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目的地建构:云南L县的经验与思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开创新天地

鲁布革三峡旅游开发的成功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社会正效应对L县旅游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意义,主要体现在鲁布革三峡旅游开发的成功改变了L县决策层对旅游的态度,他们逐步形成了通过旅游开发发展县域经济的共识。这种共识的形成,有效破解了L县旅游目的地建构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障碍,从而促使L县旅游跨越了民间艰难探索的阶段,进而开创了旅游目的地建构的新天地。

一 凝视河山

当满载游客的游船在鲁布革三峡穿梭而过的时候,L县旅游的星星之火已经点燃,但对于鲁布革三峡旅游的缔造者HLC而言,理想的闸门才刚刚开启,他期待的是旅游之火燃遍整个L县,让L县的所有美景都能成为一种旅游产品,让世人欣赏与领略。“要推进旅游发展,必须得到大多数领导干部的支持”,这是HLC最深切的体会。为了让L县山水的美呈现在更多人面前,为了让有权决定L县是否进行旅游开发的关键人物充分认识L县山水的价值所在,并支持旅游开发,HLC积极促成了L县旅游资源调查工作,并希望以此为L县人,甚至全世界人带来一场视觉盛宴。

在当时的L县领导层中,HLC有一个“知音”,他不仅支持HLC推进旅游发展的想法,而且亲自参与到推进旅游发展的工作中,并经常给HLC出各种各样的主意。怀着在L县全面推进旅游开发的理想,HLC再次找到了这位“知音”,详细阐述了对L县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调研,为进行更大范围的旅游开发筑牢基础的想法,并请其牵头推进此事。

如往常一样,这位县领导对HLC的想法十分赞赏,并同意牵头组织相关人员开展L县旅游资源普查。在同时任县委书记、县长沟通之后,县委相关部门同意进行旅游资源调查,并成立临时机构。旅游资源调查小组由时任人大常委会主任牵头,成员包括来自政协、人事局、民委等有关部门的干部,并专门选调了一名摄影技术过硬的工作人员从事摄影工作。旅游资源调查小组成员翻山越岭,认真调查了溶洞、瀑布、河流、群山,并发挥想象力,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为各景点命名。当时,几个怀着激情的人,为景点取名是出于一种非常质朴的情感,因而很有生命力。今天,已经开发的旅游景区景点,依然使用当时的命名。几个月的调查中,调查小组一行把L县的山山水水翻了个遍,而且形成了大量文字和图片材料。这些资料成为L县旅游资源的第一手资料,后来的L县旅游资源开发,基本上都是从这些资料中筛选的。

资源调查结束以后,面对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开始对L县旅游资源开发充满信心,并给予有力的支持。资源调查后,要形成科学的报告,仅靠临时拼凑的几个人自然力不从心,于是县政府出资邀请专业机构支持编制L县旅游资源评价报告,并在昆明通过了评估。随后,L县正式启动了旅游目的地建构工程,其中有很多艰苦的故事,至今回想起来,HLC依然颇多感慨。

二 谨慎探索

旅游目的地建构牵涉面广,影响力大,是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集合工程,不可能疾风暴雨,亦难大刀阔斧。L县旅游目的地建构也呈现谨慎探索之态,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决策者对进行旅游开发尚未有足够的信心;二是面对“旅游”这一新事物,的确需要进行谨慎探索。这一时期,L县旅游目的地建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推进。相关资料参考笔者对L县旅游局相关人员的访谈以及《L县县志》关于旅游的相关记载,访谈时间为2011年1月23日,访谈地点为L县鲁布革大酒店。

1.成立专门机构

成立专门的组织、协调、领导机构,是推进某项事业的重要组织保障,对于旅游目的地建构而言更是如此。1993年,L县成立了县建设局下属的二级局——旅游局,主抓旅游事务。专门机构的成立标志着旅游开发已经成为L县政府的一项职能。但旅游开发与旅游目的地构建是两个彼此关联但并不重合的概念。笔者认为,旅游开发是指某一旅游项目的建设,而旅游目的地建构则是从区域经济的角度出发,将整个经济区域建设为景观群、休闲圈、文化带、符号丛,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带动力的过程。由此可见,旅游开发是旅游目的地构建的子概念,旅游目的地构建必然要进行旅游开发,但旅游开发的结果并不一定使某一经济区成为旅游目的地。这一时期,旅游局的协调、沟通、统筹能力有限,其功能主要是推进某些旅游景区的建设。

