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集群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商业集群的发育机理及空间均衡

一 商业集聚发育动因

(一)商业集群的三阶段发育路径

笔者阅读文献和进行实际调研后均发现,各种类型的商业集群大体上都经历了由初始性集聚起步,经由成长性集聚,再到以标志性大型商场集聚为代表的成熟性集聚等三个阶段,最终形成成熟商业集群形态的过程。而观察分析成熟的商业集群形态,又发现它们大体上都包含有由中小商业企业之间实行差异化竞争策略而形成的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以及几个大商场之间进行寡头竞争的市场结构。

商业集群的这种发育路径如图3-1所示。初始性集聚阶段的动因主要是商业企业适应消费者降低搜寻费用的要求;成长性集聚阶段的动因主要是初始性集聚效应吸引众多商业企业进入集聚体,从而构成垄断竞争类型;成熟性集聚阶段的动因主要是标志性大商场的进入和形成,构成寡头竞争类型。

图3-1 商业集群发育的三阶段路径

如前所述,商业集群是指“商业企业在地理空间上位置的相对集中”,是“一个基于为顾客创造价值的价值链分工的相关利益者集聚体”。如此,商业集群的发育路径可以用商业企业集中度与商业集群内企业的协同性两个指标来衡量。如图3-2所示,商业集群可以按照集中度(高与低)和协同性(强与弱)两大指标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集中度低与协同性弱的初始性集聚,如社区商业街、社区商业中心等;二是集中度低与协同性强以及集中度高与协同性弱的成长性集聚,如零售业的商业街、社区购物中心等;三是集中度高与协同性强的成熟性集聚,如品牌商业街、购物中心、BCD、市场集群等。

图3-2 商业集群的演化过程

因此,从图3-2可以看出,商业集群的发育路径是,先由集中度低与协同性弱的初始性集聚,向集中度低与协同性强以及集中度高与协同性弱的成长性集聚转化演变,最后达到集中度高与协同性强的成熟性集聚。

被誉为“中华第一商业街”的北京王府井大街,其发展路径正好印证了商业集群是由初始性集聚,经由成长性集聚,再发展到成熟性集聚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前的北京王府井大街可以视为初始性集聚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可以看成是成长性集聚阶段,而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现在则是成熟性集聚阶段,并在不断地发展、演变过程中。王府井大街位于北京市东长安街北侧,作为一条城市街道,开始于元大都建城之时,至今已有700余年。明朝中期这条大街上出现了最早的商业活动,但作为一条商业街开始于清末,1903年东安市场建成,成为北京的四大商业区之一,并慢慢发展成为集百货、饮食、图书、古玩、娱乐等于一体的场所。1907年,法国商人在王府井南口开设了北京饭店,并逐渐成为北京最大的高级饭店。“一南一北”两大场所吸引了大量的国外商家、金融机构、新式商业加入其中,到20世纪30年代,逐渐发展成为市级商业中心。资料来源:中国商业街网www. ccws. com. cn。

1955年,国家投资450万元建成“新中国第一店”百货大楼。为繁荣首都市场,一批名店、老字号纷纷由上海等地迁入,加上东安市场等老店铺,王府井成为极富京城特色的购物街。经历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辉煌之后,进入90年代初,随着燕莎、赛特、百盛、蓝岛等一批豪华商厦的落成,历经沧桑的王府井渐显老态。1993年初开始,改造后的王府井大街体现出“统一、人本、文化、简洁”的设计理念,并营造出独特的商业文化氛围。王府井商业街已汇聚了东安、四联、盛锡福、百货大楼、绿屋等知名商家,是一座集购物、旅游、美食、文娱、商务、金融于一体的商务中心区。如今的王府井商业街与法国的香榭丽舍大街结为友好姊妹街,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百货大楼、外文书店、丹耀大厦、工美大楼、王府井女子百货商店、穆斯林大厦、新东安市场与盛锡福、同升和、东来顺、全聚德、四联美发、百草药店构成了商气十足的现代化商业街。资料来源:中国商业街网www. ccws. com. cn。

