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东部区域合作新空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国际诉求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相邻地区都谋求通过区域一体化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国际地位。中国东北和俄罗斯东部地区地理位置临近,并且经济互补性强,中俄政府又分别先后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东部大开发”的战略,为两国合作建立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国际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国际区域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为实现区域内经济或政治的合作或联合,通过制定条约、法规和建立必要的执行机构等方式,相互让渡或共享一部分主权的制度安排。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合作的深度分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和经济联盟等;按照一体化的对象分为市场一体化、货币一体化、财政一体化等 曹宏苓:《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数量的不断增多和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在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背景下将会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1.国际区域一体化发展态势

(1)更加重视经济活动区位的选择

为了使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效应,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成员更加重视经济区位的选择。这主要是因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只有建立在最优的经济区位中,才能充分利用各成员的地缘优势、要素禀赋和产业结构的互补性等特征。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和集团性,因而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构想和发展中,地缘利益一直是各成员国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地缘利益主要包括本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受地理、历史、社会及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各国的地缘优势将会直接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整体经济效应 聂华林:《区域经济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国家间的地理区位与空间距离是构成国际区域经济地缘优势的主要因素。在地理位置上比较临近的国家或地区,有利于制定和执行共同的经济政策,地缘优势明显 保健云:《国际区域合作的经济学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相邻的国家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节约运输成本,降低交易费用,区域内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对深化国际分工和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作用。在目前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中,一体化程度较高的组织都集中在地理位置比较临近的国家或地区,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和南方共同市场等,它们都是利用了明显的地缘优势,实现了商品或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区域性经济集团建成以后,可以把原来相邻但分散的各国小市场连接成无障碍的统一大市场,扩大企业市场范围,使企业获得生产规模经济效应;同时,消除了关税、配额等贸易壁垒,增强了市场竞争程度,促使生产要素配置合理化,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2)更多集中于市场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在目前以及短期内一体化的对象仍将以市场一体化为主,而货币一体化和财政一体化等形式由于需要成员国让渡部分主权,目前只有在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欧盟存在。

市场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的基础,指消除商品、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政策、制度障碍,建立区域范围内产品、劳动力和资本的内部市场,从而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实现产品市场一体化和要素市场一体化 曹宏苓:《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大量以商品和要素为一体化对象的组织。在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和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等自由贸易区中,成员国相互消除关税壁垒,但仍保持各自对非成员国的关税和其他贸易限制 曹宏苓:《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在南方共同市场、加勒比共同体、中美洲共同市场等关税同盟中,成员国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还制定了一致的对外贸易政策;安第斯共同体等共同市场的成员国在商品自由流动的基础上实现了要素市场一体化,取消了生产要素流动的壁垒,实现了劳动力和资本在成员国间自由流动。

目前绝大多数的一体化组织围绕市场一体化展开,主要是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策不一致和行政区划的影响导致商品或生产要素不能完全自由流动,而通过市场一体化使集团内部制定统一的政策,实现了商品和生产要素超越国家界限范围的自由流动,能够有效地推动成员国合理分工,提高生产要素利用率,带来强大的经济效应。以关税同盟为例,成员国之间零关税,而对外制定统一的关税税率,这将使本国成本高的产品被从成员国进口的低成本的产品所代替,产生区域内部的贸易创造效应,扩大成员国的贸易规模,进而提高成员国的社会福利水平 樊莹:《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效应》,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要素市场一体化的经济效应更为明显,当成员国取消或放宽生产要素流动的障碍后,资本或劳动力等要素将流向边际产出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田青:《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市场一体化一直是世界上各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共同目标之一,各国在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仍将继续追求经济效应最大化。因此,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市场一体化仍将是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各成员国仍将积极推进商品和要素市场的一体化,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3)更加重视互补与竞争并存的经济结构

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发展过程中将更加重视成员的经济结构特点,为保证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质量和区域竞争力,区域经济一体化将会在既具有相互竞争又存在一定互补性的国家间进行。

各国的经济结构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如何充分认识和有效利用成员国经济结构的特点将是考察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经济效应的主要因素。在目前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中,各个成员国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各自在资源和产业结构方面与其他国家互补或竞争的特点,遵循产业升级的规律,进行区域分工合作,依据各自的生产要素禀赋参与生产交易活动并从中获利。以北美自由贸易区为例,美国和加拿大发挥资本和技术的比较优势,墨西哥发挥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从而有效地扩大了成员国间的贸易规模,也提升了产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实现了区域的协同发展。