2.建构旅游符号

符号的建构在旅游目的地建构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政府对旅游目的地建构的推动就是从符号建构入手的,而“风景名胜区”的申报正是符号建构的重要途径之一。1993年初,L县城建局委托云南省地质环境检测总站对多依河-鲁布革风景区进行野外调查,认真搜集整理了大量资料,撰写和编制了多依河-鲁布革风景区的调查报告和总体规划,并通过了省级专家的评审。同时,L县还根据申报省级风景名胜区的要求,由县广播电视局摄制了《秀甲迤东》风光录像片,同时组织专业人员拍摄了大量的风光照片。经过一系列精心准备,1993年9月,经专家审定,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多依河-鲁布革风景区为第二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从此,L县拥有了第一个旅游符号,进而在官方的层面打破了“滇东无旅游”的成见,L县成为一个有旅游景区的地方,旅游也从此走进了L县的正史。在1994年出版的《L县年鉴》中,对申报“省级风景名胜区”的过程有一个简单的记录。1993年,对于L县旅游目的地建构而言,是开局之年,也是谨慎探索之年。

三 适度推进

作为政府主导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事业,决策层的变动往往影响旅游目的地建构的快慢乃至成败。L县旅游目的地建构的状态也总是和政府决策层的兴趣息息相关。

1994年,L县迎来了新一届党政领导班子,而此次变动也为旅游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此次升任县委主要领导的何某曾担任县委副书记,对L县旅游资源情况有着较为全面的了解,且对通过旅游开发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有着比较充足的信心。何某不仅主张将旅游目的地建构纳入县域经济发展的总盘子统筹考虑,还亲自撰文推介L县旅游。其亲自撰写的《L县无处不风景》《L县年鉴(1995)》。以一名地方官员特有的热情和视角,介绍了多依河、鲁布革三峡、九龙瀑布群、腊山湖、玉带湖、油菜花等自然风光和文化风情,同时勾勒出L县旅游发展的基本轮廓。此后,这篇文章相继在《人民日报》(海外版)、《边疆文学》等报刊发表,并收入《L县年鉴》,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L县旅游影响力。同在1994年,时任L县政府主要领导的殷某发表了《L县旅游开发前景广阔》《云南年鉴(1995)》。一文。文章介绍了L县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回顾了L县探索旅游发展的基本进程,分析了L县旅游开发的特点,提出了L县旅游开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战略思路。第二年,殷某再次撰写了《浅析L县的旅游业》一文,对L县的旅游优势以及全面进行旅游开发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分析。

如果说《L县无处不风景》一文作为L县旅游大开发的纲领性文章而掀起开发热潮的话,那么《L县旅游开发前景广阔》和《浅析L县的旅游业》两篇文章则是L县旅游开发的具体实施举措。三篇文章前后呼应,珠联璧合,形成了强大的合力,推动了L县旅游开发。事实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文章的意义远不止文章的宣传价值,而在于作者的特殊身份背后透露的政治信息。这些文章的发表,充分说明L县在对待旅游开发问题上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从而为全面推动旅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预示着L县旅游大开发的序幕已经开启。L县决策层为什么有决心将旅游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进行培育呢?笔者在当时的一篇文章中找到了比较准确的答案:“旅游是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具有明显的带动功能。旅游业同100多个部门有联系,它的发展能够刺激相关行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提高。据实际旅游组织资料统计,旅游每直接增加1个就业人员,社会就能增加5个就业机会。旅游还是对外开放的先导,完善的旅游设施和有成效的旅游活动,成为地方投资环境的重要因素。”何兴泽:《L县域经济发展思考》,《创造》1998年第2期。这段文字说明,当时L县决策层对旅游业本身所具有的强大经济拉动力的认识是充分的,一旦证明了具有旅游开发的可能性,政府便会不遗余力地去推动此项产业,并以此作为推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最佳突破口。从此,L县开启了将旅游业作为区域经济建设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进行建设的历程,旅游目的地建构的新时期也随之而来。此后的岁月中,L县在旅游目的地建构的漫漫长路上,经历了痛楚、收获了辉煌、创造了奇迹,迈上了一条与美和灵感相伴的发展道路。

综合分析L县相关文献资料,笔者认为1994年和1995年是L县旅游目的地建构的适度推进期。通过这两年的建设,L县旅游目的地初具规模,并迈入大众旅游时代。而这一时期,L县旅游目的地建构的主要路径可做如下总结。