根据规划,王府井将以“十”字的两条主街为轴心,带动周边街道的发展,形成“田”字商业布局,发挥两大型购物中心的优势作用,带动中小店铺的协调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3个中心区域,提升王府井街区的商业功能,如图3-3所示。未来的王府井商业街将划分为文化艺术区、旅游服务区和购物休闲区三大特色区域。

图3-3 王府井商业规划

资料来源:中国商业街网www.ccws.com.cn

文化艺术区位于灯市口大街以北至美术馆、三联书店一侧,针对外籍游客开展北京民俗旅游,场所包括北京四合院、中国美术馆、首都剧场、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红楼和皇城根遗址公园等。该区域内拟设立王府井商业博物馆,展示王府井的历史、特色;利用区域内胡同、街道,建立古玩一条街、书业一条街等;在老字号和老洋行原址挂牌以示老店名、年代、历史。

旅游服务区位于王府井大街以东,灯市口大街南北两侧,依托区域内众多的三星级酒店和经济型酒店、周边特色餐饮以及高档酒店,如王府饭店、台湾饭店、和平宾馆等,突出地方特色,集聚旅游咨询、旅游服务、国内外知名旅游服务机构,使王府井成为面向国内外游客和北京市民的国际旅游中心。

购物休闲区的范围是从东华门大街到王府井小吃街,从金鱼胡同到东单三条,该片区域是历史上王府井的核心商业区,区域内有很多传统商业老字号,包括新东安市场、王府井百货大楼和瑞蚨祥等。该区域将进行改造,引入国际一线名品的附属品牌,实现这一区域的商业价值,改善目前中低档专卖店集中的现象,并使之逐步退出该区域。

(二)成熟的商业集群是多种竞争类型的聚合体

通过实地观察得知,城市中经常会出现出售相似商品的店铺(或批发市场)的集聚形态,根据空间经济理论,其集聚力是通过两类“经济人”(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市场相互作用而产生。在空间条件下,收集信息的费用与企业的区位及消费者的区位都有关系。每个企业都认识到它的最优选择(区位和价格)依赖于它所供给的产品的需求。这种需求本身又依赖于消费者的分布,这就说明消费者的选择直接影响企业的选择。反过来,消费者的最优选择(区位和消费)又依赖于企业的整体分布情况。这就在两种分布之间产生了空间的相互依赖,这种相互依赖需要通过企业与消费者间的竞租函数的相互影响来解决。因此,两类“经济人”(企业和消费者)的多次博弈最终导致一种均衡,即在均衡的区位与价格条件下(满足一定假设),消费者与企业达到各自的效用(或利润)与利润最大化,且是最优效率的。这便是空间经济理论数理模型解释商业集群的各类集聚形态运行机理的主要思想。过去,主流经济学研究三大问题:生产什么、为谁生产、怎样生产,却忽略了“在哪里生产”即生产活动的空间定位问题。主流经济学之所以忽略空间问题,是因为没有掌握描述空间的手段。由于空间经济学本身的某些特征,使得它从本质上就成为主流经济学家过去掌握的那种建模技术无法处理的领域。这种特征就是指存在收益递增时的市场结构问题。反过来,为什么传统的空间经济理论长期以来没能融入主流经济学?就是因为传统的空间经济理论有致命的缺陷——没有明确说明市场结构,所有模型都是在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这些便利条件下进行分析,没有找到某种方式来处理规模经济和寡头垄断问题,才使得经济的空间问题成为主流经济学的盲点。

从发育历程和现实构成来看,商业集群是多种竞争类型的空间聚合体,既有众多中小商业企业之间近似于充分竞争类型,又有一些中小商业企业因差异化竞争而形成的垄断竞争类型,还有少数几家大商场之间的寡头竞争类型。如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与东安市场之间、上海南京路第一百货公司和第十百货公司之间就是此种竞争类型。

