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布鲁纳的生平及著述(2)
“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霍华德·加德纳曾这样评论布鲁纳:“罗杰姆·布鲁纳不仅是当代最杰出的思想者,他也是一个极富感悟力的学习者和教学者。他的富有感染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励了所有孜孜不倦的人——不论其年龄,也不论其背景……广博的知识,灵活跳跃的直觉性思维,一个不可思议的多产的学者。用他的话来讲,‘智力活动无处不在,在知识的疆域里,也在三年级的教室里’。对任何一个了解他的人来说,布鲁纳仍然是活着的一个极富造诣的教育家……”在美国教育界,人们还将布鲁纳与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杜威相提并论,玛格珍曾说过:“布鲁纳也许是自杜威以来第一个能够对学者们和教育家们谈论智育的人。”[8]美国教育家杨恩指出:“布鲁纳已经实验解决了杜威所提出的某些相当混乱的哲学观念。”[9]
第二节 丰硕的成果
布鲁纳通过不懈的努力,一生著述颇丰,尤其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已成为国际学界的权威。此外诸如教材结构论、课程论、教学理论、学习论、教育过程论、教育改革等论著的发表,均具有独到的见解,对于当代各国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影响巨大。
其主要著作有《思维的研究》(合著)(1956),《教育过程》(1960),《论认知:左手随笔》(1962),《认识成长的研究》(合著)(1966),《教学论》(1966)、《教育的适应性》(1971),《超越既定的信息》(1973)《儿童的谈话:学会使用语言》(1983)《心灵的探索》(1984),《现实的心灵,可能的世界》(1986),《故事的形成——法律、文学、生活》(2002),《有意义的行为》(1990),《教育的文化:文化心理学的观点》(1996)等,其中《教育过程》、《教学论》和《教育的适应性》一般被公认为他的主要教育代表作。概括地说,布鲁纳的研究著述主要涉及三大领域:认知探索、结构主义教育和教育文化,下面就其中的代表作做以下介绍:
1.《思维的研究》(1956)
1956年,布鲁纳和古德诺、奥斯汀一起完成了一项重大的研究计划,并以《思维的研究》为书名发表了研究结果,成为布鲁纳早期进行认知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力图通过实验研究来揭示认知过程中一个最简单而又最普遍的现象:归类或概念化。皮亚杰称这本书是“思维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它完全重新恢复、重新解开了这一领域中最重大的问题”。该书涉及知觉理论、分类理论、概念获得及其策略理论、编码系统理论、智慧生长与表征系统理论,这些理论对揭示学生的认知过程很有启迪。
2.《教育过程》(1960)
《教育过程》“更使他(布鲁纳)代表了皮亚杰结构理论而成为发展心理学的经典之作”[10]。全书综合了1959年全美伍兹霍尔教改会议上的学者、专家们的不同意见,提出了著名的结构主义教育思想。该书按照“结构主义表达知识观”,“直觉主义表达研究认识过程”阐述了课程改革的几个中心问题:第一,学习任何学科,主要是使学生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结构,同时也要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态度和方法。第二,任何学科都能按照某种在智育上忠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第三,过去的教学中只注意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今后应重视直觉思维的培养。第四,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材料本身发生兴趣,不宜过分地重视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在这四个基本思想中,核心是学科的基本结构。
在课程设计思想上,该书既不同于经验主义的课程设计论,也不同于以学科为中心的分科课程论,它强调学生对各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即对各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规律和联系的学习,强调学生智力的开发。这种主张与当时美国要求普遍提高普通教育质量,追求智力开发、提高,培养大量科技人才的教育改革运动相适应。因而,布鲁纳的这本论著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和极强的生命力,并很快受到人们的极大欢迎。它成为美国在战后不久掀起的课程革新为中心的教育改革运动的主要指导思想。
3.《教学论》(1966)
本书是布鲁纳根据自己在20世纪60年代所写的八篇论文修改而成的一部教育论著,可视为对早期著作《教育过程》的延续或补充,虽然这八篇文章内容各异,但主题统一,都是围绕心智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进行展开。布鲁纳从学习机制、学习动机、课程内容、课程设计与评价等不同角度,探讨教学应该采用何种方式以适应和促进心智的发展,使心智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正如布鲁纳在本书序言中所指出的那样,“这些文章实际上是一个探索认知过程的学者试图掌握教育问题所作的一番努力”[11]。该书为我们全面、深入地理解布鲁纳的教学理论,借鉴美国的教育改革经验,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