在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重视成员国互补与竞争的经济结构,可以有效地维护成员国的共同利益,充分发挥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经济效应,提高成员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整体竞争力,实现比较利益和规模经济利益。两个或多个国家及地区在资源禀赋与产业结构方面的差异性与互补性越强,则相关地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积极性越强,主要是因为各成员国可以依托不同的资源或生产方式形成紧密的国际分工合作关系,进而获得地区专业化分工带来的经济收益 保健云:《国际区域合作的经济学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同时,成员国间的竞争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刺激公司改组和产业合理化,推动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各成员国带来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改善。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各国的经济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成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过程中从战略的眼光出发,针对一国的资源禀赋及产业结构发生的变化和趋势,与经济结构存在一定互补和潜在竞争的国家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形成区域内成员国间长期的经济合作互动,从而带来一定的动态利益。

(4)推进一体化的方式更加灵活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国数量的增加和合作领域的拓展,推进一体化的方式将会更加灵活,既包括制度性一体化又包括功能性一体化。

推进一体化的方式已经不再拘泥于按照共同的法律或契约让渡自己主权的制度一体化,而是出现了一系列更加务实的功能性一体化。成立较早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如欧盟等属于比较典型的制度一体化,是各个成员国通过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对成员国进行约束,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最终建立新规则而进行的成员国集体的制度变迁 刘澄、王东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亚太经济》2007年第2期。。制度性一体化较难形成,并且达成共识后较难调整。而目前最大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PEC)只是一个协商和合作机构,没有完善的指令职能和机制化机构,属于功能性一体化。APEC通过较为灵活的方式,承认各成员贸易投资自由化起点不同,允许成员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开放程度和承受能力,在APEC规定的时间表内对不同经济领域的自由化进程采取不同的方法。APEC规定成员用15~20年完成贸易投资自由化,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这个长期目标。通过这种方式使各成员有时间和机会逐步调整自己的经济政策和产业结构,适应经济发展需要。

灵活的一体化方式既具有易于实施和操作的特点,又能够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相对及时地进行调整。功能性一体化就属于相对灵活的一体化方式,各成员国在开展具体的经济合作时不需要服从于超国家规章或受强制力量制约,而是实行自愿选择和组织推动等方式,这将会充分发挥各成员国的主动性和协调性。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各个国家已经充分意识到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所带来的经济收益,于是不同经济体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都积极参与各种经济一体化组织,这就需要协调各国的利益关系,选择既符合各方利益又有利于逐步缩小经济差距的灵活并有效的合作途径。

(5)次区域集团逐步增多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发展,出现了一体化组织的成员数量增多而政策较难协调的现象,这就促使不同国家的一部分地区组合在一起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次区域集团逐步增多。

次区域集团是指若干国家或地区的接壤地区以地方政府为合作主体,基于平等互利的原则,在生产领域内通过各种生产要素流动而开展的较长时期的经济协作活动 《次区域经济合作》,百度百科,www.baike.baidu.com,2014年10月10日。。次区域集团能够充分利用地缘优势,通过资源合并和产业互补来促进区域经济合作。目前APEC内就存在10多个不同形式的次区域集团,各集团根据各自的经济结构特点制定了不同的政策和贸易安排。其中东南亚“增长三角”、湄公河区域三角等都是依据其特定的地缘优势和资源禀赋情况成立的次区域集团。在东北亚区域范围内,中国、朝鲜和俄罗斯等国打算成立中俄朝蒙图们江次区域经济技术贸易合作区。

次区域集团作为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形式,具有独特的优势,这是其具备强大发展潜力的重要原因。其优势具体表现为:次区域集团经济合作的范围比较小,决策相对比较简单,并且次区域集团中的合作一般不依赖于成员国政府间的正式协议,而通常是市场力量和政府导向的交互作用的结果,可以说次区域集团是由企业互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组成的跨国空间经济组合。这使次区域集团具备经济政策易于协调的优点,使具备资源互补性和地缘优势的地区能够较易摆脱行政区划对产品或要素流动的阻碍,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形成该区域优势互补的新经济循环。

因此在区域经济一体化逐步深化发展的进程中,次区域集团将是一种发展趋势。由于次区域集团的发展和其所属的整体区域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加强次区域集团的分工协作,可以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6)发展中国家参与一体化的能力增强

