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村,那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概况

下洋浦村位于慈溪市新浦镇东北角,距离慈溪市政府24千米,北临杭州湾,东与附海镇接壤,西与新闸村为邻,南与洋龙村相连。至2014年年底,全村常住人口总户数为353户,共961人。常住居民中有少数民族25人,分为4个民族。其中,壮族17人,布依族3人,苗族3人,瑶族2人。另外,近几年外地来我村的务工人员及家眷通常保持在300人左右。

下洋浦村坐落在洋浦的下游,村民紧紧依偎洋浦建宅居住,七塘公路在村北侧通过。最早到这里落脚的先民是从围筑七塘前夕开始出现的,现已获知第一户村民于1891年在此定居,至今已有124年历史。村庄开始时被称作下盐舍,约1920年后开始叫下洋浦村。

1954年以前,下洋浦村属余姚县(现余姚市),村庄北面的保底塘与洋浦西塘路交汇处的塘边上,置有一块余姚县界石,由著名书法家郭仲选先生题写,可惜后来被人砸坏,现不知去向。1949年5月至1953年,称余姚县洋浦乡下洋浦村。1954年,称慈溪县(现慈溪市)洋浦乡下一村。1956年,洋浦乡并入新浦乡,就改称新浦乡下一村。1955年,组织互助合作时,建立两个合作社,称九社、十社,村名一时停止使用。1957年,村的名字一度改称为农庄,下一村改称为十二庄,下设9个生产队。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时,称逍林东风公社新浦管理区洋闸大队。1961年11月建立新浦公社后称新浦公社洋闸大队。1965年“四清”运动时改为朝阳大队,下设4个生产队。1969年4月24日“文革”建立大队革命领导小组,分8个生产队至今。1983年政社分设时改称新浦乡下洋浦村。1992年4月撤区并乡时,称新浦镇下洋浦村至今。

这里的村民初始时以割芦苇、茅草等野柴出卖为生;后以烧制煨盐为主业,割野柴成为副业。因晒板盐产量高,不久停止烧煨盐,改成用盐板晒盐。由于海涂逐年上涨,潮水淹没滩涂的时日不断减少,涂泥的含盐量也不断降低,造成晒盐成本升高,1920年前后村民便停止晒盐。

之后,人们不得不选择其他行业,可大致分成以下四类不同职业:

一部分人用平时少量的积蓄和转行补助款买了些土地,便以耕种自己的土地为主,同时兼拷散海等副业,这一部分家庭不足20%。

另一部分人因买不起这么多土地,则需租种别人的土地耕作,也以务农为主,同样以拷散海为副业,这一群体约占35%。

第三部分人也会有少量的租地和自己买的地,但以拷散海、割野柴出卖为主要谋生手段,种地反而是一种副业,这类家庭约占40%。

还有些人一分土地也没有,靠为他人种地、出卖劳力为生,当时叫“搓长年”,就是给土地多的家庭做工种地,即雇农,约占5%。

从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人与“拷海”两字已紧密相连,到海里捕鱼捉蟹已成了全村人几乎天天在进行的谋生手段,故村民们称自己是“拷海里人”。也正是这个缘由,人们把下洋浦村看作海边渔村。

“土改”时农村中的人群分得很细,有地主、富农、中农、下中农、贫农、雇农。下洋浦村很特殊,地主和富农一户也没有,只有后四种群体。20世纪50年代“土改”后,村民基本都以种地为主,拷海成为一种副业。60年代后,人们投入拷海的比例更少。由于当时强调集体经营,大队组织了渔业队,故个人拷海的就更少了,以妇女、儿童为主。

现全村有土地588亩。历史上主要是种植棉花、蚕豆、大小麦、油菜籽等作物,也有少量的高粱、玉米、瓜类、蔬菜等作物;现以种植蔬菜、丝瓜络、花卉等为主。这儿的土地母质为浅海沉积物,质地为粉沙壤土,土质肥沃,通透性好,pH值7.4,称为夜潮地;土性柔软,久晴不燥不硬,适合种植棉花、西瓜等作物。多年来棉花保持稳产、高产,西瓜也特别爽口甜蜜,20世纪50年代时通过洋浦出海口,外销到舟山、宁波等地。

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村民们以农业为主,经济来源单一,没有企业、商业,除拷散海外,几乎没有其他补助收入。实行人民公社体制后,大队先后办起了养猪场、渔业队等,但收效甚微。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村里开始出现企业的身影,大队办了废花厂、塑料厂,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群众的温饱问题才基本得到解决。