一是建立科学的领导机制。众所周知,旅游业是关涉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众多环节的产业集合,因此,仅靠旅游局本身的力量是难以真正发挥统筹协调功能的,而随着旅游开发分量的加重,“小马拉大车”的矛盾更是集中显示出力不从心的窘迫。为了破解这种困局,L县在1995年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副县长任副组长的旅游开发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四个专业工作组,并从各有关部门抽调13人到旅游开发办公室工作,负责联络、协调及各项具体工作的实施。10月,又成立了督办组,由县委副书记任组长,把旅游开发列入考核干部政绩的范畴。《L县年鉴(1996)》。如此科学的领导班子配置,充分说明了L县推进旅游目的地建构的决心和信心,也正是得益于富有权威性的领导机构,L县旅游目的地建构的各项工作能够从实、从快、从好地落实。此外,领导和管理机构的不断健全和加强,使旅游在L县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从而有利于形成全县人民搞旅游、从上至下办旅游的氛围,这在很大程度上扫清了来自各方面的障碍,使L县旅游一路高歌猛进。

二是树立清晰的发展目标。1995年底,L县召开了旅游工作会议,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对下一步旅游开发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并编制完成了《L县旅游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开发原则、建设布局、游览组织、宣传促销和政策措施,计划到2000年,建成行、住、食、游、购、娱一条龙服务体系,游客量从1995年的12.38万人次,增加到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亿元大关。发展目标的明确以及美好蓝图凝聚了L县人推进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共识,明确了旅游在L县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造了势。此后,L县全方位加大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投入力度,并以强劲的动能驱动着旅游产业发展的快车。

三是完善旅游规划。随着旅游开发步伐的加快和旅游产业地位的提升,进行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按照科学规律推进旅游目的地建设成为L县旅游发展提质增效的必然选择。为此,L县于1994年启动了完善旅游规划的工作。以建立科学规划为目标,L县重点抓了六方面的工作:①继续探查旅游资源,并在原先勘察的基础上,发现了15个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溶洞,进一步丰富了旅游景观;②制订鲁布革、多依河、大叠水三个景区的近期开发规划;③紧紧围绕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申报的相关工作,邀请省环境监测总站、省旅游局、省建设厅、奥地利和中科院地质专家、云南大学专家等到县内进行考察和调研,请省建设厅主持编制申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资源调研报告,并通过评审,上报国务院批准;④配合全省旅游发展整体规划,请省旅游开发总公司和云南大学旅游系联合组成的课题组周密考察,撰写《滇东南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并通过评审,L县与文山丘北、红河建水一起被列为滇东南三个旅游中心之一;⑤委托相关部门推进了一系列旅游规划,设计和生产了具有L县特色的旅游产品,确保旅游品质不断提升;⑥委托相关机构编制了多依河-鲁布革风景区总体规划,并获省人民政府批准,决定由县建设局与省方城规划设计事务所和环境监测总站签订编制《多依河-鲁布革风景名胜区旅游产品规划》的协议,随即开展工作,并完成了规划初稿。《L县年鉴(1995)》。

四是推进景区建设。从旅游经济学和旅游规划学的角度来看,某一旅游目的地须具备交通、饮食、住宿、购物、娱乐、景观六个要素。因此,L县旅游目的地建构的实践也是沿着这六个方面不断推进的:1995年,在县财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L县挤出100多万元资金投入旅游开发,九龙瀑布群景区新修公路9公里,扩修新发村到民革村非等级公路为三级泥石路5公里,并修多依河、九龙瀑布群步行游路;从1994年开始,县旅游局和各景区接待处共同举办了多期旅游服务人员培训班,请云南大学旅游系老师到L县授课,培训导游、餐饮和客房服务人员40余名,参加培训的人员由云南大学旅游系发放结业证书;鲁布革三峡景区又投资100多万元造船,兴建餐厅、厕所等配套设施。《L县年鉴(1996)》。此外,L县委、县政府还多方面筹措资金,筹建了大批宾馆、酒店,并通过提供政策优惠、给予小额信贷等多种途径支持当地人开办农家乐、小旅馆等旅游接待设施,不仅惠及当地人,而且增强了旅游接待能力。

五是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在于不断前来的游客,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就在于游客的凝视周期,而游客凝视除了需要旅游目的地本身不可缺少的吸引要素之外,还需要别出心裁的旅游促销去召唤和激发。因此,旅游宣传促销对旅游目的地建构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良好口碑形成之前,宣传促销可以说是为旅游目的地注入生命的“王子之吻”。L县旅游目的地建设实践始终伴随着旅游宣传促销推进,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事实上,L县旅游原本就滥觞于一系列基于情感抒发的文章:旅游开发渐入正轨之后,相关部门自觉在刊物撰写和发表有关L县山水之美的文章,并由此开启了旅游促销之门。此后,县委宣传部、县广播电视台等相继将山水之美、文化之韵、地域之灵作为宣介主题,引来无数游客凝视的目光,塑造着L县唯美浪漫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四 破茧成蝶