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通过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增强了经济实力,提高了在与发达国家经济竞争中的地位,完全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一体化组织和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逐渐出现了。目前拉美、亚洲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逐步加快,其一体化向高级化发展。拉美地区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成效比较显著,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由阿根廷、巴西、巴拉圭和乌拉圭四国组成的南方共同市场;非洲也出现了诸如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和西非经济共同体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曹宏苓:《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在亚洲,主要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东盟已成为目前最具特色、影响最大的区域一体化组织之一。中国也在不断地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功启动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并不断地与世界各国或地区签署自由贸易协定。

发展中国家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增强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发展中国家一般经济规模较大,市场需求能力较强,存在较强的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市场激励 保健云:《国际区域合作的经济学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其广阔的市场空间,与相关国家或地区开展各种形式和各种层次的经济合作。同时,发展中国家还可以利用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竞争效应,在与其他成员国组成的大市场中,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和提高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 刘瑛华:《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与两岸经济一体化》,《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6期。

(7)跨洲、跨洋的一体化组织不断出现

科技、信息等要素的全球流动,推动跨洋、跨洲型一体化组织不断出现,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一种趋势。

目前出现了大量的跨洲、跨洋等互不相邻的经济体组成的一体化组织。具体表现为各个跨地区的经济体通过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等方式展开更紧密的经贸合作,比如,欧盟与墨西哥、美国与澳大利亚、美国与韩国等已经跨越各大洲成立了自由贸易区 樊莹:《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效应》,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近年来中国与智利、新西兰等国相继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通过大幅降低关税等手段实现商品或生产要素的相对自由流动。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爆发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生产力,通过先进技术的运用,信息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这为跨洋或跨洲的国家开展经济合作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各国比以往更深刻地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开始在世界范围内选择具有合作潜力的国家或地区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解决自身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商品、资源或技术等要素的稀缺性问题。

在世界各国经济日益紧密的联系过程中,跨洲、跨洋等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仍将不断出现。通过这种形式产生的一体化组织,将会推动商品和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流动,进而推进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2.东北亚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迫切性

东北亚地区经济一体化正在酝酿、构建、形成中,中国东北三省和俄罗斯东部地区、蒙古国、朝鲜与日本、韩国存在较为明显的互补与竞争的经济结构,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但是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而言,东北亚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却比较缓慢,主要表现为东北亚主要国家间合作方式、合作领域、合作规模有限,缺少经济增长极的带动,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

(1)亟须加强中俄区域合作

中国东北三省作为对俄合作的重点区域,多年来与俄罗斯经贸往来关系密切,双方在贸易、资金和技术等多个领域展开了合作,这对双方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双方合作的规模以及深度还存在极大上升空间。

在贸易合作方面,中国东北与俄罗斯的贸易规模较大,增长速度较快,但是在全国对俄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增幅不大。双方的贸易仍然以货物贸易为主,商品结构较单一。中国东北从俄罗斯进口的商品主要集中于肥料、原油、钢材、纸浆等能源类商品,出口商品中鞋类和纺织品等仍占较大比重,机电和高新技术等附加值较高的产品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差距。

在资金合作方面,中国东北与俄罗斯的相互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对区域经济发展拉动作用不明显。以黑龙江省为例,虽然近年对俄投资规模呈上升趋势,2006年对俄投资达8.37亿美元,两年翻了三番,但是投资绝对额仍较小,并且对俄进行投资的主体多是中小型企业,缺少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投资企业,大型投资项目偏少。俄罗斯在中国东北三省的投资规模与日、韩及中国香港相比也非常小,以吉林省为例,2007年吉林省实际利用俄罗斯资金总额为40万美元,仅占全省利用外资总额的0.02%。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俄罗斯在中国投资企业共有532家,注册资金总额为7.711919亿美元,投资总额为11.963257亿美元。从跨国公司子公司的股份比重来看,俄罗斯对中国直接投资方式包括合资、合作和独资。根据统计,从企业数量来看,有98.3%的企业采取合资或独资方式,其中采取合资方式的企业最多,占50.2%,而仅有1.7%的企业采取合作方式。从投资额来看,采取合资方式的企业投资额占绝对优势,达52.4%;而采取合作方式的企业投资额所占比重最小,仅为18%。从注册资金额来看,采取合资方式的企业注册资金额最高,占55.6%;而采取合作方式的企业注册资金额最少,仅占12.7%高欣:《俄罗斯对中国直接投资的现状与特点》,《俄罗斯东欧中亚市场》2011年第8期。