现实中,商业集群是是由最低级集聚形态向高一级集聚形态逐步演化的,即由初始性集聚(商业企业与消费者互相适应对方需要而形成的集聚类型)起步,经由成长性集聚(由差异化竞争而形成的垄断竞争类型,新企业不断加入集聚区而产生的集聚)形态和标志性大型商场集聚(寡头竞争的集聚类型)形态加入,最终形成成熟的集群形态。本研究所分析的商业集群类型大体上都经历了这样一个集聚演变过程:初始性集聚使得商业集群初具形态;成长性集聚阶段因新企业不断进入,使“集群”规模不断扩大;标志性集聚阶段因大型商场进入使“集群”知名度提高,品牌更加响亮,吸集力和辐射力增强。伴随着商业企业集聚形态的演进,为其服务的第三产业企业也随之集聚和发展。如是,商业集群的枢纽市场功能和城市的商贸流通中心功能随之增强,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区域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如前所述,商业集群的市场结构符合空间经济理论对集聚动因分析的基本假设条件。因此,我们可以在基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引用Fujita and Thisse(2002)的几个数理模型,对商业集群的各类集聚形态的集聚动因进行理论解释。藤田昌久、雅克·弗朗科斯·蒂斯:《集聚经济学:城市、产业区位与区域经济增长》,刘峰、张雁、陈海威译,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第283~342页。

如图3-4所示,本研究对商业集群的集聚动因分析路径由两个维度构成:一是理论模型分析,即在引用空间经济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初始性集聚、成长性集聚与成熟性集聚等数学模型,通过数学推导证明,在空间集聚与均衡的条件下,企业利润的大小与消费者的集聚密度正相关,而消费者的效用大小又与企业的集聚密度正相关;二是通过对典型商业集群类型的具体分析,包括传统商业街的商业集群、城市商务中心区(BCD)的商业集群、购物中心(Mall)的商业集群、专业市场的商业集群以及义乌的市场集群等,剖析了它们共有的集聚动因,即集聚体形成了对集聚利益分割的共赢机制笔者认为,专业市场与市场集群的集聚动因是相似的,故分析框架只列出专业市场的集聚动因分析。。然后,通过对两个维度的归纳分析,最终总结出商业集群的共有集聚规律,这些规律反过来又会促使商业集群的不断发展与稳固,从而形成一种关于商业集群发育、发展的良性互动循环过程。

图3-4 商业集群理论分析框架

二 商业交易双方空间集聚与均衡

在传统的分析中,城市中心的出现主要依赖于经济人之间非市场相互作用(外部性)的存在,最典型的是高活动水平的商务中心区的出现。但是,在现实世界中,我们经常会观察到出售相似商品的店铺的集聚(商业集群)。在这种情况下,其集聚力是通过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市场相互作用而产生。根据空间经济理论,我们在分析其集聚现象时,就必须在产品市场中考虑到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存在,因而构建数理模型的主线为:在产品市场上的垄断是均衡集聚出现的必要条件。

在空间条件下,收集信息的费用与消费者的区位及企业的区位都有关系。每个企业都认识到它的最优选择(区位和价格)依赖于它所供给的产品的需求。这种需求本身又依赖于消费者的分布,这就说明消费者的选择直接影响企业的选择。反过来,消费者的最优选择(区位和消费)又依赖于企业的整体分布情况。这是因为不同的企业销售不同的产品,而消费者又偏爱多样性。所以,他们购物活动的分布是跨区的,他们购物的旅行轨迹是随着每个区位提供的产品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就在两种分布之间产生了空间的相互依赖,这种相互依赖需要通过企业与消费者间的竞租函数的相互影响来解决。因此,两类经济人的多次博弈最终导致一种均衡,即在均衡的区位与价格条件下(满足一定假设),消费者与企业达到各自的效用与利润最大化,且是最优效率的。这便是构建空间经济理论数理模型以解释商业集群的主要思想。

