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化理论视野下的青年价值观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引言

各国公民尤其是青年公民对移民和外国人的对外接纳度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政治社会化研究的热点问题。因为公民尤其是青年公民对外来的人与物是否接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当前及未来国际间交流合作的民间基础。

一个一致的看法是,公民对外的接纳程度是有显著差异的。但学者们更希望探索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异。最初,人们注意到个人的背景特征(例如,性别、年龄),社会结构特征(例如,受教育水平、工资收入水平),主观变量(例如,国家认同标准)都可能带来对外接纳(或者仇外)程度的不同。但后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注意到,即使个人条件相同的公民,也有可能在对外接纳度上表现出较大的差距。究竟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研究者推测,也许造成对外接纳度差异的因素并不仅仅在个人层面上,还可能有组织因素参与其中。同时,也不难观察到,一个重要的“组织因素”就是国家。隶属于不同特征(例如,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水平、军事水平)国家的国民,其对外接纳度存在着显著差异。鉴于此,已有的研究既有从国家特征出发探讨对外接纳度差异原因的,又有从个人特征入手考察各类特点的公民接纳差异的。

笔者认为,个体对外接纳度的差异,是国家层面和个人层面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国家既能直接决定其国人的对外接纳度,又可以调节一些个体变量对接纳度的预测作用。这两种作用机制的影响逻辑与路径并不相同,前者直接由国家特征解释平均对外接纳度的差异,而后者则用国家特征解释其个人层面特征(例如,受教育水平)与对外接纳度间的关系。

本研究选择了国际社会调查项目(International Social Survey Programme, ISSP)2003年对25个国家5729名青年公民所做的“国家认同调查”(National Identity)的数据,并使用多层线性回归模型(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ing, HLM)来分析这一数据,探讨在整体上,国家特征与各国青年对外接纳度平均水平的关系,青年的国家认同度与对外接纳程度关系的同时,进一步探讨国家特征对青年认同与对外接纳度关系的调节,以期更全面地了解各国青年的对外接纳状况,分析这些状况差异的形成原因,并希望以此为基础,更深入地了解我国青年国家认同及对外接纳状态的现状和形成机制,为青年的政治社会化教育提供一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