在技术合作方面,中国东北与俄罗斯的技术合作已初具规模,但是合作方式及合作深度与浙江省、江苏省等沿海省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中国东北有近20个对俄科技合作中心,与俄罗斯在高科技产业、能源工业、装备制造业和农业等领域都存在技术合作。但是技术合作方式较单一,技术贸易所占比例较小,并且对俄科技合作中心效率较低,对俄罗斯先进技术的产业化程度不高。

(2)亟须扩大中国东北和俄罗斯东部地区与日、韩区域合作

多年来中国东北和俄罗斯东部地区与日、韩经贸往来关系密切,但是由于双方经济结构存在较大差距,目前中国东北和俄罗斯东部地区与日、韩的经济合作领域有限,合作广度和深度有待提高。

在贸易合作方面,中国东北及俄罗斯东部地区与日、韩的贸易格局主要建立在双方要素禀赋差异的基础上,贸易规模较小,中国东北和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农副产品和粗加工制成品占较大比重程伟:《东北振兴与东北亚经济合作》,《当代亚太》2008年第5期。。并且由于中国东北和俄罗斯东部地区处于生产链的底端且产业关联度不高,与日、韩的贸易方式较低级,主要是传统的货物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所占比重较小。

在资金合作方面,日本和韩国向中国东北和俄罗斯东部地区输出的资金多投向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并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的一般加工项目和能源开采项目等,而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不多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东北亚经济合作中的区位优势重构》,兴安县政府门户网站,www.gx-info. gov.cn,2014年1月11日。

在技术合作方面,日、韩目前向中国东北和俄罗斯东部地区输出的技术有限,方式比较单一。技术输出的内容基本以电气机械、运输机械、化学工业等传统行业的技术为主 吕超:《东北振兴与东北亚区域合作》,《前沿》2007年第7期。,对于先进的高新技术的输出严格限制。

(3)亟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增长极通常具有空间集聚特点,是在经济增长中形成的具有推动性的工业集合体 张秀生:《区域经济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增长极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将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影响周围地区的经济增长。东北亚区域内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国际影响力比较大的就是中国、俄罗斯和日本,但是目前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具备单独成为整个东北亚地区经济增长极的能力。

日本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一直希望由其主导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在其构想的东北亚各国区域合作“雁”型模式中,日本为中心,东北亚其他国家为两翼和雁尾。但是由于日本只注重自身的利益发展,在技术转让和资金输出方面持谨慎保守的态度,使这种模式在东北亚地区的作用和意义不明显。并且由于历史、政治等诸多问题,东北亚其余各国都不认同日本的经济领导地位。

近几年,中国和俄罗斯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是两国国内经济都面临众多问题,无法独立承担带动整个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的重任。例如,中国国内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过大,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的质量,而且就业、医疗、环境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俄罗斯经济高度依赖其丰富的资源,经济结构不合理,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东北亚地区各国如要增强国际竞争力,提升国际地位,必须遵循经济发展规律,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加强区域间合作。但是在目前形势下,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困难重重,要实现突破,只能通过部分地区率先实现经济一体化,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国东北三省和俄罗斯东部地区经济一体化恰好就是这个突破点。

3.中国东北振兴与俄罗斯东部大开发的战略互动

我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俄罗斯东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客观上呈现出了二者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它围绕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在合作的动态系统中,将会把合作不断推向深入。

双方实现战略互动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一方面,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是影响中国东北与俄罗斯东部地区实现战略互动对接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东北亚区域的发展活力和潜力已逐渐显现,区域内的贸易规模、投资规模正在逐步扩大。但是,面对区域内各国具有的生产要素比较优势,如日、韩的资金、技术,俄罗斯的能源与技术等,如何形成和建立区域增长点,通过集聚区域内的生产要素,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最终带动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仍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所以,在我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俄罗斯东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之际,实现双方战略的互动对接,发挥双方地处东北亚核心位置的区位优势,利用双方资金、技术、资源的互补优势,建立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产业平台,扩大东北亚各国的经济技术合作成为中俄双方共同推进战略互动对接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中俄地区合作也是影响中国东北与俄罗斯东部地区实现战略互动对接的重要因素之一。一直以来,中国东北与俄罗斯东部地区的经济合作多局限在双方静态比较优势层面,以货物贸易为例,东北三省多以进口俄方具有比较优势的能源类商品为主,而双方均相对缺乏的资本没有真正实现自由流动的态势,技术合作也以传统领域的合作为主,高新技术领域合作发展较缓慢。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双方缺乏支撑合作的平台,合作难以打破静态比较优势的局限,并建立一种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基础上的互动发展模式。所以,在中俄双方相继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东部大开发战略的背景下,积极推进双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互动对接,将有助于双方建立产业发展的互动平台,以重点合作领域为突破,以重点产业项目为支撑,深化双方贸易、投资、技术的合作。

