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微子18.4
18.4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孔子用行动践行自己“有道则显,无道则隐”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了孔子鲜明的“政治”个性,良鸟择木而栖,不贪图所谓荣华富贵、名利尊位,不逢迎“无道昏君”的不良嗜好,即便拥有“大司寇行相事”之职,也毅然决然辞官远行。后世有些读书人还恬着张大脸说孔子是“官迷”,周游列国是去“求职”谋食,真是贻笑大方。“君子谋道不谋食”,是孔子已然56岁—“知天命”之年—放弃安稳的鲁国高级“公务员”职业,带领弟子们追逐政治理想的“行动纲领”,“道”不在于言说,在于身行。
朱熹说:归,馈赠。季桓子,鲁大夫,名斯。按《史记》:“定公十四年,孔子为鲁司寇,摄行相事。齐人惧,归女乐以沮之”。
尹焞说:受女乐而怠于政事如此,其简贤弃礼,不足与有为可知矣。夫子所以行也,所谓见几而作,不俟终日者与?
范祖禹说:此篇记仁贤之出处,而折中以圣人之行,所以明中庸之道也。
邢昺说:此章言孔子去无道也。桓子,季孙斯也,使定公受齐之女乐,君臣相与观之,废朝礼三日,孔子遂行也。案《世家》:“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齐人闻之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犁鉏:‘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鲁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桓子卒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遂行,宿乎屯。而师己送,曰:‘夫子则非罪。’孔子曰:‘吾歌可夫?’歌曰:‘彼妇人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人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师己反,桓子曰:‘孔子亦何言?’师己以实告。桓子喟然叹曰:‘夫子罪我以群婢也夫!’孔子遂适卫。”
孔子履职鲁国“大司寇”,施政措施得当,政治清明,齐国畏惧鲁国强大,于是采取主动输送“美女炮弹”外交政策,鲁君及季氏果然沉浸“女色”而不能自拔。在进行国家郊祭后,居然疏忽未把祭肉(致膰fan三声)分给鲁国众大夫(或许犒劳了齐国“女乐”)。孔子对这样的国君和执政大夫失望了,“道不同,不相为谋”,于是选择“出走”。孔子确实不是一般人,如果换了绝大多数人,不愁吃、不愁穿,有官职、有俸禄,肯定致力于做个投“上”所好、浑水摸鱼、噤言闷声发大财的“公仆”了。至于“救世济民”的重担,留给教科书好了……
或许有人有疑问,孔子不辞而别的鲁国“大司寇”之职,到底有多大权力呢?是不是就是个“弼马温”,孔子嫌官“小”,所以出走谋“高就”呢?
《周礼.秋官司寇》记载:……
大司寇之职: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国、诘四方:一曰刑新国用轻典,二曰刑平国用中典,三曰刑乱国用重典。
以五刑纠万民:一曰野刑,上功纠力;二曰军刑,上命纠守;三曰乡刑,上德纠孝;四曰官刑,上能纠职;五曰国刑,上愿纠暴。以圜土聚教罢民,凡害人者,置之圜土而施职事焉,以明刑耻之。其能改者,反于中国,不齿三年。其不能改而出圜土者,杀。以两造禁民讼,入束矢于朝,然后听之。以两剂禁民狱,入钧金,三日乃致于朝,然后听之。以嘉石其罢民,凡万民之有罪过而未丽于法而害于州里者,桎梏而坐诸嘉石,役诸司空:重罪,旬有三日坐,期役;其次九日坐,九月役;其次七日坐,七月役;其次五日坐,五月役;其下罪三日坐,三月役;使州里任之,则宥而舍之。以肺石达穷民,凡远近茕独老幼之欲有复于上而其长弗达者,立于肺石三日,士听其辞,以告于上而罪其长。
正月之吉,始和布刑于邦国都鄙,乃县刑象之法于象魏,使万民观刑象,挟日而敛之。凡邦之大盟约,莅其盟书而登之于天府;大史、内史、司会及六官皆受其贰而藏之。凡诸侯之狱讼,以邦典定之。凡卿大夫之狱讼,以邦法断之。凡庶民之狱讼,以邦成弊之。大祭祀,奉犬牲。若禋祀五帝,则戒之日,莅誓百官,戒于百族。及纳亨,前王,祭之日亦如之。奉其明水火。
凡朝觐、会同,前王;大丧亦如之。大军旅,莅戮于社。凡邦之大事,使其属跸。
(节选完)
从上文看,“大司寇”掌握国家司法权(司法兼公安),参与外交、祭祀、军事,替国君“打前站”。这官权力相当不小了。孔子说辞就辞了,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廉洁、廉政、勤政问题,换了你,你舍得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