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框架下思考共青团六方面改革
十八大以来的全面深化改革,正在努力构建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回顾历史,我国的治理体系从新中国成立伊始的党政全面主导,到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的“政府+市场”的两元治理机制,再到党的十八大后正在形成的党领导下的“政府+市场+社会”的三元治理机制,国家治理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贯彻落实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共青团工作的重要指示,适应北京青年1%抽样调查所呈现出的青年新时代特征,推进共青团的全面改革,就要努力克服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的问题,坚决落实党在新的国家治理体系中要求共青团所发挥的作用,推动机构设置、基层组织、团员标准、工作领域、运行机制和干部队伍六方面的体制改革,把共青团改造成为党领导“社会”领域的“国有组织”和党的事业的助手和后备军。
一 落实联系青年的体制机制,开展以“强化团的委员会代表性”为主线的机构改革
切实发挥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的集体领导和委员的代表性作用,是克服共青团行政化、机关化的重要手段。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现有人员组成仍是以体制内的机关、高校、国企团干部为主。下一步将按照全体青年的十万分之二的基本比例,结合组织隶属关系和基层组织发展状况,扩大委员会规模,建立20多个具有代表性的青年群体分委员会,特别重视将体制外新兴青年群体纳入团的领导决策机构。同时建立社会调查、社会教育、创新教育、青年服务、权益维护、对外交流等职能专委会,负责决策和指导实施青年工作中的重点职能。
在党委组织、统战部门的指导下,认真确定每个分专委会组成人员的来源,形成“青年代表、青年工作者、青年干部相结合”的委员会结构。严格遴选委员,对委员联系青年、调研走访、反映民意等做出制度性规定,确保委员的履职能力和代表性。建立分委员会、专委会双月工作例会制度,明确议事规则,让委员会有职有权,能够代表青年对团工作的目标、工作内容、开展方式、资金使用具有决策权,并对常设机构人员具有评价权。
以委员会改革为核心,精简团市委机关综合部门设置,将更多的力量配置在联系青少年的分专委会常设部门上。团市委只保留部分综合部门,对应党政部门,开展统筹协调工作。其他部门转型为青少年群体分委员会的常设机构,常设机构工作人员参加分委员会工作,共同联系青少年,参与决策。团属事业单位调整为事业中心,作为职能专委会日常工作机构,以事务性、项目化、长期性的工作方式保征团工作的连续性、有效性。
作为党的青年组织,我们希望通过机构改革,引导团内领导体制逐步形成青年推选委员、分专委会讨论决策、书记班子把关、常设机构落实、青年评价效果的工作链条,努力纠正机关化、行政化问题。
二 积极适应首都青年社会结构的变化,推进“职业+地域+社会交往”三维基层组织改革
基层组织的分布与活跃程度,是确保团的有效覆盖,增强团的凝聚力的关键因素。北京青年1%抽样调查显示,当代北京青年呈现出数量集聚、流动频繁、群体多样、分布松散的新特点,因此,难以仅用传统上的基于职业的一维组织体系联系覆盖。作为执政党的青年组织,共青团必须努力实现对全体青年的组织覆盖。青年在哪里聚集,团工作就要开展到哪里,青年以什么方式聚集,团的基层组织就要适应这种方式的变化。青年总会存在于这三个空间里:学习工作空间、家庭居住空间、社会交往空间,当代青年的这三重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分离。本次改革要努力构建“职业+地域+交往”三个维度、交错覆盖的复合型基层组织体系。
(一)做实做细基于工作学习关系的职业型组织
在继续加强机关、国有企业、学校、农村等传统领域基层组织的基础上,根据北京青年1%抽样调查结果,在非公企业青年、创业青年、青年教师、北漂艺术青年、新闻媒体从业青年、网络从业青年等具有北京特征的青年群体中逐步建立团的基层组织。这种基于职业关系的基层组织,要针对各个群体不同的单位结构、党组织的健全程度、人员流动特征等,因地制宜地确定基层组织的构建方式和工作要求。
(二)继续巩固基于居住生活关系的地域性组织
持续推进区域化团建,以街道乡镇为组织单元,加强地域团工委建设。北京从2011年开始在城市社区中建设联系服务住区青年的社区青年汇,目前已经运行500家,正在向着深入社区的、以共青团为核心的、以属地生活服务和活动为主要联系方式的地域性青年群众组织发展。这些地域性青年组织,已经成为共青团联系服务青年的重要形式,并在北京市党政中心工作中成为一个重要的青年动员渠道。北京共有2000个大型居住社区,我们将进一步提升社区青年汇的组织功能,扩大覆盖面,形成“街乡团组织+青年汇”的团的地域性基层组织体系。
(三)构建基于社会联系关系的交往性组织
