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文萃(2016 第二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爱国:不可移易的圣洁感情与责任担当

梁柱

在公民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爱国是它的基点,也是它的灵魂。

爱国,是在历史积淀中生长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是对生我、育我的土地山川、故园草木和祖国人民的真挚眷念,是对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传统的认同与自豪;爱国,也浸透着理性光芒,体现着对国家、民族的命运与前途的高度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爱国主义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中国各民族之间最强大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亲密无间地团聚在祖国大家庭中。爱国主义的精神世代延续,它像长江大河源远流长,宽阔浩荡,永不止息,滋润着中华儿女的心田,激励他们阔步向前。深刻理解、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勇于担当报国的历史责任,卫我中华,耀我祖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中国有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中国在历史上经历动荡但始终保持统一的发展趋势,中华文明在世界古代文明中是唯一能够延续至今并保持自己活力的一个体系,这其中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由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生活的,乃至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促成的;但不可否认,这是同中华民族具有一种“心系国家安危、情牵黎民百姓”的深刻的忧患意识相联系的。这种忧患意识孕育了深刻的爱国思想,成为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各族人民友好相处的强大精神纽带,使中华民族有很强的整体认同感,有荣辱与共、患难与共的情怀,有无以为国、何以家为的先国后家的高尚风格,有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行为准则。这种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精神,铸造了多少风流人物的崇高抱负和追求。像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使人从心底产生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使我们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流传至今的岳母为岳飞背刺“精忠报国”四个大字的故事,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热血男儿,疆场赴命,卫国保家,马革裹尸,壮怀激烈。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以身许国、以死报国的千古佳话,形成了优良的爱国传统,经久弥新。特别是近代中国在国家面临危亡的严峻时刻,一批又一批先进分子为民族复兴,不惜毁家纾难、前赴后继,给予我们许多深刻历史启示。

一、近代中国爱国主义发展的历史启示

(一)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启示

在中国近代史上,当中华民族遭受外民族入侵,备受列强蹂躏欺凌的时候,爱国主义精神会表现得更加强烈,更加鲜明,成为团结对外,救亡图存的一面旗帜,成为检验每一个中国人良知和责任的重要尺度。

以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为肇始,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打断了中国历史正常发展的进程,使之没有能够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而日益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从世界历史的进程来看,近代是属于资本主义的时代(以欧洲为典型)。马克思主义是从生产力发展的视角来考察历史的,正如《共产党宣言》指出的:“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5页。同封建社会相比,这是历史的巨大进步。本来,按照历史的正常发展,近代中国也应该可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像北宋时期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反映了当时比较发达的城乡交流和商业活动,说明这个时期商品经济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而商品经济正是孕育资本主义的细胞。产生于清代雍正、乾隆时期的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艺术形象映射了封建阶级的叛臣逆子,它反映了与欧洲文艺复兴相类似的要求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的主题,表明这个时期已经有了一个新的市民阶层。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26页。由于列强的入侵,中国是以半殖民地半封建这样畸形的方式进入近代的,使百年中国经历了炼狱般的苦难。