本节以Fujita and Thisse(2002)的理论模型为依据,在基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构建了各类商业集群的集聚机理模型。fujita and Jacques - Francois Thisse. Economics of Agglomeration By Masahisa, Throug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一)消费者搜寻与商店的集聚该模型主要用来解释购物中心和城市市场集群的集聚机理。Economics of Agglomeration By Masahisa Fujita and Jacques-Francois Thisse, Throu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初始性动因分析

1.基本假设

(1)消费者在区间[0, l]上均匀分布,企业销售不同种类的类似产品,收集信息的费用与消费者的区位及企业的区位有关系。

(2)同一企业产品的不同种类均匀地分布在一个单位长度的圆环C上,i企业的区位ri代表其产品在特征空间C上的位置,区位r代表了一个消费者的理想消费品的区位。

(3)运输费用对应于消费者没有消费其理想产品的效用损失,其中,代表rri之间相对较短的那段弧长。

(4)一个消费者由两个参数定义,即他在地理空间[0, l]上的区位x,以及他在特征空间C上的理想产品的区位r,且这两种分布是相互独立的,消费者在以C为底、以l为高的圆柱体上的分布(x, r)是均匀的。

(5)运输有非凸性(有最大的运输费用),消费者每进行一次单独的旅行时都需要承担一个正的固定成本t0表示一次单程旅行(如购物)的成本。

2.理论模型

在此,我们可以定义光顾i企业的消费者(x, r)的间接效用函数为:

其中,p为一般的固定价格,s为一个消费者不消费其理想产品的边际效用损失(也称之为对应费用), yi为企业i的内生区位,t0为固定的运输成本,u为消费者效用。

模型求解思路:如果想要一个由企业组成的集聚的均衡,只要研究这样一种情况就可以:M-1个企业集中布局在区位yc,而剩余的一个企业(称之为M)独自布局在区位y1y1yc),只要能证明这个企业加入到M-1个企业的集聚体中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则说明集聚是企业的最佳选择。

那么,令,在这样一种布局中,一个消费者的搜寻计划就包含由以下两部分所组成的决定:一是从哪里开始;二是到哪里结束。

模型求解原理:一个消费者有两个可能的计划,或者从企业集聚体开始,然后有可能继续去那个独自布局的批发企业,或者是正好与此相反的另一过程。在这两种情况下,消费者都会根据一种停止规则来选择一种依次搜寻的方法。因为价格是固定的且在批发企业间是无差异的,唯一影响采购者是否需要继续搜寻的决定要素就是其所遇到的商品质量是否与理想产品相一致。最优的搜寻方法就是直到在特征空间C中找到自己的“保留差距”(是指产品品质)以内的产品以前,一直继续搜寻。这意味着从第一家企业购买商品的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与理想商品的差距小于或者等于距离差距D,在这一点消费者继续搜寻所获得的效用等于其继续搜寻所花费的成本。当消费者光顾的一个企业,其中的商品没有落入其“保留差距”之内时,搜寻活动继续进行。

消费者(x, r)首先浏览企业集聚体。当浏览企业集聚体中一个新的企业时,这个消费者必须承担一个独立于其品位和区位的成本k。因为所有的消费者都知道产品是沿圆环C等距分布的,当产品的数量M(也指企业数量)非常大,而继续搜寻所获得的利益非常小时,消费者的行为就好比是产品沿C均匀分布的一样(要付出比较多的搜寻费用)。

当消费者已经浏览完了企业集聚体中的一些企业,而最符合要求的商品与理想商品之间的距离为D时,那么,消费者浏览企业集聚体中的另一家企业所获得的效用可以由下面的表达式定义(假定产品是沿C均衡分布的):

那么,将获得的期望效用与继续搜寻的成本之间画上等号就可以得出集聚体内的保留距离Dc,也就是说Dc是下面这个方程的唯一解:

其中,k为浏览集聚体中一个新企业的成本。

当在企业集聚体的某个企业中所找到的产品与理想产品的差距小于或等于Dc时,搜寻就停止。换句话说,典型的消费者拥有一个“接受带”,这个接受带以其理想产品为中心,长度为2Dc。保留距离Dc随着搜寻成本k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对应成本s的增加而减少。此时,sk必须满足关系式,否则的话,就不会再进行搜寻,并且,消费者从他将要去的集聚体中任何一家企业采购的可能性都等于2Dc,并且对于不同的消费者来说,Dc是相等的。

具体来看,消费者从集聚体中任一家厂商购物的可能性为2Dc,其概率分布函数为FDc):

集聚体中m-1个厂商产品与消费者理想产品的距离都大于或等于R概率,即消费者不在集聚体内购买的概率为:

如果那个孤立的企业M所提供的商品与消费者理想商品的距离为D1,当且仅当从集聚体中购物的期望收益不超过其到达孤立企业的运输费用时,消费者才会从这个孤立企业中购买。而消费者在集聚体中持续搜寻相关的期望获益时,消费者从集聚体到孤立厂商搜寻的相关期望收益ER)为:

其中,1-2Dc为消费者在集聚体中以成本k浏览一个新企业时没有找到符合其“接受带”要求的产品的可能性。因此,在孤立企业M处的保留距离D1由以下方程决定:

其中,t0+tΔ为到达集聚区的运输成本。

当企业集聚体为首先浏览的对象时,对其所抱的期望总是较高,因为这里提供了更多种类的产品。但是,分别由TcT1代表的消费者到达集聚体的运输费用和到达孤立企业的运输费用会随着采购者区位x的变化而变化。当集聚体与孤立企业间的距离不超过Δ(M)时,关于M和Δ的条件可以充分(但并非必要条件),这说明对于所有消费者来说,运输费用的差别(T1-Tc)都为正值。

3.基本结论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定理3.1 若有M-1个企业布局在yc而剩余的一个企业布局在y1,如果M足够大,那么就存在一个距离Δ(M),当集聚体(商业集群)与孤立企业间的距离不超过Δ(M)时,所有的消费者都选择首先光顾集聚体。并且,Δ(M)随着M的增加而增加。

,那么,如果一个企业的布局区位与集聚体间的距离达到Δ(M),那么所有的消费者都会选择首先光顾集聚企业体。另外,因为M>2Dc,每个消费者都会发现在集聚体中存在一种产品小于其保留距离,这意味着孤立的企业根本没有消费者光顾。因此,这个企业加入集聚体分享1/M的市场份额肯定要好于其现在孤立的状况。如果城市区足够小且满足Δ(M)≥l/2,那么所有的消费者都会从企业集聚体中购物。

定理3.2 假设有M个企业销售不同种产品,且消费者连续域不清楚哪家企业销售哪种产品,如果,且Δ(M)≥l/2时,则:

∈[max {0, l-Δ(M)}, min {Δ(M)-l/2, l}],对于i=1, …, M,是一个纳什均衡。

定理3.2是说,当城市的规模足够小时(或者当由t度量的产品运输成本比较低时),且构成集聚体的企业的数量M足以吸引所有的消费者时,消费者对于不同企业所提供的差异产品的信息的缺乏就会导致企业完全集聚在一个区位的现象出现。

(二)垄断竞争与购物区的形成本模型的设计是用来说明产销一体化的企业与消费者的区位选择机理的,笔者认为此模型也可以用来解释多种类型的商业集群的集聚机理,如商务中心区、专业市场(经过改造)等商业集群类型。:成长性动因分析

1.基本假设

(1)经济中存在两种类型的商品:第一类商品是相似商品,它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提供并作为计价物;第二类商品是具有水平分工差异的商品,它在具有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特点的市场中生产。

(2)经济中存在一个企业的连续域M自由进入条件的增加,可以使我们在零利润的条件不确定企业的数量M。,每个企业都销售有差别的产品,它们面临一条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还存在一个消费者的连续统N,每个消费者都需要固定数量Sh的土地,他们的偏好是相同的。