村里的文化事业底子很薄,仅在1941、1947年办过两次私塾,时间都很短,只有几个月而已。因而在1949年以前,村民们都是文盲、半文盲,写封信都要到别的村去找人代写。

根据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至1964年6月30日止,下洋浦村共有村民613人,含男318人、女295人。其中,独居单身汉10人,寡居老妇8人。1939年前出生并健在的人员有247人,其中文盲224人,占90.7%。其他23人是小学文化程度,而这些人中,只有1人是通过读私塾识了些字,2人是从外乡村迁入的,其余20人是新中国成立后进学校或通过读夜校才扫除了文盲的。

1950年村里建立第一所小学,有10多名学生,其中女生2名,这是下洋浦村的女孩子第一次走进校门。从1954年开始,村里办起了夜校,许多年轻人通过夜校扫除了文盲。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改善,人们对学习文化知识越来越重视,千方百计送子女进学校学习,并取得了可喜成绩,现在村民子女中有学士、硕士、博士等知识分子多人。村里第一位大学生叫王春晖,是下洋浦小学的学生,1992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现是慈溪中学的高级教师。村里第一位留美学子叫王前,也是下洋浦小学的学生,1992年考入复旦大学,在大连陆军学院接受军训,1992年3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同志视察学院时为他们的相册题词“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1998年他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后去美国留学,现为华为公司的资深工程师。

村里第一个登上最高学阶的是金菊婉,亦是下洋浦小学的学生,现在是南京林业大学的博士生导师。

目前村里有多位在校大学生,他们有的正在攻读研究生,立志通过刻苦学习,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献给国家、献给社会。

20世纪50年代前,下洋浦村像个原始村落,一点现代文明的气息也找不到。从50年代末开始,现代传媒开始陆续传入村庄。1958年村里接通有线广播由手摇发电机临时发电。,1964年通电话,1972年通电,1974年第一台14英寸黑白电视机进入村民家庭。

改革开放后,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步伐加快,村民的生活得到不断提高,向小康目标迈进,特别是通过近十多年来全体村民的努力,村庄发生了巨大变化。

现在村庄道路全部硬化,夜间有路灯覆盖全村,村庄内的洋浦和七塘江共1200米长的河水十多年来一直保持洁净,储水量人均达30立方米。如今家家有电话,户户用上自来水,做饭再不用柴草作燃料了。

村内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两座电信接收塔,宽带上网很便捷。

村里社会保障全面,根据不同的人群,采用低保、土保、社保等几种不同的形式,使全体村民生活有了保障。村里通过助学、医保、大病救助、帮扶弱势群体等多种措施,解除和缓解了村民的后顾之忧。

村集体经济和村民人均收入都有大幅提高,以2012年为例,这一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4234.6万元。其中工业收入11703.6万元,农业总收入628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19134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46.98万元,村可用资金35.77万元(见表A-1)。按当时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计算,农民年人均所得达到3037美元。按原先规划,到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指标,提前八年就实现了!其他许多生活指数显示,村民的生活水准确实发生了质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时村民见到一辆自行车会感到很稀奇,而今全村共有轿车172辆。全村除11户村民仍住在平房里,其余342户都住上了楼房,住楼房户数占总户数的96.9%。而且还有不少村民在市区、省城、海南等地购置了多套商品房。2011年,村里建造了7间三层综合楼,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除党支部、村委会用作办公外,楼内还设置有卫生保健室、会议室、图书室、文化礼堂等。

表A-1 1998—2014年下洋浦村村级农村经济基本情况

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们向群众描绘的共产主义愿景是“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进出坐包车”“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饭前水果,饭后水果”,当时的人们听后认为这是在讲神话故事。如今这些目标不但成了现实,而且村民拥有了彩电、冰箱、空调、微波炉等家用电器,大大地超越了当时的愿景。

2011年2月,下洋浦村正式被宁波市评为“全面小康村”。昔日贫穷落后的海边渔村已华丽转身,蝶化为全面小康村。

党的十八大以后,全村干部群众的信心更足了,他们修订了2012—2020年的发展规划,各项事业的发展又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人们有理由相信,一个社会更加和谐、环境更加优美、人民更加富庶的新农村必将展现在人们面前。下洋浦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