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积弱积贫,恶性循环。在110年的近代中国历史中,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所占时间就长达20余年,平均每5~6年一次。有着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曾经长期处在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为什么到了近代却落到如此被动挨打的局面?我们不妨从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把清初以来的变化状况同欧洲国家做一些比较。大概在鸦片战争的100年前,18世纪中期的中国还处在国力强大、经济繁荣的康乾盛世,其政治、经济的盛况都超过了历史上的汉唐盛世,而这时的欧洲经济尚未起飞,也是处在封建的农业社会。据有的学者推算,1750年(乾隆十五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当时世界份额32%,居世界首位;其次是印度,占24%;欧洲的英、法、德、俄、意五国共占17%,五国相加只有中国的一半多一点。而这种比较只是一种表面的现象,当中国陶醉于这种繁荣强盛,满足于中央王国的闭关自守,仍以傲慢的态度视西方为未开化之地的时候,欧洲国家却发生了质的变化。这时的欧洲经过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洗礼,产生了一批为近代化开路的大思想家,一些国家已建立议会制度,民主和法制初成规模。17世纪已出现以发现万有引力著称的牛顿这样的大科学家,科学研究蔚然成风,学科分工有了新的发展,各个国家都成立科学院这样的研究机构。许多近代大学也闻名于世。而18世纪中叶的中国,封建帝制正发展到极盛时期,当时的中国人不了解世界,固守儒家经典,轻视科学技术,轻视商业活动。正是由于这种飞跃发展和停滞不前的差别,中国很快就被欧洲国家超过。特别是18世纪中叶以后,英国开始以瓦特发明的蒸汽机(1769年)为标志的产业革命,使经济和社会都发生了飞速的变化与发展。在这之后世界历史发生了巨大变化,法国1789年爆发大革命,美国经过独立战争,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推开了。而资本追求利润、向外扩张掠夺的本性,使得西方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并向外扩张,大量掠夺财富,侵占殖民地,将亚、非、拉广大地区强行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之中。而这时已经衰弱了的中国,到190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只占世界6%,封建统治阶级已无力抵抗西方的入侵,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因而,从社会制度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程度来看,这时中国同西方国家相比,已经产生了一个历史时代的差距。日益衰弱的中国封建王朝对列强入侵的态度,往往是先打后降,每次都是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告终。特别是清末历时30年以自强为目标的洋务运动,以中日甲午战争惨败为标志宣告破产,清王朝沦为屈服于外国势力的“洋人朝廷”。历史出现了这样一个悖论:这时的列强是作为先进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来到中国却扶植最落后、最保守的封建势力和封建制度,压抑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帮助中国反动统治者镇压一切要求进步的革命运动。帝国主义的本性决定它们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一己私利,它们是要让中国保持一个落后衰弱的状态,以便于掠夺中国的财富和权益。这是近代中国失去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历史机缘的一个根本性的原因。正因为这样,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成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两大基本要求,也是爱国主义追求的理想目标。毛泽东说:“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32页。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屈辱与抗争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寻找救国真理、探索国家出路的历史。

近百年来中国人民为寻求国家出路而进行的不懈探索和奋斗,是以爱国主义为伟大旗帜的。爱国主义在近代中国经历的几个发展阶段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开始,是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与忠君思想相联系的爱国主义,奋起抗击英国侵略者,演出了一幕幕忠勇威武的反侵略斗争。在这个历史时期,千千万万爱国志士,为拯救国家和民族危亡而英勇献身。从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气壮山河,到邓世昌黄海血战的悲壮场景,都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但终因忠君思想的历史局限而以失败告终,林则徐本人也被革职,充军流放。这些事例充分反映了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性,旧的思想武器已无法维护国家的尊严和独立。继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与民主主义要求相结合的爱国主义,是一场完整意义上的民主主义革命。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第一次响亮地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创建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政党,有了明确的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纲领。这时孙中山比较自觉地以英美的民主模式来改造中国。他明确地说:“予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这就是说,他的基本政治主张直接参照了西方的经验,他的基本纲领的实际意义,是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他通过多次武装起义,最终推翻腐朽反动的清王朝,结束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伟大的历史功勋。但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对外不敢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对内不敢发动和依靠工农群众,因此没有能够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应该说,发生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变法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运动,都以不同的方式企求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来实现救国救民的理想,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步。但是,它们都失败了。这种时不予我的深刻原因,就在于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牢牢控制中国之后,是决不容许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积80年奋斗所提供的历史经验,使一批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获得这样一个共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已失去了昔日的光环,时代和中国的社会条件变了,救国救民必须有新的价值取向。只有当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把爱国主义的社会理想同争取社会主义的前途联结起来,才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开辟了广阔前景和现实道路。这就是近代中国历史的探索、历史的结论,它深刻反映了在新的时代背景和新的社会条件下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国共产党正是以自己的科学理论、正确路线和对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把爱国主义同争取社会主义的前途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开辟了广阔前景和现实道路。

