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个沿海城市开放纪实·湛江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湛江申报兴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过程

黄挺

黄挺:时任中共湛江市委副秘书长、市政府秘书长;后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

1984年5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中央决定,在开放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个经济特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放包括广州、湛江在内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形成经济特区与14个沿海城市由北至南连接我国东南沿海对外开放的新格局。《纪要》还提出:“这几个城市,有些可以划定一个有明确地域界限的区域,兴办新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参照特区的政策措施运作,特事特办,新事新办,主要任务是开发新技术,发展经济。这对于1983年刚撤销地区建制,实行地市合并新体制的湛江市新任领导班子,是一个极大的利好消息。

但是,第一批列为拟兴办开发区的沿海城市,只有天津、大连、广州、青岛等几个副省级城市,湛江榜上无名。湛江市主要领导得知这消息,非常着急,市委书记温戈同志立即召集有关人员来了解情况,研究对策。大家认为办不办开发区是件大事,关系到湛江发展步伐和前途,我们必须主动出击,向省政府和国务院请示汇报,极力争取,志在必得。于是从当年5月初开始至11月底,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争取中央批准兴办湛江开发区的工作紧张而有序地开展起来。我受市委书记之命,以市委副秘书长身份参与这项工作,了解全过程。回顾起来,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成立领导机构。为了从组织上保障,推进湛江开发区筹建,5月17日,市委、市政府发文成立湛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筹备小组(简称“建区筹备小组”),由市委副书记陈斌任组长,市科委主任何均发任副组长,成立了文件起草小组,陈斌、黄挺、廖国烈均是小组成员,小组负责起草《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规划大纲》(简称发展规划)和申办开发区《汇报提纲》。6月上旬,市委书记温戈同志主持召开市四套班子成员及有关部、委、办、局负责人会议,进一步学习《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扩大对外开放的精神,研究湛江市设立开发区等工作方案与措施,明确申报开发区的指导思想、工作步骤、工作任务、工作要求等重要事项。

(二)做好宣传工作。为了正确认识湛江,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在争取兴办开发区过程中,大力度做好宣传湛江的工作,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宣传,通过各种会议宣传,着重宣传湛江兴办开发区的迫切性和可行性,我和市委政研室副主任许国雄在湛江日报发表十几篇宣传湛江的文章,突出宣传湛江的优势。与此同时,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效果很好。到1984年年底,引进了复印机、电视机、电冰箱等一大批项目,开发区10平方公里土地已被项目“分”光,形势很好。

(三)制订《发展规划》。申请兴办开发区,首先要确定开发区的选址和制订发展规划。发展规划涉及新区怎么开发,旧区怎么改造,要全面规划。1984年7月,建区筹备小组借调市有关单位8名工作人员开展选址实地考察,先后提出初选区址有霞海、坡头、调顺岛、麻章、北站口、东海岛、陈铁、宝满、湖光等9个地方,向市委汇报,要求组织专家进行科学论证,市委、市政府决定邀请省政府有关职能部门领导及专家来湛江进行考察论证。

制订《发展规划大纲》,我们采取以本市的力量为主,市内市外相结合,领导与专家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先后在湛江、北京、广州等地召开规划选址研讨会、座谈会,请中央、省有关专家帮我们,给我们出谋献策。第一次专家论证会于1984年7月上旬在湛江海滨宾馆举行,省政府办公厅组织省建委等有关部门的11名负责人到湛江与专家学者一齐考察研讨选址问题;第二次专家论证会于1984年7月17—22日举行,专家学者对选择霞海意见较为一致,对开发区定位、发展重点等问题很快达成共识。

通过两次专家的科学论证,统一了认识,市委、市政府选中在霞海兴办湛江开发区,指示建区筹备小组起草向省委、省政府、国务院的书面汇报材料。由市委副书记、建区筹备小组组长陈斌、市委副秘书长黄挺、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廖国烈等组成材料起草班子,参考两次论证会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于1984年8月初完成了《湛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大纲》(草案),经市委、市政府审议通过,正式上报省委、省政府。