(3)所有的未知数都用一个密度函数来表示,不存在范围经济。

(4)每个企业都拥有相同的技术,使用固定数量Sf的土地,承担固定成本f以及按单位价格衡量的不变的单位销售成本c,企业的所有者是缺席的股东。

(5)分布空间是线性的,用X(-∞, +∞)表示,每一区位的土地数量都等于1,土地由缺席的股东拥有,土地的机会成本为RA

(6)单位交易产品的单位运输距离成本为t,不考虑运输产品的差异。换句话说,运输成本在距离和数量上是线性的。

2.理论模型

基于以上假设,从消费者的需求角度来看,消费者的可加效用可以由下面函数表示,该效用函数对于所有的产品都是对称的:

其中u是严格凹的,并在达到饱和水平以前是递增的,qi)表示i∈[O, M]产品的数量,z为计价标准的数量。

不存在多目标的旅行(为简化分析),如果提供产品i的企业的区位是yi)∈X,那么位于区位xX的消费者的预算约束条件就可以表示为:

其中,Y是消费者的收入(给定的),且对于所有消费者来说都是相同的;pi)是第i种产品的价格;Rx)为区位x的地租;收入Y大得足以使每个人的最优消费是严格正的。

根据假设可知,在同一区位y所有产品的均衡价格都为py)。由于u是凹的,所以,区位x每一消费者在y区位购买的每种产品的数量都为:

qi; x; yi)= y]= qx, y

如果my)是区位yX的企业密度,那么区位x消费者的间接效用函数就可以表示为:

另外,从供给方面(企业)来考虑,如果区位x的消费者数量(也就是密度)为nx),那么在区位y的一个企业的利润函数为:

我们从3-11和3-12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给定企业密度my)、价格py)以及地租Rx),每个消费者都会选择一个区位x以及需求分布qx, y),以最大化其间接效用函数(3-3);

(2)给定消费者密度nx)、产品购买量qx, y)及Ry),每个企业都会选择一个区位y以及价格py),以使其利润(3-4)最大化。

显然,均衡就是不同区位的消费者都达到同样的效用水平,每一区位的企业都得到同样的利润。

3.模型求解:空间均衡

从3-11和3-12可以看出,要解出这两个式子非常困难,为了求解的方便,假设效用函数(3-9)是一个熵函数:

其中,αβ是两个正的常量,它们使得uqαβ上是严格凹的。

虽然效用函数(3-9)是加合的,参数α可以解释为产品差异程度的反向表示方法:α越高,则产品间的差异程度就越小,并且,效用水平是随着M严格递增的,这意味着(3-9)表示对产品差异性的偏好。β越高,则每种产品的饱和度也越高。注意熵函数形式的效用函数与CES的对应关系。

通过求解,我们可以得到在垄断竞争条件下使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价格:

② 注意(3-14)中的价格是与企业及家庭的空间分布无关的,与企业的区位及运输成本率t也是无关的,本研究将在所考虑的、非常简单的模型中发现这些特点存在的原因,在后面的研究中将会逐一进行解释。

其中,γβexp-(αc+1)。

这两个表达式表明,在经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生在不同类型的经济人之间,这也意味着企业是被消费者所吸引,而消费者又被企业所吸引。

对比(3-15)和(3-16)可以看出,两种类型的经济人的行为是完全对称的在(3-15)中的最后两项[Y-R(x)]代表位于不同区位的消费者间的收入差别,在(3-16)中的两项[f+R(x)]代表了不同区位的企业的固定成本的差别。。至此,我们可以定义消费者与企业的竞租函数如下:

未知量为mx)、nx)、Rx)、Uπ,均衡条件为: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特征。这些特征将在附录A.1中得到证明。

①竞租函数Ψ(x, U)的曲线在商务区[mx)=1]是严格凹的,在居住区[nx)=1]是严格凸的。

②竞租函数Φ(x, π)在任何商务区是严格凸的,在任何居住区是严格凹的。这避免了下面情况的出现:一个由一种类型经济人构成的专业区由两个另外一种类型的经济人(全部或部分)组成的专业区包围。