(二)近代中国先进分子探索与追求的历史启示

近代中国一批又一批先进分子的探索与追求,都怀有炽热的爱国激情,为国家的命运与前途而殚精竭虑,他们的活动轨迹也给了我们深刻的历史启示。

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努力向西方国家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这种学习不仅热烈而虔诚,而且逐步深入和比较全面。魏源最早提出向西方学习,但他“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主要限于科学技术领域。太平天国时期的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不仅要向西方国家学习工艺技术,而且要像西方国家那样兴银行、办工业、开矿藏、设新闻馆和书信馆,还要“准富者请人雇工”,穷者则“宜令其作工以受值”。就是说,他已经把建立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作为一个现实的方案提出来了。倡导维新变法的康有为更进一步主张以“欧美之新法,日法之良规,悉发现于我神州大陆”,必定会使中国臻于富强之境地。他还乐观地预言:“大抵欧、美以三百年而造成治体,日本效欧、美,以三十年而摹成治体。若以中国之广土众民,尽采日本之良法,则三年而宏规成,五年而条理备,八年而成效举,十年而霸图定矣。”这表明,他不仅主张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生产技术,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而且主张要按照西方的经验,来改革中国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的民主政体。由此可见,这时向西方学习已进到了制度的层面。而严复更是把这种向西方的学习,深入到思想和理论领域。他在近代中国第一个发出“救亡”的呼声。在他看来,“欲开民智,非讲西学不可”,即要学习西方的一整套理论,要用“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的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体系,来改造中国的国民素质。他以对民族的高度责任感,把讲西学以启民智作为自己的一项历史使命,以主要精力从事西方学术论著的译介工作。他把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涉及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和逻辑学诸领域的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相当全面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这时先进的中国人至诚学习西方,这种情形正如毛泽东所描述的:“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向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派遣留学生之多,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国内废科举、兴学校,好像雨后春笋,努力学习西方。我自己在青年时期,学的也是这些东西。这些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所谓新学,包括那时的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和中国封建主义的文化即所谓旧学是对立的。学了这些新学的人们,在很长的时期内产生了一种信心,认为这些很可以救中国,除了旧学派,新学派自己表示怀疑的很少。”《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69~1470页。但是,在近代中国,企求通过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实现强国富民的理想,都像梦幻一样破灭。西方的政治理论和制度搬到中国,都表现出水土不服,淮桔为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过近百年的艰难发展,始终未能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这里值得指出的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有不少人原来也是以学习西方为取向的。如李大钊早期也是追求西方议会制度的民主政治,但他同前人的区别在于,对西方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没有采取盲从的态度,并且能够根据历史和自身的经验进行新的探索,从而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条件下,找到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近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新取向,正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实现的。毛泽东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515页。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使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阶段,要么采取盲目排外的态度,要么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是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斗争和社会进步运动屡遭挫折和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之后,中国人民获得了新的科学理论,才使对帝国主义的认识由感性进入到理性的阶段,从本质上把握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因而产生了一系列正确的斗争策略。

科学的理论和认识引导中国人民进行胜利的反帝斗争,一改过去受屈辱的历史。发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是关系到中华民族是否亡国灭种的殊死搏斗,而这场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取得彻底胜利的战争,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有了共产党的领导和它倡导的统一战线、人民战争这样新的进步因素。新中国诞生不久就面临与美国直接对抗的抗美援朝战争,这时(1950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是100亿美元,而美国是2800亿美元,只是美国的二十八分之一,作为当时工业化水平重要标志的钢产量,美国是8770万吨,而中国是60万吨。这时的美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原子弹的国家。这场战争的结局是,处在劣势的中朝军队将号称世界头号强国的美国军队从鸭绿江边赶回到发动战争的起点三八线。正如美军司令官克拉克后来所说:“在执行我政府的训令中,我获得了一项不值得羡慕的荣誉,那就是我成了历史上签订没有胜利的停战条约的第一位美国陆军司令官。”转引自金冲及:《抗美援朝对中华民族的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6月29日。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但援助了友好邻国,捍卫了祖国的安全和尊严,而且也使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因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统一的社会理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几代中国人艰辛探索,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而得出的唯一正确的历史结论。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这是以厚重的历史为依据的科学结论。