社会交往是人的基本需求,除工作、生活之外,北京青少年依托乡情关系、同学关系、共同兴趣、志愿公益等非工作生活机理,正在形成很多新的社会交往组织。互联网的出现,迅速扩大了这种交往型组织的联系范围和动员能力。通过基层组织改革,共青团要努力联系这些青年同乡同学组织、兴趣组织、志愿公益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把这些组织的基层单位也作为团的基层组织看待,进行经常性的工作联系,向他们传递党的思想和声音,提供参与机会和经费支持,在有条件的组织中推动党团建设,逐步把他们建成党联系青年的重要渠道。
三 组织北京团员重新登记,深化以“提高团员先进性”为目标的团员管理改革
增强团员的团员意识、发挥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是保持和增强共青团先进性的基础工作。
(一)重新登记
在北京市范围内将组织共青团员在“北京市共青团员云平台”上重新登记注册,进一步摸清人员结构,并实现团员基础信息电子档案网络化。重点研究流动团员重新登记办法,处理好三维基层组织体系重复登记问题,允许特定新兴领域团员每年对支部分配进行调整,形成一套符合当代城市青年特点的团员管理系统。
(二)规模控制
在小学少先队中,实行一至三年级分三批入队。将目前北京市初高中毕业班团青比例适当调减,制定在大学生、从业青年中发展团员的年度计划和实施办法,逐步将团员总数控制在适龄青年的30%左右。
(三)征信系统
建立团员青年终身征信系统。探索由团支部按标准考核评价团员日常品行、工作参与情况和组织能力的机制,每半年对团员履职情况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记入电子档案系统,终身记录,形成年度、学习工作阶段性档案,并进入人事档案管理,纳入国家个人征信体系,以此作为青年升学、就业、信贷等征信评价的参考。
(四)严格标准
分群体制定适应当前时代特点的团员发展标准,把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纳入入团的前提条件。规范入团的程序和教育,明确团员的履职内容。加强对基层组织团员管理的监督考核,根据团员发展工作质量、团员履职情况、团员对组织的认同、社会对团组织的评价等对基层团组织进行综合考核,统一分配下一阶段新团员发展以及各类评比表彰名额。
四 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框架下,重新明确新形势下北京共青团的工作领域
按照党章和团章规定发挥好共青团的职能作用,是体现共青团政治性的根本所在。当前,共青团的工作领域中存在因无法定依据而带来的稳定性不够、与政府部门职能有交叉重复、职能与资源和能力不匹配、长期工作与临时工作时有冲突等问题。本次改革,要科学确定职能,逐渐构建起边界清晰、连续稳定、社会认同、效果明显的北京共青团“4+1+N”的工作领域,努力克服团的工作浮于表面、朝令夕改、娱乐化倾向等问题。
“4”是指四项常项工作。第一,社会化的体验式教育。北京青年1%抽样调查发现,“参与和体验”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充分利用团组织体系、社会资源的优势,立足于学校、单位以外的组织,通过“参与和体验”的方法,在学生群体中重点开展创新、国情、国防、户外、志愿公益等工作,在从业青年群体中重点开展国情、国防、职业精神、社会融入、志愿公益等工作,将党的理论、历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其中。第二,承接政府的青年服务。积极发挥群团组织体系庞大和社会化动员的特长,在生活福利、学习培训、就业创业、成长发展、交友联谊、普及宣传等方面,通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协助党政落实面向青年的各项政策,满足青年需求、促进青年成长。共青团不做“自己”的服务,主要承接政府的青年服务事务,做政府青年服务的一线具体工作落实者。第三,弱势青少年的权益维护。针对家庭困难青少年、残疾青少年、不良行为青少年、涉诉未成年人、服刑青少年、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等群体,开展以个案帮扶为主的、人对人的或组织对个人的、社会动员式的青少年权益维护工作。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权益维护工作。第四,组织青年有序的社会参与。开展青年民意调查,在热点问题上代表青年发声,组织青年参与社区建设、社会建设,培养青年的有序社会参与、政治参与意识,通过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的体制渠道协助制定有关青少年的公共政策,发挥好共青团在民主参与、民主监督和汇集民意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
“1”是指一项北京特色工作,即国家、北京重大活动的组织、动员。服务好国家的重大活动是首都功能的重要体现,也是北京工作的特殊要求。北京共青团要发扬圆满完成北京奥运会、国庆60周年、APEC系列会议、烈士纪念日广场献花、9·3阅兵等重大活动青年群众组织动员任务的光荣传统,组织动员广大青少年积极在国家和北京市重大活动和各项中心工作中发挥作用、做出贡献、接受锻炼。
