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化理论视野下的青年价值观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它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对价值观进行探讨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考虑到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目前的很多研究(比如,社会心理学领域)都将切入点放在价值观的个体差异上。而事实上,如果从整体的、社会的层面上看,我们不难发现,随着经济、政治等的发展,各个国家或地区的价值观是在发生显著变化的。这一变化的规律如何?促成这一变化的背后推力又有哪些?

马克思重点强调了经济基础对政治和文化价值变迁的决定作用,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对于文化价值观的变革具有决定性的推动作用。然而,韦伯则反其道而行之,重点强调了文化价值观对政治和经济的作用。对于上述理论争论,英格莱哈特依据“世界价值观调查”的数据提出,经济发展和文化价值观二者是互相促进的。因此,我们不仅应当关心价值观背后的经济推手的作用,更应当考虑价值观对经济、政治发展的引领作用。这一观点对于正处于改革开放大潮和思想解放趋势下的我国社会无疑是非常具有启示意义的。应当如何恰当发挥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成为一个值得探索的重要话题。

此外,代际价值变迁理论发现,在整个价值观变迁中,青年群体价值观变化幅度是最大的。因此,本书拟通过对全球青年价值观现状及变迁的描述,并借助全球化及后现代化理论对价值观的分析,考察我国青年群体价值观的基本走向及其成因。

本书对青年价值观研究的主要特色如下:

第一,以理论为指导、以实证材料为支撑。本书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分析青年价值观的变迁问题。在这两个维度上,我们分别选取了全球化理论及后现代化理论,并在这两个理论的指导下提出研究问题、进行研究设计、搜集第一手实证材料。例如,在全球化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提出全球意识与国家民族意识能否并存的问题,并设计了调查问卷,搜集全球意识(或态度)与国家意识(或态度)方面的数据,以客观实证材料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此外,我们还收集了国外相关的大型调查的原始数据库,如“国际社会调查项目”(ISSP)中关于“国家认同调查”方面的原始数据并获得了数据的使用权;收集了从1980年到2008年五次“世界价值观调查”(WVS)的原始数据并获得了使用权。我们运用选定的两种理论,对原始数据做了深度开发与分析。

第二,以定量研究为主,以定性研究为辅。本书中价值观领域实证资料的搜集方法既有定量取向的问卷调查法,也有定性取向的深度访谈法,但以定量取向的问卷调查法为主。例如,有关青少年国家态度与全球态度关系的研究,青年消费主义取向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中、日、韩青年价值结构多重性的研究等,均属定量研究范式。而有关IT行业白领青年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大学生后现代人生价值取向研究,志愿者参与动机的结构转型及其多元共生现象的研究,则属于定性研究范式。

第三,统计分析与逻辑推理并举。无论对定量还是定性方式搜集到的价值观实证材料,本书的分析方法均既有统计分析又有逻辑推演。其中,对以问卷法搜集到的定量数据,我们既借助SPSS分析软件进行较为基础的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处理,又借助AMOS和HLM等较高级的统计软件进行较为复杂的验证性因素分析、路径分析、多层线性回归分析等处理。而对于以深度访谈等方法搜集到的质性数据,我们则借助专门的定性资料分析软件Nvivo,对其进行开放式编码、轴心编码及核心编码,尽量按照“扎根理论”的步骤要求,在对资料进行各种分析的基础上建构理论或将理论建构在资料之上。

第四,“简单即美”与“恰当复杂”并重。本书在问题提出和研究设计中均尝试精简变量,力图做到用最少的、最恰当的变量回答问题。同时,我们也在理论框架的指导下,选择适量变量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以便更准确地回答各变量之间的复杂的关系。

本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研究的是全球化背景中的青年价值观。在这一部分,前四篇文章着重分析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国家中的青年的国家意识现状及其成因,并特别分析了其中与全球化有关因素的作用。其后是对我国青年大学生群体国家意识的讨论。重点分析的是,在中国青年中,国家意识与全球意识之间究竟是相互对立的关系,还是可以并存的共生关系?

第二部分主要是从后现代化理论的视角来透视青年的价值变迁。这一部分以英格莱哈特的后现代化理论或代际价值变迁理论为主要理论视角,一方面,深度描述与分析了西方发达国家青年价值观的结构转型及其社会经济根源;另一方面,重点探讨了中国青年在主观幸福感、消费观、人生观、婚恋观等日常生活价值观方面的后现代取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探寻了在女性身体建构(以整容为例)、流行音乐和手机短信等流行文化中呈现的具有后现代价值取向的各种表征。

第三部分以中、日、韩三国价值观实证对比分析为案例,提出了“时空压缩”以及“价值结构多重性”两个核心概念。这两个概念既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青年价值观的多元共生现象,又有助于对近年来我国各类青年价值观的研究做一个梳理和总结。

本书主要以全球化理论和后现代化理论为分析框架,对中国青年价值观及其变迁做了透视。本书在运用上述两种理论来研究青年价值观的同时,又根据经验研究中的发现,对上述两种理论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超越和创新,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提出了价值结构的“多重性”等核心概念,强调中国青年价值观在转型社会境遇下变动的复杂性和非线性特征。

第二,发现了全球价值观的出现并没有导致国家价值观的崩溃,相反,二者实现了和谐共生。

第三,发现了传统、现代、后现代三类价值观同时并存于当下中国社会,青年的价值结构呈现出“多元共生”的状况。

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概念、研究结果的呈现,能够给“青年价值观”这一研究题目提供更具特色的观念与新的研究途径。也希望能由此引发更多的研究与讨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吴鲁平 刘涵慧

2012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