(三)爱国主义的历史性超越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各个历史时代的爱国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不断丰富发展。历史上的爱国主义,有的表现为抗击异族或外国的压迫和入侵,保家卫国;有的表现为反对黑暗统治,伸张正义,解除或减轻本国、本民族人民的苦难;有的表现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做出创造性的贡献,造福人民。这些杰出的人物都具有鲜明的爱国思想,理应受到后人的景仰和纪念。但由于旧时代国家与社会往往处在对立状态,国家政权掌握在专制皇帝或少数剥削阶级手里,因而历史上的爱国思想还往往同忠君观念混同在一起,这不能不使旧时的爱国主义带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在这种旧的社会制度下,不但许多爱国的有识之士无法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难以实现报国之志,而且许多忠诚之士也往往落得“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悲惨下场。爱国诗人屈原被谗放逐,终以自沉汨罗明志;抗金英雄岳飞,最后只能在风波亭风雨之夜写下“天日昭昭”饮恨惨死;守边屡建奇功的爱国将领袁崇焕,被崇祯皇帝冤杀;民族英雄林则徐功勋卓著,反被充军流放;义和团则遭到清政府愚弄、利用和出卖。这些都表现了旧时代爱国主义的历史局限性,足以令后人扼腕长叹!

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统一,这是对历史上的爱国主义的继承、发展和超越。新时代的爱国主义以社会主义为其灵魂、趋向和归宿,爱祖国和爱社会主义紧密结合,不可分离。中国人民正是通过民主革命走向社会主义,实现民族独立,并为国家富强开辟了广阔而现实的前景。新中国60多年的发展,使祖国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世界上真正确立了大国的地位。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消灭了几千年来的剥削制度,人民当家作主;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建立,保证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致,消除了国家与社会的对立状态。国家不再是专制君王的私产或地主、买办、军阀的统治工具,而是属于全体人民。因此,社会主义时代的爱国主义就是完全地、彻底地为最广大的人民服务,为他们谋求利益,为他们的聪明才智的发挥创造条件。今天,同社会主义相结合的爱国主义,不但能够有效地保卫和谋求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且能够自觉地尊重和促进其他国家、民族的利益。我们主张任何国家、民族不论大小、强弱,一律平等合作,互相学习、帮助,反对任何形式的压迫和侵略。我们可以自豪地说,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是人类最崇高而美好的思想感情,是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旗帜,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在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统一的旗帜下实现人生价值

在这里,主要想同青年朋友谈谈人生价值的取向问题。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同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统一的伟大事业联结在一起,做一个有益于祖国、有益于民族、有益于人民的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每一个年轻人应有的理想追求。

爱国主义既体现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挚而深厚的情感,也蕴含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自己民族的历史责任。我们的前辈,为了祖国和民族的新生,人民的未来,抛弃享乐、悠闲和富裕,选择艰苦、奋斗和牺牲,“慷慨身许国,倜傥不为家”(续范亭语)。《黄河大合唱》曲作者冼星海在给母亲的信中深情地写道:“我虽然时常地要想起妈妈,但理智会克服我,而且我自己知道在这动乱的大时代里,没有一个被侵略的人民不是存着至死不屈的精神。如果将来中国打胜仗以后,那一切的母亲们和儿子们都能有团叙的一天。国家如果被敌人亡了的话,即使侥幸保存性命,但偷生怕死的生活和不纯洁的灵魂的痛苦,比一切肉体的痛苦更甚了。为着中华民族的生存,我希望一切的母亲们和儿子们都勇敢地向前。中华民族解放的胜利,就是要每一个国民贡献他们的纯洁的爱给国家,同心合力在民族斗争里产生一个新中国。”转引自罗国杰主编:《中国革命道德》(名言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第19页。这是多么大义凛然的一种崇高的历史责任的选择。如果说,我们的前辈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赢得了一个新的中国,那么,新一代青年就有责任接过他们的接力棒,实现承载“两个一百年”即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青年一代能够把自己的聪明才智、人生价值和这个伟大理想联结在一起,这既是一份历史责任,也是人生的幸运。

古往今来,一切志士仁人都懂得要从小立志。“志为气之帅,志锐气自役”,说的是只有立志才会有前进的方向,才会有不竭的力量源泉。“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何所底乎!”这确是人生经验之谈。问题在于,作为当代青年应当立什么样的“志”?