4.双方实现战略互动的基础条件

(1)区位优势

良好的区位优势能够降低运输成本、交易费用,促进合作双方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经济技术合作的成效,充分证明了区位优势在经济技术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如现阶段东北三省对俄贸易规模占全国对俄贸易规模的1/3,对俄技术合作也是中俄两国间技术合作的桥头堡。

(2)生产要素优势

资本、技术、劳动力是组织生产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东北三省与俄罗斯具有实现战略互动对接的生产要素优势。主要体现为:第一,双方具有政府提供的资金支持,如2005~2007年黑龙江省得到国家提供的对外引进技术资金8100万元,这将为双方实现战略互动对接提供资金保障;第二,俄罗斯具有领先世界的技术优势,这是双方开展技术贸易的重要基础之一,同时东北三省的科技基础,也将成为促进技术产业化的重要保障,在全国科技进步监测综合评价排序中,东北三省的科技进步总指数在全国的排名均处于中等以上(见表1-5);第三,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劳动力资源不足,成为制约其资源开发瓶颈的问题,东北三省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将有助于双方能源领域合作的开展。

表1-5 2009~2013年东北三省科技进步总指数在全国的排名

资料来源:根据《黑龙江综合科技进步水平评价》和《黑龙江科技统计手册》整理。

(3)产业优势

中俄双方实现战略互动对接的产业优势,一方面体现为东北三省较雄厚的工业和农业基础,其中工业领域的装备制造业、能源与原材料产业、医药产业等已逐渐发展成为东北地区的支柱产业;另一方面体现为俄罗斯东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东部大开发战略提出将重点发展能源燃料、森林工业、电力、交通等优势产业。所以,双方的产业优势将为双方战略互动提供产业平台。

(4)政策优势

从东北振兴的支持政策看,随着我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国家在产业发展、企业改革、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出台了税收、信贷、国债等优惠政策。一方面解决了企业改革和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中的问题,如企业历史拖欠税等;另一方面为老工业基地振兴创造了良好的对外合作环境,例如,对俄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的增强、绥芬河综合保税区的设立,都将有助于深化东北地区与俄罗斯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从俄罗斯政府对其东部大开发的支持来看,针对资金短缺的问题,俄罗斯政府拟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如俄罗斯政府计划在2020年前投入9万亿卢布(约3500亿美元)用于东部地区开发,其中财政拨款为1.5万亿卢布 曹志宏:《俄实施东部开发战略及其对我国东北地区的影响》,《西伯利亚研究》2008年第3期。

5.双方推进战略互动的积极实践

自2007年3月俄罗斯东部开发被提到国家战略高度以来,推进战略互动对接得到了中俄双方的共同关注。两国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等通过编制合作规划纲要、举办发展研讨会、启动重点项目等方式推进双方战略的互动对接。为落实2007年中俄两国元首会晤取得的互访成果,我国有关部门率先编制完成了《中国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合作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2009年3月,俄罗斯不仅对跨境基础设施、口岸、通道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回应,而且提出了一批资源及加工、建材建筑和能源等领域的地方合作重点项目,增加了地区环保合作内容;7月,中俄双方对《规划纲要》进行了磋商;9月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联邦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年)》;在第十四次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期间,双方就落实这一纲要达成共识。这一具有战略性的《规划纲要》将为双方实现战略互动对接提供依据和方向。