③城市对称布局的结果是:城市必须包含一个唯一的混合区域,这个混合区域由两个商务区或两个居住区所包围,这个中心的混合区肯定是企业和家庭间的相互吸引所产生的集聚力的结果,且只有两种可能的空间布局:一是所有的企业以及部分消费者构成的中心区由两个居住区包围;二是所有的消费者以及部分企业构成的中心区由两个商务区包围。

4.基本结论

根据以上的均衡结果,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第一种情况,得出相关定理。第二种情况的推导过程与第一种情况相类似。

定理3.3 在城市中心总是存在一个唯一的空间均衡。该空间均衡可以证明是有效率的。见附录A.2。这个均衡表现为以下特征。

(1)当MN时,所有的企业都以一个小于1/2的不变密度集聚在中心区,这个中心区还集聚了一部分消费者,而其他的消费者则居住在该中心区附近的两个区域内。

(2)当MN时,所有的消费者都以一个小于1/2的不变密度集聚在中心区,这个中心区还集聚了一部分企业,而其他的企业则集聚在包围该中心区的附近两个区域内。

(3)当MN时,城市由一个唯一的混合区构成,密度恒为1/2。

(三)寡头竞争与零售商的集聚本模型用来解释商业街的商业集群。Economics of Agglomeration By Masahisa fujita and Jac-ques-Francois Thisse, Throu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成熟性动因分析

1.基本假设

(1)企业销售有差别的产品而消费者有多样性的偏好。

(2)有限数量的M个企业的行动是有策略的。

(3)消费者在空间X(0, l)上的分布是固定的,且分布是均匀的。

(4)企业不消费土地。

(5)每个消费者都在单位时间内购买固定数量的差别产品这个限制条件意味着企业在一个给定的市场规模中争夺顾客。

(6)效用函数U有一个统一的表达形式注1

注1该式来源于:假设效用函数是一个熵函数,即:。其中,α和β是两个正的常量,它们使得u在q=αβ上是严格凹的。虽然效用函数是加合的,参数α还是可以解释为产品差异程度的反向表示方法:α越高,则产品间的差异程度就越小,并且,效用水平是随着M严格递增的。此外,β越高,则每种产品的饱和度也越高。

2.理论模型及求解

(1)从消费者的角度分析。

在以上假设条件下,消费者的效用可以表示为:

消费者在xX的预算约束为:

其中,pi为销售产品i的企业 i 所选择的销售价格(没有运费的价格), yiX为这个企业所选择的区位。

我们利用标准的最优化方法,就可得到参见安德生(Anderson)等人(1992,第3章)。

其中,x, yiX,(3-29)表明,某一企业的产品销售量不仅要依赖于企业的价格pi和区位yi,还要依赖于企业的所有竞争对手所选择的价格和区位(ji)。

在垄断竞争模型中,价格的弹性与区位不相关且等于αpi,而在寡头模型中,价格弹性等于αpi[1-Pix)],这时的价格弹性是依赖于区位的,其中:

(3-30)被称做是多项式逻辑模型(multinomial logit)。该模型来源于McFad -den(1974),经常是给出一个概然说的解释,可以在Anderson(1992)等人的著述中找到。在此情况下,假设消费者在做出决定时会同时受到有形因素和无形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的重要性又会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这意味着消费者的购买决定并不完全取决于价格,还明显地会受到不同消费者对企业的具体因素的不同感觉的影响。这种行为意味着位于同一区位的消费者对于企业在策略上所做出的单方面改变,就会有不同的反应,可能会有一大堆的因素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这使得企业在判断消费者对其降价行为的反应时产生困难。换句话说,企业可以为以下行为在0和1之间指定一个可能性,某一具体消费者在某一特定的日期是否会通过更换购买商品的企业来对其价格变化做出反应,而通过假设消费者最大化其随机效应可以模型化这一过程。这隐含着企业销售不同种产品,而消费者的效用可能性则表示其在购物时与企业相遇的可能性。即使价格是不变的,消费者也可能在不同的时期从不同的企业购物。选择可能性的价值依赖于商品的完整价格pi(x):价格越低则越排在前面,价格越高则越排在后面。因此,消费者的行为可以总结为从最便宜的商店里购买商品。企业i的期望需求等于在整个市场空间上对其产品选择的可能性的总和;当β在严格正的情况下,价格和区位都是连续的。但是,利润的连续性不足以满足均衡的存在条件。对于参数的附加限制是必要的:与个人偏好组成要素的差异相比较,运输成本的重要性较小。在此假设每个企业在选择价格和区位时都已经认识到价格弹性的影响。因此,企业间在价格和区位上的策略都会彼此影响,而这又会导致一个包含更多企业且更为复杂的相互作用模式。

