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企业最能经营文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经营文化:落地+整合

上面讲了关于企业文化的基本认知,虽然理论的东西看起来颇为“无趣”,但是这个头还是要开的。好比我们要制造一架飞机,必须先要知道它长什么样,用来做什么。经营一项文化工程也是这样,如果仅仅是制造形象工程,就像制造飞机模型一样简单,而且美观,但是要让文化产生飞上蓝天一样的切实作用,必须洞悉其复杂的道理和精密的内部构造。但本书的目的并不在此,我们更希望通过对众多文化实践的观察,从中找到文化经营的路径与方法。大家都知道看到路、走对路很重要,但这条路到底是什么?

我们须从头说起。

要想寻找文化经营的路径,我们首先必须知道企业文化是怎样形成的,它自身又有怎样的运行规律,这并不是很远的话题。我们要复制、提升或者优化一个过程,必须先知道这个过程本身是怎样的。

很多优秀企业的文化都带有浓厚的特色。比如一提微软,我们就会想到比尔·盖茨“让每个人的桌上都有一台电脑”的壮语;一提沃尔玛,就会想到山姆·沃尔顿致力于“天天低价”而一生节俭;一提海尔,就会想到张瑞敏抡大锤砸冰箱;一提阿里巴巴,就会想到马云率创业团队在长城上宣誓要做一家让中国骄傲的企业。文化仿佛生来就带有企业家浓厚的传奇特色,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文化的源头就是企业创始人本身,从一个或几个创始人所坚持奉行的原则或者品质,慢慢变成了企业成功的关键原则或者说不同于其他企业的品质。所以,企业文化并非“拍脑袋”,也非“闭门造”,而是始于创始人的倡导与示范,也就是企业文化源于领导在经营管理实践中的深层次思考。

公司领导在思考过程中,构建了企业的理想、信念、风格、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它通过一定的方式传达出去,被员工所接受,并将其贯彻于公司的经营管理制度和经营管理过程中,体现于员工的创造力。这就是企业家文化的魅力。

但是,企业家文化还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企业文化。把企业家构想、设计、倡导的精神理念变为每个员工的行为,还必须有若干中介和环节,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这里并非一个简单的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文化落地的过程。

1.文化落地“三部曲”

我们需要为文化落地的过程搭一副骨架。

第一部,文化落地是员工对价值观认同的过程。员工只有达到对企业本质的认知,才能形成对企业目标和方向的认可,最后内化为理念和情感的认同。

如何实现“认知、认可、认同”?这里需要员工职业化,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企业的创造力始终是根植于员工的,如果员工思想和行为缺乏创造力,企业的创造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让员工从“业余运动员”变成“职业运动员”,让团队从“土八路”变成“正规军”,抓住这一根本性,是文化落地的根本举措。

很显然,员工对企业缺乏必要的认知,其职业素质就无法提高,难以应对工作挑战;员工对企业战略缺乏认可,其工作效率就无法提高,难以应对市场竞争;员工对企业文化缺乏认同,就会对企业缺乏情感,难以凝心聚力,同心协作。因此,如果企业文化建设放弃了员工这个根本,即使理念体系做得再动人,也将空喊口号;即使行为体系做得再规范,也将失去活力;即使视觉体系做得再漂亮,也将华而不实,徒增浪费。

大家说说,把员工作为企业文化的根本,还是把领导作为企业文化的根本,哪个更有道理?文化建设应该围着员工转,还是围着领导转,哪个更加靠谱?可是现实中,我们看到太多的企业文化案例都是领导拍板就皆大欢喜了。

第二部,文化落地是员工相互之间对文化承诺的过程。员工认同文化之后,便会主动地进行“承诺”,做某些符合价值观的行为或者杜绝某些不符合价值观的现象。承诺之后,员工便会在企业的帮助之下,将他的承诺付诸“行动”,这就是价值观的行为化。一旦行动成功,该行为便会不断出现,不断强化,逐渐形成文化指导之下的行为“习惯”。

如何实现这里的“说到、做到、恒到”?需要管理标准化,这是企业创造力的保障。有策略地规划文化推广的进程,系统化地进行文化传播,以及制度方面对企业文化落实的保障,让文化理念通过制度、流程、管理原则等保证不折不扣地贯彻到行为上,并体现在对外的形象上,达到内外一致,表里如一,从而让文化落地这条路走成内外贯通的“康庄大道”。

