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承接地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工业园区产业承接的产业类型与产城融合的必然性

一 工业园区成为产业承接的有效载体

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工业园区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将资源集中,充分利用资源,使相关产业集聚,它对产业的承接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创新经济管理制度和完善的产业环境对工业园区承接有巨大推动作用。相反,如果转移企业不进入园区发展,而是随意零散地分布于城区,那么不仅不利于形成产业集聚平台,不能集约建设和利用公共基础设施,而且会对产业承接地的经营管理造成干扰,更会带来环境的污染和土地资源的浪费。

从生产要素的角度来看,内陆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低廉的资源要素价格(土地、劳动力、原材料)、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其资本短缺,技术落后,管理制度相对不完善,基础设施普遍落后,这些要素短缺成为产业转移的障碍。而工业园区平台能够很好地导入并整合短缺的要素,且结合内陆地区其他优势资源要素,充分发挥其产业潜力。

首先,工业园区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引导各种资源流入,它能集聚资源,使各种要素相互结合,这样园区企业之间既可以分工合作,又可以相互竞争。

其次,工业园区产业集聚产生大量劳动力需求缺口。一方面,它能解决当地就业问题,吸引当地及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劳动力蓄水池,也就是形成劳动力市场。这不仅能使当地居民受益,而且能使企业从中受益,从而推动工业园区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农民向工人的转变,不仅可以提高居民收入,为经济发展注入消费动力,而且居民通过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工业园区的发展积累了人力资本。

最后,工业园区有利于内陆地区土地资源综合利用,分类管理。随着工业化发展,内陆地区土地资源也日益紧缺,只有对工业用地实施严格的管理,才能避免过去到处办厂的情况,造成土地浪费和环境破坏的情况发生。

综上所述,工业园区为产业集群提供了场所,产业集群能将在某一地区众多的相关的企业集中共同发展。由于工业园区是政府规划区域,在这里大量企业集中,加上有政府的科学规划和各种良好的软硬环境,因此,园区内土地产出效率比较高。政府通过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土地、税收以及其他政策优惠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和要素投入,将企业吸引过来,使得大量的要素快速集聚。园区管理部门通过设立行业协会和提供各种交流场所,加强企业间沟通,增加交流机会,规范行业内企业的竞争与合作的秩序。总之,工业园区能够快速集聚各种要素,形成资源共享,彼此之间增加了信任,为合作奠定了基础,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

二 产业承接类型及结构优化

(一)产业承接类型

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的类型主要有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见表2-5)。

表2-5 产业承接类型概况

注:L表示劳动力;K表示资本;T表示技术;N表示自然资源(土地、原始森林、江湖海、各种矿产资源等)。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相关文献整理。

一般来说,经济欠发达地区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而经济发达地区则主要发展以新兴科技为主导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中西部地区在劳动力、土地及其他资源方面具有优势,且基础设施方面也有了极大的改善,应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虽然承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设备相对于发达地区是落后的,但对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则是急需甚至先进的;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承接则有利于提高中西部地区资源的开发及应用水平,激活生产潜力。对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承接,不仅可以填补产业结构中的空白,还能带动配套型产业的发展,但是这两类产业的承接受制于中西部地区市场容量、基础设施建设、自身产业构成等方面。

中西部地区在实际的产业承接工作中,普遍存在“重投资、轻技术”和“重招商、轻嫁接”等现象。政府招商往往只关注项目投资金额,很少关注技术水平,对引进项目没有长远的规划、引导,缺乏与原有产业的对接、融合、互动。承接的产业类型绝大多数为附加值不高的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虽然能带来生产力的发展,使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增加,但往往这些行业是“三高”项目,即“高消耗、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会使中西部地区陷入“路径依赖”,影响其可持续发展。因此,在产业承接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具体的产业承接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政府应坚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积极引进适合中西部地区内生性发展的产业,对于不利于内生性发展的产业及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的产业,如给环境造成污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资源粗放使用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则要拒绝引入;而对于符合环保要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则可以大力发展。对于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且联动效应大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要重点引进,积极创造条件扶持其壮大。

其次,政府机构应建立产业承接的全过程服务机制。不仅要重视产业承接类型的选择,而且要做好产业承接的各项配套服务工作。如就中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而言,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对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承接力度和承接深度,逐步形成会展、信息咨询、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的区域性中心,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二)结构优化

产业承接能够重新组合资源,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使产业结构出现合理化与高度化,从而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具体体现如下。一方面,由于承接的是大规模企业,规模经济效益比较突出,对资源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凭借其较为雄厚的资金、便利的渠道、优秀的人才以及技术上的优势能够吸引各类资源,形成集中的资源高地。另一方面,大规模企业的进入,势必引发市场竞争,刺激本土企业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以求生存和发展。一般通过以下方式带动产业结构优化。

1.导入新产业

如果移入产业属于承接地现阶段尚没有足够能力建立或发展的产业(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承接地就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快速追赶发达地区,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以顺德北滘为例,其创新之处在于以工业设计为切入点,以工业设计外包服务产业化集群为特色,显现产业集群化效应,吸引了大批世界知名设计工业公司落户,为顺德的制造业提供工业设计服务,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

2.承接已有产业

若产业承接的是承接地已有的产业类型,则可以通过资本和技术的引进,引导产业承接地的产业结构变动。一方面,借助产业转移,欠发达地区可以吸收外来资本,通过投资增量和投资结构调整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承接地企业积极模仿、学习,在竞争与合作中吸收移入企业的技术外溢,提升企业技术层次,推动欠发达地区产业整体质量的提升等。更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迁入的是已有产业,这样就会打破原有的低效率的垄断局面,相互竞争,相互促进,从而达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目的。

