药卫生类、休闲保健类、财经商贸类、旅游服务类、文化艺术类、休闲与体育类、教育类、司法服务类、公共管理与服务类、其他19大类,各类共分为321专业。[15]

2010年,教育部颁布《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自主权,规范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紧贴经济发展需要设置专业。中国实行国家和省(部)两级规划两级审定制度。国家组织开发和编写具有职业教育特点和要求的文化基础课程标准和教材,开发和编写了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重点专业课程、教材及多媒体教学课件。地方、行业要根据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组织开发和编写了具有地方和行业特色专业的课程和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