为推进中俄双方发展战略的互动对接,我国地方政府也采取了相应措施,如作为东北地区唯一一个沿海省份的辽宁省,启动了对俄合作规划编制工作。规划将以对俄开放为主线,重点突出辽宁省区位、人才、产业、技术等比较优势,全面促进经济、技术、人文等领域合作,实现双方互利,共同发展。规划区域范围包括辽宁省14个市,合作对象则主要是俄罗斯远东及外贝加尔地区,同时也涉及俄其他地区《辽宁省启动对俄合作规划编制工作》,振兴东北网,www.chinaneast.gov.cn,2013年10月18日。。为落实《规划纲要》,推进中俄双方发展战略的互动对接,2009年9月,年产3万吨海绵钛项目一期工程开工暨佳泰钛业有限公司揭牌仪式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隆重举行。这一合作项目采用了中俄双方共同投资、乌克兰国家钛研究设计院提供生产技术、俄罗斯阿穆尔州矿山提供钛精矿、中国铝业公司负责销售海绵钛产品的运作模式,充分体现了中俄双方产业互动发展的思想,将提高双方产业合作的融合度,对继续推进中俄双方战略互动对接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俄罗斯十分重视推进其东部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的合作。2009年5月21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就中俄地区合作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一方面强调了其东部地区开发的具体问题,主要包括“俄东部地区开发决策应充分考虑地区具体情况,俄东部地区开发关键是发展地方基础措施,俄联邦不能因经济危机而停止东部地区开发”。另一方面强调了其东部大开发与中国合作的重要性和对与中国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相结合的充分肯定等,主要包括“俄东部地区的发展与开展对中国和蒙古国边境合作的前景相互关联,俄东部地区开发规划将与中国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相结合,俄欲与中国共同实施远东和外贝加尔地区的能源领域合作项目,中国是俄罗斯十分重要和富有前景的合作伙伴,不仅拥有容纳俄工业产品的庞大市场,而且拥有可能投资俄经济的可观金融资源”《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期待中俄关系取得新发展》,《人民日报》2009年5月22日。

目前,共同推进中国东北与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合作已得到中俄双方政府的共同关注。在2009年9月23日的中俄两国元首会晤中,推动中俄毗邻地区合作成为双方会晤的核心内容,双方正式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联邦远东地区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年)》。中俄两国元首分别对双方合作的积极进程给予了肯定,并对未来合作提出了期望。

胡锦涛充分肯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联邦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年)》对推动中俄毗邻地区合作的重要意义,同时对加强中俄能源、环保等领域的合作提出了希望。胡锦涛指出,这是一份内容充实、很有分量的文件,希望两国有关部门抓紧落实,推动两国地方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今后,双方应该加强交流与合作,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维护中俄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

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联邦远东地区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年)》的重要意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认为“这是双边关系成熟稳健的重要标志,俄方将认真落实”张朔:《中俄元首会晤批准毗邻地区合作规划纲要》,中国新闻网,www.chinanews.com,2013年9月23日。,同时对胡锦涛提出的加强能源、环保等领域合作的希望,给予了赞同。俄方愿意继续同中方开展电力、核能等有关领域的合作,希望继续同中方加强环保、移民等领域合作,并提出了两国海关应积极合作,促进双边贸易积极发展。两国政府对促进双方毗邻地区合作的重视,对合作方向的引导等,必将对推动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东部地区合作、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

2009年10月13日,中俄总理第十四次定期会晤期间,时任国家总理温家宝和时任俄罗斯总理普京就目前中俄在各领域交流合作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达成了七项共识。就两国经贸合作问题,双方一致同意要深化两国经贸合作,建设好大型合作项目,创新合作模式;进一步扩大机电产品贸易规模,优化贸易结构;规范市场秩序,扩大本币结算;扩大相互投资和经济技术合作,促进贸易便利化,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双方还一致同意扩大能源合作,加强在航天航空、科技、交通运输、通信和信息技术、林业、质检、环保等领域合作,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联邦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年)》,深化两国地方合作。

2014年9月,中国提出建立中蒙俄经济走廊,为三国的合作搭建一个新的平台,该走廊将跨越整个欧亚大陆,将中国的“一带一路”思想、蒙古国的“草原之路”思想和俄罗斯推进的跨欧亚走廊的想法结合在一起,中方将全力推进经济走廊的建设《中国提出中蒙俄经济走廊》,今日俄罗斯,http://ria.ru/east,2015年4月2日。。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设为中俄区域合作指明了方向,也为中俄区域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中俄区域互利共赢合作提供了保证。

中国振兴东老工业基地战略和俄罗斯东部大开发战略的互动发展,是双方利用中国东北三省和俄罗斯东部地区优势,合作建设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重要前提条件和基础。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建立后将发展成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改变东北亚的分工体系,深化各国贸易、资金和技术等领域的合作,在实践上发挥中俄合作的合力作用,进而促进东北亚经济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