三 产城融合促进产业内生性发展

产城融合能提升园区软环境,使转移产业由原来的资本、劳动力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更多依赖人口质量、技术、制度等软环境,从而使产业承接地走上一条产业内生性发展之路。

(一)产业内生性发展各要素互动

1.资本和技术

人是创新活动的主体,技术的引进催生技术模仿、技术学习、技术创新,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能够带来产业结构的升级,给企业带来巨额利润,又为物质资本的流入创造条件(见图2-3)。

图2-3 产业内生性发展各要素相互作用

2.技术和制度

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紧密联系的。技术进步催生新产品、新需求、新的投资领域,必然诱发相关制度变迁;反过来,制度为技术提供保障。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质投入,且承担着较大的风险,而制度创新不仅可以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而且可以保障和巩固技术创新的成果(见图2-3)。

3.制度和资本

制度创新能吸引各种要素的流入,如资本的流入。好的制度能保障人的基本权益,满足人的需求,为人才的流入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同时,新需求要求制度创新(见图2-3)。

(二)产城融合促进产业内生性发展

1.产城融合为产业内生性发展提供资本支持——资本

产城融合能为资本的引进和集聚创造条件,发展经济学中资本既包括物质资本也包括人力资本,即在技能、教育及健康方面的投资。

(1)物质资本

物质资本是推进我国承接地经济起飞的关键性要素,承接地物质资本的形成无非两条路径:一是依靠区外资金注入;二是依靠承接地资金自我积累。承接地物质资本的形成仍需以区内自我积累为主,区外引进为辅。

首先,从区外资金注入来看。一方面,通过产城融合,完善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完善物流、金融等体系,对产业转移成本有直接明显的降低作用。另一方面,产城融合又是集聚生产资源,吸引更高层次资源集聚的必要条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产业集聚的路径依赖。此外,产城融合通过制度创新,推出各种优惠政策,提供好的制度环境,也有利于吸收外资。总之,借助产城融合,可以加强承接地对转移企业的吸引力,从而顺利实现产业转移,带来资本的增加。

其次,从区内资金自我积累来看。产城融合后,承接地通过制度创新,完善产业承接地的金融组织体系,加快金融机构建设,为区内资金自我积累奠定基础。如有些地区鼓励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对它们的注册资本金及规模要求会适当降低,或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另外还会完善各种金融市场,将当地多余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还积极引导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产业承接地,并放宽外资金融机构在产业承接地设立分支机构的条件,鼓励外资金融机构参与到承接地经济建设中来。

(2)人力资本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其《人力资本论》中,首次不再单纯把人力作为经济发展的外生变量,而是将其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来研究,将人力归结为人力资本。

产城融合的核心是人本导向,在产城融合的过程中,工业以人为导向,城市功能以人的需求为导向提供,从而吸引很多居民到工业园区就业。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他们愿意将更多的资金投放在获取相应的知识、技能和健康上,从而提高人口的内在质量,为经济发展注入持久的动力。与此同时,产城融合还能有效解决产业转移过程中基础设施配套落后,高新技术企业及人才不愿意转移落户的问题。产城融合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外部环境,便利的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有利于企业在园区扎根,实现企业的本土化;而且还可以避免职住分离,为员工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从而为留住人才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撑。

2.产城融合为产业内生性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技术

产城融合有助于加强承接地对转移企业吸引力,降低转移黏性。前文提到,转移黏性的存在是由于劳动力流动、转移成本和产业集聚的路径依赖作用,部分企业受限于区位成本优势和原材料成本优势,使得企业不愿意转移。但是通过推进城市功能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相应的物流、金融体系等,可以有效地降低产业黏性,将“园中的企业留下来,园外的企业引进来”。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技术有外溢效应,产业承接地通过技术外溢、技术吸收、技术扩散,可以促进技术进步,并在一定程度上创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可以带动产业承接地新兴产业发展。如三次产业革命,分别推动了诸如采掘、冶金、电器、通信、电子计算机等新兴产业。

(2)技术可以改变产业承接地产业结构。从工业发展的实践来看,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步代替劳动密集型产业,即产业结构在技术的作用下,从低级发展到高级。

(3)技术可以提高产业承接地的经济效益。新技术的发明,使生产设备的工艺水平提高,能耗下降,从而使劳动生产率提高,进而使产出水平提高,而且伴随着新技术的引入,产业承接地的管理水平也会得到提高,从而更好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3.产城融合为产业内生性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制度

产城融合除了人、城、产业等硬件要素外,还包括政策、观念、制度等软件要素,当我们把两者都重视起来,兼顾发展的时候,就会使我们的产业和城镇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有质量的快速提高。可见,产城融合过程中要求制度创新。各种制度要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具体体现如下。

(1)制度创新——成为产业承接地产业内生性发展的基础。如市场制度能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进程,在引导资源配置效率和加快经济增长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2)制度创新——促进产业承接地技术进步。产业承接地产业内生性发展过程中,离不开技术和制度的支持,没有制度做保障,技术在转变为生产力的过程中就会变得异常艰难,更难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

(3)制度创新——加速产业承接地经济发展进程。在任何一个区域,其经济的发展最开始都表现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以及由它引起的经济高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变动。此时的制度创新表现为适应生产力的巨大变革而发生的一系列制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