第三部,文化落地是员工创造力自由发挥的过程。企业文化建设就是以员工职业化为基础,以管理标准化为保障,致力于企业创造力的培养过程。

在企业文化的运行规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这样一个内在的决定关系:当员工对企业目标有了深刻认同,对价值观有了成功行动之后,就会产生思想上的自觉、行为上的自律和组织上的服从。此时,员工的潜能将会充分挖掘,企业的创造力也会充分释放,在共同理念的聚合作用下,员工的思想自觉、行为自律产生创造力的自由,自由创造必然使企业充满创造活力,这种创造活力就是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因此,欲使企业发挥持续的创造力,必先使员工的创造力得以自由发挥;欲达到员工创造力上的自由发挥,必先达到员工行为上的自律;欲达到员工行为上的自律,必先达到员工思想上的自觉;欲达到员工思想上的自觉,必先达到共同价值观上的认同;欲达到员工价值观的认同,必先达到员工对企业目标的认可;欲达到员工对企业目标的认可,必先提高员工的文化认知。“认知→认可→认同→自觉(说到)→自律(做到)→自由(恒到)”是文化建设的六个环节,其中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形成了整体互动、相接而成的关系。

现在,企业文化培训蔚然成风。有人认为,请个讲师来讲企业文化知识,就可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一堂课程怎么提高员工的凝聚力?这种观念是违背由知到行逻辑的,是割裂了整体与部分的有机联系的,这样的做法注定失败。

黑格尔做了一个很好的比方:他说一只手,只有在身体上的时候才是手,一旦从身体上割下来,就失去了手的价值和作用。文化落地也是这样,六个环节就是立足于员工的创造力,把企业文化建设、管理、输出整合在一个完整的运作体系之中的。

为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确立形成的,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而共享,并共同遵循和维护的理念和准则。创造力是文化的本质,员工职业化是创造力的基础,管理标准化是创造力的保障,组织协同一体化是创造力的整合。

2.文化整合“三层次”

在企业共同的文化认知上,通过科学的程序化设计和模式化设计,进行文化导入,赋予个人和团队信心、恒心、决心等精神力量,这时,员工理念才能转化为持续行动。除此之外,我们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还必须把分散的员工文化力整合成团队的文化力,进而形成企业创造力。在这个整合过程中,企业文化才能真正产生感召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员工文化仍不能等同于企业文化,正如部分不能等同于整体,甚至部分之和也不能等同于整体一样,只有在部分之和的基础上加以合理的排序和组合,达成结构上的有机统一,才能诞生整体的效果。因此,必须将分散的员工文化力整合成企业整体的文化力,企业文化建设才能产生凝聚力,久而久之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要素,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

前面我们不惜笔墨地探讨了文化落地的内涵,以及有关文化整合的一些核心问题,目的是为本书后面的部分建立一个基础。

本书接下来从以下三个层次展开,形成文化经营的系统结构,即:形式上的整合,通过整合理念、行为、形象,实现“文化感召”,形成牵引力;内容上的整合,通过整合管理、沟通、执行,实现“文化融合”,形成凝聚力;资源上的整合,通过整合资源、资本、环境,实现“文化输出”,形成扩张力。

(1)形式上的整合

要想使分散的员工文化力形成团队文化力,进而形成企业软实力,必须要有共同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视觉形象的识别。在这方面,我们充分借鉴了现有理论和方法,即通过塑造企业的核心理念,使之起到旗帜的作用。再通过规范体系,使核心理念具体化,产生对员工的指导作用,同时为了使核心理念在认知上更为形象化,因此在表现方式上借鉴CIS的成功经验,并通过营造文化氛围,达到对员工的熏陶作用。这个规划设计的过程,实质是围绕核心理念进行的文化形式的整合过程,可发挥文化感召的作用。

(2)内容上的整合

企业文化的内容整合,归根结底是解决内部“沟通”问题,进而提高员工的文化创造力。沟通的高效、顺畅是所有管理者的期望,更是员工创造力发挥的基础。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必须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的沟通力,即通过管理整合使每一项工作都有统一的理念进行指导,通过执行整合使每一项事物都有共同的价值判断标准,这对提高企业效率、迎接市场变化,适应激烈竞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沟通整合定义为文化建设的关键,是区别于形式主义企业文化的核心举措,可达到文化凝聚的效果。

(3)资源上的整合

企业文化的资源整合,关键是解决外部“沟通”问题,其本质是以企业核心价值为准绳,遵循规律,把握趋势和商机,按照自己的战略意图,以特有的文化方式持续整合各类要素资源,持续进行改造、变革、创新,确保企业建立可持续的价值创造力,例如企业以个性的企业文化进行并购、联营、扩张;企业以核心技术能力为主导,协同和整合全球资源,成为行业领导者和系统集成者;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对相关利益者认真负责,营造和谐的内外部环境,从而实现软实力经营。

通过本书,我们将立足于企业整体关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文化落地实施与整合的机制或路径,从其内在的规律——以理念、行为、形象为核心的价值整合系统,以沟通、管理、执行为桥梁的内部整合系统,以资源、资本、环境为联系的外部整合系统,使企业文化由内而外抵达组织末梢,构建起文化驱动型组织模型。同时,从顶端与战略目标一致,从外部构建其软、硬环境支撑,形成整个文化软实力建立、落实、整合的生态系统。

本书结构示意见图1-2。

图1-2 文化驱动型组织系统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