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有效性:从感知到提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2 有效性

2.2.1 有效性的“内涵”

从字面意思看,“效”是指效验、效果、功用或成果,如有效,见效。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4年), “有效”的释义为: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而“效果”则是指:由某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产生的结果(多指好的)。达到预期效果谓之有效,否则就是无效。

有效性是对有效程度的一种衡量。罗国英认为“有效性”表示特定事物的一种能力,它除去有或无之外,还应该有好与差、显著与微弱(程度上)的区别。有效性可表现为直接的和间接的、短期的和长期的,显现的和隐含的[6]

GB/T19000:2008(ISO9000:2005)《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对“有效性”(effectiveness)的界定是:完成策划的活动并得到策划结果的程度。从这一定义出发,可以将“有效性”理解为两方面内容,即策划的活动是否按照规定的准则执行,以及实施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

英文单词effectiveness和validity在中文里都被译为“有效性”,但实际上其内涵是不同的。前者是指效率、效果的有效,达成某种目的的能力和程度;而后者则是指有效期(药品、合同、文件、信用卡等), “有效”(valid)意味着尚未过期、尚可使用、被法律认可等含义;此时无所谓有效性高低,只是说仍然可以使用。显然,本研究讨论的应该是前者,即effectiveness。

综合以上分析,在理解“有效性”的内涵时,需要把握下面一些要点:

(1)“有效”是指对于解决特定问题有效果,有功用。

(2)“有效性”是对“有效”程度的衡量,其大小取决于解决既定问题取得预期成果的能力和效果。

(3)“有效性”的主体,既可以是“某种事物”,也可以是“某种活动”。

(4)“有效性”的内容,需要视拟解决的问题而定,既可以是经济领域的问题,也可以是技术或管理等领域。

2.2.2 有效性的“外延”

世界著名管理大师德鲁克(P.F.Drucker)认为:有效性强调的是系统的输出,是系统对外部环境所做的贡献。然而,要获得有效性则必须从系统内部程序、从过程的增值转换入手。有效性有赖于过程转换的增值效率,也就是说,有效性是使输入资源能够产生更多、更好成果的一种手段。对于管理系统而言,有效性既是目的,又是手段。评价有效性,不仅要看其产出是否大于投入,而且要看其改善是否明显,是否还存在提升的机会等。

结合上述“有效性”内涵的界定,特别是“有效性”的内容,以及从系统学和过程角度对有效性的理解,在此将有效性的“外延”拓展为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三方面,分别对应符合性、时效性和经济性三方面的成效(见图2-1)。

图2-1 认证有效性的外延

1)有效果

是否产生有效的结果和成果,是衡量“有效”与否的最重要内容。

“效果”的基本含义主要侧重于:由于某种原因或行为而导致的最后的结果、有成效的结果。从管理学角度看,强调通过策划实施一系列管理相关活动从而取得预期的、策划的结果,从是否符合最初的策划目的而言,可以将这种情况下的有效性的特征归结为“符合性”。

2)有效率

“效率”一词最初用于描述机械系统中的能量转换。在蒸汽机时代,效率主要指热能有效转换的比率,即一种机械在工作时输出能量与输入能量的比值。

随着经济的发展,“效率”的含义被推广到对任意系统转换过程的分析,如工作效率,是指消耗的劳动量与所获得的劳动成果之间的比率。考虑到投入的工作量与获得的劳动成果可能并非同度量单位,此时则可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来体现效率高低。从管理学角度看,过程效率一般体现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加工出的合格品数量,或跨部门管理中不同部门、不同过程之间彼此协调高效运转的程度,其核心体现在“时效性”方面。

3)有效益

“益”表示增加,有好处等意思。“效益”是指效果相对耗费所获的得益,是从投入产出等经济性角度对“有效性”的理解。效益主要强调一种净收益,是扣除耗费之后的收益,包括绝对效益和相对效益之分。

F表示耗费,K表示效率,G表示效果,B表示绝对效益,b表示相对效益,则效果、效率、效益之间关系如图2-2所示。

图2-2 效率、效果和效益的互动关系

对任何系统来说,效果是输出,效率是手段,效益是目的。增加效果和效益的必要条件是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