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
宏观经济课题组
ZB2012(0627)-0020/0024-DT004/0004
一 2013年5月份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
2013年5月份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是,经济持续低迷,但下滑速度放缓,工业增速历经数月的急剧下滑后,已经开始进入底部区域。
(一)宏观经济运行在低位回稳
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比上月略有加快,但这一工业增加值对应的GDP增速将逼近7.0%。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1.0%,比上月回升1.8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反弹贡献较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13.8%,比上月略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汽车、石油及其制品、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等涨幅同比有较大回落,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进出口总值增速反弹至14.1%,但出口环境尚没有明显改善。
(二)宽松调控政策效应初步显现
5月末M2和M1分别同比增长13.2%和3.5%,较4月末均增加0.4个百分点,但仍然过低。社会融资规模为1.14万亿元,人民币新增贷款7932亿元,同比增幅都较大。5月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增加了资金供给,而受中央预算内资金投放加快和稳增长政策的影响,基建项目投资增速较快回升,加之房地产销售增速也同比回升,贷款需求进一步增加。银行间人民币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和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比上月下降1.06%。
(三)通货膨胀上涨压力有所缓解
5月份,全国CPI同比上涨3.0%,环比下降0.3%,但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等非食品类日常生活用品依然维持了小幅环比上涨,涨幅有所收窄,但食品价格同比涨幅仍然过高。全国工业生产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同比分别下降1.4%和1.6%,并且环比也开始呈现下降趋势。这基本表明,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增速下滑部分缓解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尽管如此,房地产价格高企、劳动力成本上升等依然是在中长期内推动物价结构性上涨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 2013年5月份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经济在2013年5月份初步呈现出止跌迹象,但是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不足,这决定了经济下滑还将延续一定的时期。
(一)投资机会减少阻碍结构调整
随着外贸增速和房地产投资增速的下滑,以及全球去杠杆化趋势的加剧,国内产能出现过剩,利润下降,投资增速下降。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2.2%,比上月下滑6.7个百分点,利润下降的行业比重由上年同期的7.7%扩大到26.7%。经济结构调整体现为部分行业和企业的利润压力,但各行业盈利能力的全面过度下降,则会减少企业投资机会和能力,延缓经济结构的调整。
(二)不对称冲击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
当刺激投资的政策出台时,由于大型重工业企业生产更多的项目投资建设产品,更容易获得较快的增长,中小企业从中获益相对较小;但是,当由此导致产能过度扩张、经济过热,进而需出台相应的紧缩货币政策时,中小企业融资更是雪上加霜,会受到更大的冲击,不得不承担更重的财务成本,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存。因此,经济政策的不对称冲击特别是紧缩的货币政策恶化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
(三)政策转向略显滞后,加大调控难度
对通货膨胀的关注和严格执行房地产调控的决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货币政策的及时转向。这种货币政策操作降低了不确定风险,但也导致了经济过快下滑。“两率”的下调也使货币环境渐趋宽松,有利于阻止经济进一步下滑和早日走出衰退。但是,在经济已经在低位运行时,试图通过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或者过多的大型投资项目来刺激经济迅速增长的做法,显然也会产生诸多不良效应。政策转向的滞后性加大了调控难度,如何把握今后调控政策的取向和力度将具有较大的挑战性。
三 稳增长、促转型的政策建议
针对5月份经济运行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当前应该尽快将宏观调控政策由原来的“稳增长、控物价”转到“稳增长、促转型”上来。
(一)为经济结构调整创造较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和行业结构调整都需要相对稳定甚至宽松的宏观环境。当投资风险巨大和资金严重缺乏时,企业不会有强烈的投资转型意愿和能力。经济内部结构变化会体现为部分行业利润率的下降,使其产生压缩产能和结构调整的动力和意愿,这时,经济内部结构的自我调整导致的经济增速下滑是可以接受的。但当这种经济结构调整导致宏观系统风险出现,或者当外部冲击导致宏观经济过度紧缩时,仍然需要适度积极调控,为结构调整营造一个较稳定的宏观环境,要摒弃那种认为经济下行是结构调整的正常体现从而应放任无为的观点。
(二)继续推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应避免过度刺激
“两率”的向下调整使货币环境进一步趋于宽松,但目前存款准备金率甚至利率仍然处于历史较高位,货币政策仍然偏紧,需要进一步放松。特别是存款准备金率的过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资金成本高昂,亟须进一步下调。在结构上,应加大对房地产刚性需求和科技创新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此外,许多大型投资项目又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手段,但要避免过度刺激投资,特别是仍应以“稳增长”为目标,不宜以某一特定较高增长率为目标而“保增长”,政策的作用是在尊重经济内在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平滑经济波动,应警惕矫枉过度。
(三)力促技术创新推动结构调整
一是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意愿。加大对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研发投入、专利数目乃至生产效率的考核力度,并增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产品的采购量。二是减轻企业负担,加强技术创新能力。经济结构的调整会使大部分行业利润率出现较大幅的下降,需要通过减税部分抵减这种不利影响,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如可以降低增值税率,无限期延长小微企业减半征收所得税优惠政策。三是改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环境。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改善不是朝夕的事情,但是可以针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给予专项信贷支持,并成立各种形式的科技基金,扩大其技术创新融资渠道;同时,各级财政也要努力通过财政贴息的方式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执笔人:吕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