在制订规划过程中,着重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开发区选址问题。开始选址时,很多人提出选东海岛,主张选东海岛的意见占上风,老同志黄明德曾多次对我说要选址东海。东海岛是我国第五大岛,面积286平方公里,土地平坦,又有深水岸线可建30万吨级泊位码头,适宜发展重化工业,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家有关部委多次来考察在东海规划建设钢铁、石化基地。市委、市政府第一方案同意上报东海岛,但国务院特区办主任何春霖前来考察,他不同意选东海岛,他认为那里基础设施太差,搞基础建设,五通一平投资太大,国家给开发区的免息贷款是每平方公里1亿元人民币,投10亿元在东海岛搞基础建设都收效甚微,国家也不可能给太大的免息贷款规模。何春霖主任考察了霞海,他认为,霞海处在赤坎、霞山两个旧城区之间,开发区可以利用两个旧城区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这样投资少、见效快,奋斗10年可以将霞山、赤坎两地连接起来。

按国务院文件要求,开发区要有明确区域界限,霞海的范围南起菉塘河,北至文保河,东临湛江港第五作业区,总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为便于报批,只报9.2平方公里,区域的三面界限比较明确,这个范围首先是市城建局长陈华福提出来。为了确定选址,有一天,滕义发市长率市委、市政府秘书长、市建委主任、城建局长等人从赤坎出发,步行踏勘到霞山,实地勘察以后,他赞成开发区选址霞海,还提出建新人民大道,作为第三条连接赤坎、霞山通道,又是开发区两边的界限。并提出市委、市政府从赤坎搬迁到开发区。这样开发区的四周区域界限就完整明确了。但是,有反对意见,有争论。滕市长现场考察后,坚持要修人民大道,市委、市政府要搬迁,地点选在开发区2号桥。

市委、市政府再次开会讨论,取得了共识。8月中旬,市委、市政府决定上报霞海作为开发区区址。但依然有人主张上报东海岛,还有一种意见,现在上报霞海,先开发霞海,待条件成熟再开发东海岛。

开发区内有本地八个村庄,七八千农民怎么办?比较一致的意见是一次过征地,把村民包起安置,还有旧城区怎么办。这些问题当时讨论都非常热烈。

第二,开发区定位问题。制订《湛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大纲》,遇到第二个问题是湛江定位,发展方向。在研讨会上,领导、专家各抒己见,众说纷纭。有专家提出,湛江要以港字做文章,以港建城,依港发展,湛江有条件建设成世界第一大港荷兰鹿特丹那样的一流海港城市。当时,对南海海底油气估计太乐观,所以有人提出,把湛江建成“东方休斯敦”、“东方夏威夷”,还有人主张湛江要大量植树造林,全市就是一座公园,在林中建屋,建设具有亚热带风光的美丽海港城市。湛江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市,发展方向怎样呢?当时比较一致的认识是:无工不富,无农不稳,无商不活,所以提出了“工业立市,农业稳市,商贸活市”的口号。开发区的发展规划,必须符合湛江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有人提出开发发展钢铁、石化工业,但是霞海地域不足10平方公里,空间不够。开发区重点发展轻工业、对外贸易、金融和电子工业等轻型工业。《湛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大纲》重点体现了这个定位。我认为当时对湛江定位还不够清晰,意见不一致,以后几经修改。2007年省委、省政府才明确给湛江定位。

第三,开发区体制问题。制订《湛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大纲》遇到的第三个问题,是行政管理体制。要明确并且理顺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与市政府的关系,新开发区与旧行政区关系,开发区管委会与市委、市政府部门的关系,开发区与其范围内村民的关系,开发区的权与责关系,还要研究经济、产业的结构和布局,建设资金和财政体制等问题,力求协调发展。开始提出,开发区的任务就是开发新经济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是市政府派出机构,不是一级政权机关,定为副市级,拥有市级同等权限。后来在实践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四)写好《汇报提纲》。在制订发展规划的同时,起草班子还要完成一份给中央和省的《汇报提纲》,除了基本情况、奋斗目标等内容外,重点介绍湛江兴办开发区的迫切性和可行性,突出其优越条件。

第一,湛江最大优势是有一座天然深水良港,所处区位优越。湛江港海域宽阔,不淤、不冻,海岸线长达467公里,其中水深10米以上的岸线97公里,有6公里可建造30万吨级油码头,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湛江港是我国大陆沿海港口距离东南亚、非洲、澳洲、欧洲航程最短的一个口岸,是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行建设的第一座现代化港口,位居第八。是我国大西南海上主要通道,是大陆与海南来往的必经通道。开发大西南和海南都必须利用湛江。从军事上看,湛江是个战略要地。要从全国一盘棋、全球发展战略来设计湛江发展规划。《汇报提纲》突出湛江优势,强调加快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二,湛江是个亚热带的农业和海洋城市,农业林业、海洋资源丰富,发展具有亚热带特色的现代农业,开发海洋业,大有可为。

