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定之方中
原文:定之方中
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然允臧。
灵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驾,说于桑田。匪直也人,秉心塞渊,騋牝三千。
译文
营星已在天正中,正是吉时建楚宫。测量方位凭日影,风水宝地属楚室。先种榛树和栗树,再种梓漆和梧桐,琴瑟需用好树种。
登上漕邑旧城墟,遥遥相望楚城处。先看楚城河堂邑,大山高丘观仔细。下山喜观桑林密,卦辞说得真吉利,正是虎踞龙盘地。
及时春雨细飘零,管车官吏传命令。天气晴了把车驾,文公要到桑田里。忠心耿耿是仁君,为民深谋更远虑,且养马儿三千匹。
这首诗描述卫被狄灭后,卫文公迁居营丘。诗里记录他在这里建筑宫室,督促农桑的情况。诗中“榛”为桦木科植物榛子。“栗”为壳斗科植物板栗。“椅”为大风子科落叶乔木植物山桐子。“桐”为梧桐科植物梧桐,或玄参科植物泡桐,或大戟科植物油桐。“梓”为大戟科植物乌桕。“漆”为漆树科植物漆。
板栗
【来源】 板栗,又名栗、栗子、大栗、栗果,为壳斗科植物栗的种仁,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每年8~10月果实成熟时采收,去壳取仁用。
【功用】 中医认为,栗子性味甘、温,入脾、胃经,有补肾益气,养胃健脾,厚肠止泻之功。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反胃不食,泄泻,小儿筋骨不健,肾虚腰膝酸软等。《随息居饮食谱》言其“补肾,益气,厚肠,止泻,耐饥,最利腰脚”。《本草纲目》言其“益气,厚肠胃,补肾气,令人耐饥”。《名医别录》言其“主益气,厚肠胃,补肾气”。《千金·食治》言其“生食之,治腰脚不遂”。《新修本草》言其“嚼生者涂病上,疗筋骨断碎,疼痛,肿瘀”。《滇南本草》言其“生吃止吐血、衄血、便血,一切血症俱可用”。据《慈禧光绪医方选议》记载:慈禧太后最爱吃栗子,御厨们为了保证老佛爷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栗,便将栗子加工磨成粉,再佐以冰糖等佐料,制成小窝窝头,每餐必食。慈禧虽届耄耋之年,仍皮肤细嫩,光滑润泽。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栗子有预防高血压、动脉硬化的作用,老年人常用栗子煮粥服食,正如《本草纲目》所言:“栗子粥:补肾气,益腰脚”,可起到防老抗衰,益寿延年作用。
桐
(1)泡桐花
【来源】 泡桐花,为玄参科植物泡桐的花。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等地,春季开花时采收,干燥。
【功用】 中医认为,本品性味苦、寒,有清热解毒之功。适用于支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菌痢、急性肠炎、急性结膜炎、腮腺炎、疖肿等。
(2)泡桐果
【来源】 泡桐果,为玄参科植物泡桐或毛泡桐的果实。
【功用】 中医认为,本品性味甘、寒,入脾、肺经,有化痰止咳,宣肺平喘之功。适用于咳嗽,气喘等。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含桐酸、脂肪油、黄酮类、生物碱等,有止咳、祛痰、平喘、抗菌作用,对大鼠慢性气管炎的实验治疗作用表明,大鼠吸入二氧化硫形成慢性气管炎,口服泡桐果乙醇提取物1.5克生药/千克/日,共20天,可见治疗组动物支气管杯状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柱状上皮细胞增生与鳞状上皮化生的程度较对照组似有减轻,炎性变化也略有减轻的趋势。脉搏及白细胞数等均无明显改变,但有轻度血压下降。
(3)泡桐叶
【来源】 泡桐叶,为玄参科植物泡桐的叶片。
【功用】 中医认为,本品性味苦、寒,入脾、肺经,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适用于痈疽肿痛,跌打损伤等。
(4)油桐子花
【来源】 油桐花,为大戟科植物油桐的花。
【功用】 中医认为,本品性味甘、凉,入肺、肝经,有清热解毒,疏风止痒之功。适用于热毒疮疖,皮疹瘙痒等。《重庆草药》言其“泡油涂鬎鬁,热毒疮,天泡疮”。
(5)油桐子
【来源】 油桐子,又名桐子、桐油树子、油桐果,为大戟科植物油桐的种子。秋季果实成熟时收集,将其堆积于潮湿处,泼水,覆以干草,经10天左右,外壳腐烂,除去外皮收集种子晒干。
【功用】 中医认为,本品性味甘、凉,入脾、肺经,有化风痰,消肿毒,利二便之功。适用于风痰喉痹,瘰疬,疥癣,烫伤,脓疱疮,丹毒,食积腹胀,大小便不通等。《本草纲目》言其“风痰喉痹,以子研末吹入喉中取吐”。《岭南采药录》言其“磨水涂瘰疬”。《贵州民间方药集》言其“有利便、催吐、镇咳作用。消积食,治气胀,并治妇女月经不调。外用可治毒疮、疥癣”。《福建民间草药》言其“消肿解毒,治疥癣、烫伤”。
(6)油桐叶
【来源】 油桐叶,又名桐子树叶,为大戟科植物油桐的嫩叶。
【功用】 中医认为,本品性味甘、凉,入脾、肺经,有消肿解毒之功。适用于痈肿,丹毒,臁疮,冻疮,疥癣,烫伤,痢疾等。《草木便方》言其治“脚臁胫久烂,烫伤”。《福建民间草药》言其“消肿解毒,治疥癣,敷烫伤”。《重庆草药》言其“煅灰撒布,治冻疮皮破出黄水”。
(7)油桐根
【来源】 油桐根,又名桐子树根、高桐子根、桐油树根,为大戟科植物油桐的树根。9~10月采集,鲜用或晒干。辛,寒,有毒。
【功用】 中医认为,本品性味凉、辛,入脾、肺、肾经,有消食利水,化痰杀虫之功。适用于食积痞满,水肿,鼓胀,哮喘,瘰疬,蛔虫病等。《草木便方》言其“下气,治痞满”。《中国药植志》言其“炖瘦肉服,治足肿”。《四川中药志》言其“治食积饱胀,胸前痞满及湿气水肿”。《贵州草药》言其“清热解毒,利水,通便,止血,消积”。《陕西中草药》言其“杀虫,消食理气,利痰。治蛔虫病,胸胁胀满,不思饮食,哮喘,瘰疬”。
(8)桐油
【来源】 桐油,又名桐子油,为大戟科植物油桐的种子所榨出的油。
【功用】 中医认为,本品性味甘、辛、寒,有毒。入肺经,有探吐风痰之功。适用于疥癣,臁疮,汤火伤,冻疮皲裂等。《本草拾遗》言其“摩疥癣虫疮,毒肿”。《日华子本草》言其“敷恶疮疥及宣水肿”。《本草纲目》言其“涂胫疮、汤火伤疮。吐风痰喉痹,及一切诸疾,以水和油,扫入喉中探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