风生水起的L县旅游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关注。政府凝视的意义远远超过游客凝视。也正是这种能量强大的凝视,使L县旅游最终破茧成蝶,在经历数年积累的量变之后,实现了质变与升华。1996年,时任省长视察L县,并对L县旅游开发给予充分肯定。在以政府为主体的旅游目的地建构格局中,省长的肯定意味着巨额的资金支持和诸多的政策便利,而有了这些,L县旅游目的地建构实践,自然如插上双翼一般,突飞猛进。促使L县旅游破茧而出的,除了政府的凝视之外,还有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1997年南昆铁路全线贯通。这条在艰险山区修建的钢铁巨龙,从广西北部湾海边向云贵高原爬升,将沿线很多交通闭塞、发展滞后的贫困山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连在一起,使富庶的华南沿海与贫弱的西南沿边连通起来,因而被称为“国家最大的扶贫项目”。对于L县旅游而言,这条交通大动脉带来的滚滚客源,让这一旅游目的地充满生机与活力,激励L县人更加自信地投身到旅游目的地建设实践中。幸运的L县紧紧抓住这两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顺势而上、趁势而谋,将旅游目的地建设推向新的高度、新的水平,从而实现了从封闭、落后、清寂的农业县向开放、先进、繁荣的旅游目的地的转变。

L县旅游的“蝶”在哪里?在山水之间,在一个旅游目的地赋予游客的独特旅游体验中。

省长视察后不久,资金就来到L县。1997年,省旅游局为L县安排了500万元资金,专门用于景区建设,同时,县财政筹集配套资金500万元,用以打造旅游景区。但对于一个边远农业县而言,筹集500万元并不是一件小事,为了筹集资金,L县成立了旅游开发总公司,由公司贷款进行旅游开发。

鉴于省旅游局支持资金的使用时限,L县将旅游开发重点暂时转移到群众基础比较好的九龙河,将九龙瀑布群景区建设作为重点。九龙河地区居民比较支持旅游开发,因此景区建设工作非常顺利。九龙瀑布群景区的建设从基础设施完善入手:一是修建了7公里多的柏油路面,将324国道与旅游景点连通起来,解决了从外界进入景区的交通问题;二是在景区内部修建了长2231米、宽2.5米的步行主游路线一条;三是建成宽2.5米、总跨度120米的“荡月桥”,贯通了九龙河两岸旅游路线;四是建造了公共卫生间,平整了停车场;五是移植了200多株榕树、木棉树,对景区进行绿化、美化。这些工作结束之后,九龙瀑布群景区基本成形,开始投入运营。但这还只是一个雏形景区,没有管理用房,工作人员借住在当地农民家里,只收取游客5元钱的资源维护费。

幸运之光继续照耀L县。1998年,九龙瀑布群景区精品旅游项目规划通过省级评审,L县再次获得近2000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其主要用途包括修建九龙瀑布群景区出入口码头、大门、游路以及购买游船等。这些资金对L县旅游目的地建设实践而言是可贵的甘霖,让经过初期建设尚显粗陋的九龙瀑布群景区倏然间充满了活力,实现了飞升。有了这笔资金,L县以精耕细作的“农业精神”,对九龙瀑布群景区进行精细化提升:针对九龙瀑布群景区绿化较差的问题,征地500余亩,投入资金近600万元,完成绿化面积1600万平方米,种植各种名优树种和竹类植物70余万株,以大手笔、大投入建设绿色景区、生态景区、森林景区;进一步加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游览安全性、便捷性、舒适性、趣味性;修建部分休息亭、廊、观景点,建设生态停车场、民俗表演场;与云南大陆投资有限公司签订投资协议,引入地面缆车等项目。这些建设项目,使九龙瀑布群景区成为L县旅游的一个亮点,它至今仍是游览L县的必看景观。

L县还投入资金对鲁布革三峡景区进行了完善,使景区的通达条件和旅游设施都有了较大改观。同时,L县对多依河风景区进行了保护性开发,修整了简单的旅游线路,配置了必要的旅游设施,动员当地人开办农家乐、小旅馆,使其具备了基本的旅游接待能力。

在九龙瀑布群景观不断建设的同时,多依河风景区也渐渐形成了气候。于是,L县基本形成了以鲁布革三峡、九龙瀑布群、多依河为核心的旅游景观群,旅游目的地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