古人云:“为世忧乐者,君子之志也;不为世忧乐者,小人之志也”。这里的“小人”是指不为国家兴亡负匹夫之责,孜孜以求个人私利的鼠目寸光之辈,理所当然地为人所不齿。作为青年群体,其主流是追求真理、追求进步,这是我们事业的希望所在。但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这些年来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影响了青年的健康成长,影响了他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一些人在不同程度上对祖国、对人民的感情淡薄了,价值观明显趋向功利,少数青年甚至走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歧途,出现精神失落、道德滑坡以至游戏人生等现象。这是值得我们严重关注和认真对待的问题。

应当说,这是一种“小我”的恶性膨胀,是人生目的和价值取向上的迷误。在确定人生目的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小我”和“大我”、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这对青年立德树人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不赞成人生目的的个人主义取向,不仅是因为这种目的的自私性,而且也在于它对青年成才十分不利。我们并不否认个人主义也是一种动力,但这种动力的局限性非常明显。自私使人目光短浅,利己使人心胸狭窄,这种人往往小有成就就骄傲自满,止步不前,稍有挫折就悲观失望,甚至自暴自弃;以个人为中心考虑和处理问题,不可能建立和谐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人际关系,只是把时间和精力用来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甚至损人利己无所不为;这种人缺乏高尚的人生目标,难以具备抵制各种诱惑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容易滑向自己成才愿望的反面。这些表明,利己主义不仅妨碍和扼杀人的感情、理性和才华的全面发挥,而且这种利己主义的极端,甚至会把人引向罪恶的深渊。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方面的教训,是值得我们认真汲取的。

利他,或更确切地说,就是我们所提倡的集体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是同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要求相一致的。马克思指出:“既然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那就必须使个别人的私人利益符合全人类的利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67页。摆脱了利己主义的羁绊,意识到自己的利益和全人类的利益相一致的人,是一个伟大的大家庭中的成员,是真正符合“人”这个字的含义的人,每个人应当成为为人类的进步而真诚地献出自己力量的人。这深刻指明了人的集体主义的正确取向。集体主义对个人具有精神解放的社会意义,它使人高屋建瓴地审视社会和人生,自觉地树立科学的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向、方法和途径,在集体中追求卓越,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进取精神;它使人志存高远,有远大而崇高的奋斗目标,胜不骄,败不馁,百折不挠,乐观进取;它使人无私利之心,有助人之诚,形成有助于人才成长的融洽互助的友爱集体,在集体的事业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奉献中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创造美好生活。集体主义同利己主义相比较,借用孔夫子的话来说,大概就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不同境界吧。

我们在论述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时候,之所以反复强调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和人生动力的重要性,不仅因为这对青年成才至关重要,而且也由于当前青年在成才环境上还存在种种令人忧虑的情况。现实中存在的过度物质化、功利化、庸俗化倾向,造成道德失范,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唯利是图严重毒化了社会风气。这些现象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更有甚者,有的“学者”乘机鼓噪,轻蔑祖国,嘲弄民族优秀传统,竟要人们拒绝崇高,“告别革命”,远离主旋律,甚至连“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都成了他们嘲弄和批判的对象,不择手段地亵渎人的美好而神圣的感情。这种裹着时尚辞藻的污染物会在青年中产生迷惑和欺骗的作用。我们有责任引导青年励志砥行,实现人生价值。要引导青年懂得历史,因为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统一的理想信念是深深地扎根于历史之中,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经验会教人温故知新,慎思明辨,见贤思齐,以史为鉴。它对培养人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引导青年深入实际,了解国情,培育劳动人民的情感,理解使命,善于在实践中磨炼自己,养成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崇高的理想会铸就人的真、善、美的灵魂,会撑起人生的一片天,让年轻的雄鹰在蓝天下翱翔。人的一生能做到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祖国,无愧于生活,这是人生的骄傲和幸福。我们完全有理由深信,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一定会拒绝卑下,追求崇高,选择好自己的人生道路和人生前进的动力及方向,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同祖国的命运、民族的前途和人民的幸福生活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作者梁柱,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教授。本文刊发于《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责任编辑毛殊凡。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15年第6期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