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财经发展战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具体现状的比较分析:中国已经是创新驱动与创新型国家了吗?

技术具有一定的黑箱特性,对于技术本身的衡量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因而,如何衡量创新及技术进步存在着较大的困难,我们尝试着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比较分析中国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的贡献。

第一,增长核算的结论。通常的做法是,对增长率、资本投入的变化、劳动力投入的变化等变量进行测算,然后通过回归,算得平均意义上的索罗残差,也就是默认的技术进步的贡献率。虽然增长核算存在很多争议,但大体结论是,在过去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自资本的更多投入和劳动力从农村转向城市,而源自技术进步的全要素生产率尚待提升。另外一个可能的证据是,资本的报酬整体上仍然是比较高的。民间融资成本水平大多在15%~20%,虽然有很多种可能的原因,但资本回报率比较高是个事实,因而可能意味着资本的更多投入仍然有着较大的空间,这意味着,在走向创新驱动的过程中,经济增长源自“趋同”的力量仍然有着不少的空间。

第二,投入指标,研发投入。中国在科研投入上是不断增加,1995年不到350亿元,2000年已经近900亿元,而在2005年接近2500亿元,2010年已经超过7000亿元,2012年超过1万亿元,在2015年达到1.4170万亿元。但相对经济总量看,比重不算高,大多数年份低于2.2%。

在具体构成上,基础研究经费虽然也在快速增长,但整体占比仍然非常低。在20多年的时间内,基础研究的比重大概维持在5%左右的水平。大体反映了对基础性研究存在着不甚重视的情形。而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据非常高的比重,大体说明,政府或企业更多地试图采取借鉴先进技术,来实现经济发展。这种独特的构成在全球看也是非常奇特的,最为主要的,还是基础研究的比重过低了。这大体反映了,在科技创新层面,存在着持久的“短视”倾向。

第三,从产出指标看,中国科技研发力量在增加,专利数量在不断增加,但体现在经济竞争力上的进出口指标存在隐患——高科技的进出口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相对的竞争实力。值得肯定的是,类似基础研究成果类的指标——科技论文、专著在稳步增加。反映技术成就的发明和专利,数量快速增加。特别是近些年,无论是申请还是授予的数量,都呈现了快速增长的态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技创新活动在技术层面得到了较大的进展。相比10年前水平,各种指标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科技进出口最能反映科技层面的竞争能力(当然部分可能存在着技术的封锁),在这个层面,出口的能力值得特别关注,而当前,中国在这个方面有着较大的不足。高技术出口在2013年来,数额虽然保持较高,但有着一定的停滞特性。2015年的数据是6652.97亿美元,比2014年要低。不够,在进口方面,大体上也维持类似的趋势,从整体数据看,2015年的水平将近是2007年水平的一倍,但在2013年之后,大体水平保持平稳。

因而从整体上看,大体上可以认为,在基础研究层面,投入在增加,但整体比重并不大,所以基础研究成果也在相应增加;在技术研发层面,投入较大,所以科技成果增加和提升的幅度较大;而在技术的直接应用上,投入最大,所以国际竞争力也在提高,但从近些年的态势看,后劲值得重点关注。从这个意义上说,由于希望尽快获得创新增长的空间,因而本质上,还没有达到创新驱动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