“N”是阶段性的专项工作。根据中央、市委的工作部署,认真落实好不同时期的重点工作。现阶段北京共青团在青年社会问题调查研究、青年创业就业帮扶、网络舆论引导与斗争、对港青少年交流、对口援助新疆西藏等地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推动发展等方面,接受各级党委的专项工作指导。这些工作任务具有阶段性特点,一定时间内是重点任务,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专项工作任务可能增加或变化。
五 建立资源力量下沉基层的体制机制,深化“一切为了基层支部”的运行机制改革
团支部是共青团最基层的组织单元,支部的活跃是共青团有活力的最终体现。上述职能,要落实到基层支部的工作和活动中,让青少年在组织里学习进步,成长发展。
(一)明确基层支部可考核的工作标准
改革当前对团支部工作职责宏观描述的状况,把新时期团支部的工作标准简化、明确为“6+2”的基本工作任务。“6”即一个团支部一年需要完成6项基本工作:召开1次团员发展大会,召开1次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结合国家大政方针组织1次集体学习分享,在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十一国庆节各自主组织1次具有思想教育意义的支部活动。“2”是每年在适龄青年中组织支部评议,向党组织推荐入党积极分子,同时,每年向上级团组织书面提出1次意见、建议。
(二)形成全团资源全面下沉基层支部的机制
团的干部要下沉到支部,建立专职干部每年定量到支部帮助对接资源、开展工作的机制,这一机制作为青年干部日常联系基层的主要形式。经费要下沉到支部,改革现有的群团经费管理办法,打破财政层级限制,以基金方式确保支持基层支部开展工作。社会资源要下沉到支部,把各级团组织掌握的社会资源梳理整合,形成可供团支部选择的资源菜单,全部面向团支部投放。
(三)建立扁平化的“支部生活管理信息系统”
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以200~300个基层支部为一个管理单元,将全市8万左右的团支部分为市管和区县局级单位管两个层级,进行扁平化管理。完善团支部工作记录、监督考核、资源对接、青年评价等功能,建立向团支部和上级组织的实时记录反馈机制,形成资源支持、科学高效的支部管理体制。
六 改革干部来源和管理方式,把共青团改造成为党政干部学习群众工作能力的大学校
干部队伍是推进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力量,努力克服贵族化倾向,把团干部队伍建成培养青年干部群众工作能力、为党吸纳体制外优秀青年的重要渠道。
(一)优化干部来源
选任,由组织部门与团市委共同组织,选配机关、高校、区县、国企等单位优秀青年干部到共青团的岗位工作,实行任期管理,双向交流。兼职,从高校教师、社会工作者、专业人士、军队中选配人员,以兼职方式参与到团的工作中来,明确岗位职责,给与相应的工作保障。聘任,从体制外单位、非公企业、自由职业者、新社会组织中,聘用部分热心于青少年工作的人士参与工作。挂职,选拔体制内各领域的年轻干部到团的工作机构协助工作,锻炼培养。最终形成各种身份、不同经历、具有代表性和专业能力的青年工作者,共同联系服务青年的新工作局面。
(二)加强政治训练
为实现共青团“群众工作大学校”的目标,针对不同来源的干部,通过团校集中学习、专题科目培训、岗位实践实习等方式,使每名团干部每年至少参加相当1个月的学习,重点学习党的历史、党的理论、团的历史、政治纪律,专题学习青年群众工作方法、案例,就重点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专题研究讨论,不断强化团干部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
(三)常态联系基层
团市委统一安排每名干部,每年到一个下级团委兼任班子成员,参加会议、承担具体工作,并按年度在不同领域的基层团组织中轮换,全面接触基层,了解青年。每名干部定量协助基层支部开展工作,严格考核落实。建立团干部到青年群众中宣讲党的理论、政策,时事热点问题的制度,作为干部常态联系基层的重要形式。
(四)灵活考核管理
实施弹性工作制,严格记录考勤,将周末、晚上等青少年便于参与活动的时间确定为上班时间,在确保8小时工作制的前提下,根据工作需要灵活安排工作时间,超时工作计入倒休,也可计入志愿服务时间。确保人在基层,协助工作,了解青年的时间超过50%。
(五)吸纳优秀人才
在一线群众工作中认真观察、努力发现兼职、聘任、挂职干部中的优秀青年人才,特别是分布在体制外,具有较高工作能力,德才兼备的优秀分子。在工作期满后,根据组织意图和个人的工作表现及意愿,有计划地吸纳部分优秀人才到党政机关等体制内岗位上来,使共青团成为党源源不断吸纳体制外青年人才的畅通渠道。
上述六项改革,既有各自侧重,又相互联系形成改革的整体框架。共青团需要自我革新的勇气,要全力克服自身存在的“四化”问题,积极适应青年群体的新时代特征,采用切实有效的方式建组织、做工作,广泛联系群众,团结青年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