4.《教育的适合性》(1971)
本书是布鲁纳20世纪60年代针对美国教育实际所写的论文集,全书共包括九篇文章:智力完成的可能性;文化与认知力的形成;意识的成长;发现的原则;直观能力陶冶课程的必要性;文化政治与教授学;技能的适切性与适切性的技能;教授学的心理生物学;贫困与儿童期。布鲁纳在书中正式提出现代的教育危机四伏,教育不但不能领导变化迅速的社会需要,反而落后于社会的变化,也就是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学生和社会两方面的实际需要。因此,全书围绕教育与社会的适应性或相关性这个主题展开,进一步论述了有关教学论的一些重大问题,着重论述了文化环境等社会因素对人的认知发展的影响,在更为广泛的范围中探讨了教育、认知成长与完善等社会的适应问题。
5.《有意义的行为》(1990)
本书是布鲁纳新近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主要对持续了几十年的认识革命进行了反思,指出了认知革命的初衷,以及认识探索如何被技术化、计算机化,从而失去了研究者最初致力于寻求意义,对人的高级心理过程进行探索的美好愿望。布鲁纳在此呼吁认知探索应回到意义建构之上,对人类的文化心理、民族心理进行探讨,真正揭示人类所特有的心理规律。全书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回顾了认知心理学对人的本质的探索过程,总结了认知探索的经验与教训。第二部分提出了构建民族心理学的设想,试图通过对作为文化工具的民族心理学的探索来了解人类的高级心理现象。第三部分明确提出恢复认知探索的初衷,重新进入对意义问题的研究。第四部分探索了如何通过自传体和自我关系的研究来揭示有意义的行动。
6.《教育的文化:文化心理学的观点》(1996)
布鲁纳在《教育的文化》中集中论述了文化环境对教育的影响,反映了布鲁纳近来从更为广泛的范围来探索文化、语言、价值乃至法律对人类智力成长影响的新成就。首先本书的第一章,开宗明义地将计算论和文化论做对比,来说明个体主义和人工智能理论在教育上根本行不通之处。其次,布鲁纳告诉我们叙事法有哪些重要的窍门,以及怎样能让叙事法成为教育者真正的看家本事。最后,布鲁纳回顾了心理学本身的发展,他以“生物性的限制—文化建构—置身其中的实践”这样的三角模型总结自己的理论,也说这就是他所倡议的文化心理学,对生物性条件限制的重视,呼应了文化心理学之前的心理学,而实践知识则又更进一步把知识主题和主体所在的文化、社会脉络相连,但再加上文化建构的理解,使得心理学开始走向社会化的“下一页”。
注 释
[1].克拉科夫,位于波兰南部,是波兰最著名的中世纪古城,人口70万,波兰第三大城市。
[2].Bruner,J.S.,In Search of Mind:Essays in Autobiography.New York:Harper & Row.
[3].库尔特·考夫卡(1886-1941),美籍德裔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和M.威特海默、W.苛勒被认为是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格式塔心理学原理》是其代表作,该著作系统地阐释了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4].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1897-1967),美国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实验社会心理学。现代个性心理学创始人之一,也是特质理论的始创者。
[5].Bruner,J.S.,In Search of Mind:Essays in Autobiography.New York:Harper & Row.12
[6].乔治·米勒(1920-),美国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在记忆方面的研究十分著名。曾荣获国家科学奖,1962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63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9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7].张爱卿.放射智慧之光——布鲁纳的认知与教育心理学.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83
[8].张爱卿.放射智慧之光——布鲁纳的认知与教育心理学.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29
[9].张爱卿.放射智慧之光——布鲁纳的认知与教育心理学.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29
[10].布鲁纳.教育的文化:文化心理学的观点.宋文里译.台北:远流出版社,2001:32
[11].布鲁纳.教学论.姚梅林,郭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