如果只有两个企业(M=2),且这两个企业位于0<y1y2l的区位中,价格为p,那么,我们根据数学推导过程,很容易证明:

该表达式说明,对于商店1的产品需求在其腹地是最高的,而当xy1y2移动时逐渐递减,直至当x到达其竞争对手的腹地时对于商店1的产品的需求降到最低,并且,上是凹的,而在是凸的,其中是两个企业的中点。当且仅当x与商店1的距离小于其与商店2的距离时,大于,而在时,两个企业的产品需求都为

如果有一个孤立的企业位于区位y1,而另外(M-1)个企业都布局在区位y2,我们可以直接证明得出:

此表达式说明,当集聚在区位y2的企业个数上升时,对企业1的产品需求下降,这使得集聚的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更具有吸引力;当集聚在区位y2的企业个数不多或是产品的差异程度不是特别大的话,或是这两种情况都出现时,企业1在其腹地内以及与其他企业结合的部分区位有需求,这个需求量超过了布局在市场中心(其他企业集聚在一起)的单个企业产品的需求量;若集聚在区位y2的企业个数足够多或是产品存在足够大的差异,或者这两种情况同时发生时,这种与其他企业分离所产生的优势就会消失,市场的中心成为最具有吸引力的区位。

这种情况与Reilly(1931)在零售模型中所提出的引力原理是一致的(即Reilly法则)。Reilly认为两个区位间的距离是影响经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因素,区位规模对消费者更具有吸引力。

(2)从企业的角度分析。

根据以上假设,企业i的利润可表述为:

如果所有产品的价格pi都是固定且相等的(即在这里不考虑价格因素的影响),那么,最大化利润就等于最大化需求,则可以证明当且仅当1/αtl≥(1-2/M)/2时,M个企业在l/2区位的集聚是一个纳什均衡。注2

注2以上定理是对进行演化而来的,证明过程参见安德生(Anderson)等人(1992,第9章)。

这说明,如果给定M的话,α增大,t也增大或者αt都增大,企业集聚力就会减弱,选择一个局部的市场所获得的利益要大于选择中心区位所获得的利益。相反,如果产品差异的增大或是运输费用的下降,或者这两种情况同时发生时,只要αtl≤2,任何企业在中心的大规模集聚都是一种均衡。

3.基本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如果考虑到企业同时为价格和区位进行竞争的话,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定理3.4 考虑M个企业为销售价格和区位进行竞争,那么,当αtl≤2时,, i=1, …, M,构成了一个纳什均衡。在此,消费者的布局是固定的,因此,不存在消费者和企业区位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相互吸引力。引入一个包含土地弹性需求的土地市场会增强集聚的趋势,见Fujita and Thisse(1991)。该均衡可以证明是有效率的,详细见附录B.1。

该定理表明,产品的差异性足够大或运输成本足够低,或者这两者同时出现时,就会维持M个商店集聚于市场中心的局面,且可以证明市场中心是唯一的集聚均衡区位。在Hotelling考虑的两阶段博弈中,企业首先选择区位,第二阶段再选择价格,上面所见与这样一种博弈基本上是相同的。参见安德生(Anderson)等人(1992,第9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