第三,湛江气候宜人,风景优美,被誉为“北有青岛,南有湛江”,中央历来重视湛江,刚一解放,就转业大批解放军开垦粤西,1951年便建成湛江港,建好黎湛铁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央领导多数都来过湛江,熟悉湛江。

(五)上省赴京汇报。《发展规划大纲》、《汇报提纲》都搞好了,我们就向省、国务院实际汇报。我们采取做法先下后上,先外后内,先外围后内核。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第一步先向省委、省政府汇报争取省支持。这一层很重要,如果省委、省政府不同意就无法向中央申请。

省政府于8月20日由梁灵光省长主持常务会议讨论湛江开发区发展规划,参加会议的有省长、副省长和省里有关几个部门负责人,还邀请我省著名经济学家梁钊、曾牧野等参加。我市由滕义发市长,陈斌副书记和我参加。会议开始时气氛很好,进展顺利,但是会议进行到中途,我感到气氛有点异常,当滕义发市长汇报湛江准备开发的项目时,省一个部门的一把手就提出不同意见,滕市长无奈地说:“我们认识到的项目,你们都说不行;你们认为要搞的,我们还未认识到。我们水平不高,请你们给指点指点吧。”在座的几位经济学家也表示同情。最后还是梁灵光省长水平高,会处事,他表示同意湛江两份文件,可以转报中央、国务院。省这一关过了,关键在北京。

会后,我们再次对《规划大纲》和《汇报提纲》进行修改,精益求精。9月24日,陈斌率赴京汇报小组飞往北京,汇报请示。我们一到北京便展开公关工作,主要分三类人做工作。第一类是在北京工作的湛江籍有关人士,做“老乡”的工作。第一位是电白籍人李灏同志,时任国务院副秘书长,他和陈斌同志父亲是战友,陈斌在清华读书时常到他家。李灏同志非常支持湛江对外开放,曾向谷牧副总理做了汇报,他还在家里宴请陈斌和我,吃白切鸡、粉丝炒虾米湛江家乡菜,令我们倍感亲切。第二位是拜访信宜籍人士、国家计委副主任甘子玉同志,他当即召集十几位司长在国家计委召开会议,讨论湛江开发区问题,他对司长们说:湛江条件很好,但经济不发达,要多支持他们。我们还访问曾在湛江任地委书记的邹瑜、孟宪德同志。那时候我们还不善搞“公关”,不搞请客送礼,只是公事公办,不管到宾馆还是到家里专访,手里拿的就是汇报资料,没有什么礼物。我们去访问吴川籍人士外交部副部长刘华秋同志,他是当时市委副书记郑志辉老乡,郑书记交代我带两条咸鱼干给他,刘华秋同志的妻子硬是不肯收下,搞得我们很尴尬。我们还在北京召开了情况介绍会,邀请湛江籍在京人士参加,他们非常踊跃,大家都表示支持湛江建设。第二类是拜访与审批开发区有关的部门领导,如国务院特区办主任何春霖,他是关键人物。我们踏入他的办公室,他与我们握手时第一句话便问:开发区选址在哪里?我们回答:“选定霞海”,他高兴地说:“好!我赞成!”与此同时,我们还访问了国家体改委、国家经贸委、交通部、建设部有关人员。有的同志还给我们出点子。我们拜访的第三类人是经济学家、企业家。我们先后访问了经济学家于光远、董辅礽、童大林、肖灼基等,也得到他们支持。

外围“公关”非常成功,得到广泛的支持。审批的关键时刻到了。1984年9月28日下午4点,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谷牧接见我们赴京汇报组。我们通过三重岗哨提前几分钟进入到副总理在中南海的办公室,坐定后陈斌同志按《汇报提纲》做了汇报,我做简要的补充,大概用了40分钟,然后何春霖等表态,同意湛江的规划。最后谷牧同志非常明确地表示:同意湛江办开发区,同广州一齐批,不过要办一个手续,下批文。听了副总理的表态,我们非常兴奋,回到宾馆立即将消息向温戈书记电话报告。温戈书记在常委会上说,“陈斌、黄挺这次立了大功”。

11月29日,国务院正式下批文批准湛江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全国第6个开发区。从此申报工作结束,具体转入到落实实施发展规划,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开发区建设工作的各项指示的轨道。

1985年4月2日,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奠基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