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业需要理由吗
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创业。举个例子,有不少独立设计师会选择创业,但由于这个创业群体几乎都是从创作者本身出发,常常最初创业的人数就只有创作者,因此在创业必备的技能上必定有不足的地方。另外,这个群体创业当然有重要的核心价值,通常会与人的关怀、生活、感受、思维等的传达有关。虽然他们对于如何能够实现盈利最大化都有一个清楚的认知,但却对自我的核心价值有很任性的坚持,这也是能够维持其自身与众不同的原因。这一特性使得该群体创业比一般人更加艰难,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对创业抱有真正的热情与喜爱,对创业的艰难有足够的认知与坚持。正因为如此,这条路上的成功者往往寥寥无几。
创业的终极目标当然是希望越做越大,维持成功,同时为客户、股东、合作伙伴创造长期的价值,但不一定非要到达这个目标不可。即便你具备创业能力,很多时候也不一定非要选择目标远大的创业方向不可。同样的做事态度,无论是上班,还是经营一家小店铺,都可以过得不错。原理都一样,就是从无到有,建立起一个可以运作的工作流程,并且持续让它最佳化。
在已知的问题搭配未知的解法这块,通常是进一步演化的小生意,例如,用不同的手法去做煎饼,或是采用更有效率的流程来制作小龙虾,都是为了解决“吃”的问题,在生存竞争中发展出不同的新的手段,而能够在市场上创造出一点新意,进而扩张到一定程度的规模。常见的网络营销公司也属于这种,操作的手法对于一般的大众而言还并未如此熟悉,市场存在一定的不对称性,从而未进入完全竞争的状态。但是容易在一段时间之后,市场上出现同质性的竞争产品,进入完全竞争的态势,因此需要通过不断的渐进式创新去维持市场的份额。
但具备颠覆性影响的创业,往往是可遇不可求,要有过人的智慧与机遇,以及超越当前人类历史发展的前瞻视野。像造出飞机的莱特兄弟,或是成功实现海上火箭降落的马斯克,他们都在有限的生命里面,成功推进了人类历史前进的步伐,让我们看到了更多未来的可能性。
然而,这几年我见过很多年轻的创业者,很多人做的事情几乎完全看不到其立足的空间,但仍然莫名地在坚持。一个人想创业,也许有推力有拉力,推力就是你对当前工作的疲倦与失望,拉力就是你认为的创业方案的成熟度。但多数人的状况是:“情绪”会欺骗你,让你以为推力很大、拉力也很大,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也许有的人只是将对创业的一种未知代入了“可能落后于同龄人”的恐惧,有着太多的想象和等待。当我们渴望快乐,我们就带着期待。当我们带着恐惧与不安,我们就在精神上自我伤害。我们在生活中也有着许多看不见却极欲看见的“盲目”,在其笼罩中,不确定感放大了恐惧,在脑中上演着小剧场,将期待、依赖、恐惧、不安全感、欲望、情绪等诸多感受投射上去,可是失控的滋长恰好也来自这些情感。
我认为对于绝大多数年轻人,需要先看看自己在既有资源里面,做到尽头没有。如果觉得没有舞台,那自己有没有去寻找舞台甚至创造舞台?抱怨工作一成不变,那有没有了解一下其他领域上有什么我们可以首先引进来做的?感觉工作没有挑战性,那有没有试着挑战把自己做得很好的东西让全世界知道?当前的环境没办法做想做的事,那有没有尝试在工作以外的世界广为涉猎?
如果这些你都试过了,那有没有试着换个公司、换个工作看看?你所碰到的天花板,真的是“壮志未酬”造成的吗?还是你所身处的组织文化并不适合你?让你窒息的,是人事、文化,还是情绪?你是否真的用尽了各种方法?
什么时候最适合创业?根据产业、商业模式和最终目标的不同,这个问题永远没有标准答案。或许某个产品之前完全没有人做过,所以多年的产业经验可能是不必要的。或许我们的商业模式会大量依赖于人脉和业界关系,所以需要有至少5年经验。
创业需要广泛研究、规划,需要热情和资源,更不用说还要花上人生中最重要的几年时间经营。因此,创业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不能只因别人都在排队就也盲目跟风,而是应该确定这是不是自己所真正想要的,要清楚地思考、研究该如何成功,然后再进入,更重要的是一定要问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创业?”
赚钱,也许是创业的目标之一,但绝不该是主要目的。倘若创业只是单单为了赚钱,那很快便会失去热情,对于所做的事也就无法全身心投入,更不用说不断精进自己的事业。尤其是创业初期,只有烧钱没有赚钱时,往往更困难。
此外,一个单单为赚钱而创立的事业,往往是无法吸引人才的。因为所有的人才心中都住着一个远大的愿景,唯有能满足或契合此愿景的企业,才有办法吸引他们。没了人才,又何以谈论未来的钱财呢?因此,创业者一定要对自己创业的初衷有一个清楚的认知,了解自己产品或服务模式的原始出发点。如此一来,才能为自己的企业拟定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愿景,以吸引人才,甚至是之后的融资。
许多人曾经在欲创业期间,因家人、朋友的几句话便打了退堂鼓,我认为这主要是源于对自己的不了解。若确切知道自己欲创业的原因和动机,是不会因为几句泼冷水的话而轻易放弃的,而是会朝着自己的目标继续前进。
“饿了么”创始人张旭豪在谈到为什么要创业时提到:创业的出发点是愉快的,过程虽然艰辛但也是愉快的,而结果则与是否愉快无关。创业是一条不归路,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非常孤独,在转折和突破的时候可能没有人理解。
通常情况下,创业的起点来自对行业的理解,大多数公司都喜欢制造复杂性,乃至于整个行业面貌也在变得越来越复杂。
以互联网为例,虽然可以称为一个行业,但它事实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行业。之下是科技,而之上则搭载了媒体、渠道、娱乐、服务等种种行业的数字化、去中间化。因此,互联网继承了科技对于精准的严格要求、媒体的快速变化、渠道的最后一公里战争、娱乐的大好大坏,以及服务的会员经营等诸多特性,再加上其独有大数据的取得、分析与应用,以及20年的发展历程,让全部知识经验被迫不断被融合、重新发明、重新使用,渐渐造就了今天这个超级错综复杂的结构。
作为一名在移动互联网行业打拼多年的“老兵”,触宝科技首席执行官(CEO)王佳梁认为移动互联网对于创业者来说有几个阶段:2009—2010年是工具类应用的黄金期;2011年、2012年开始分散化,社交软件、具体应用软件、各大巨头开始入场,这时候是泡沫最大的时候,做什么可能都有机会;2013—2014年创业者的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巨头垄断了很多领域。因此尽管现在创业氛围变好,但创业环境更加艰难了。
当前来看,移动互联网行业存在两方面的机会,一个是线上到线下(O2O),结合一些线下的服务,做一些与生活相关的软件,如打车软件、订餐软件等,都是把传统行业搬到手机上。另一个则是海外市场的抢占,巨头的海外发展刚刚起步,海外还有大量的市场。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行业环境,你需要大量地与市场真实参与者交流,与消费者、渠道、平台、合作伙伴、供应链厂商这些市场的参与者聊天,从他们的口中获得真实的情报。你只有广泛吸收信息和情报,才能逐渐得到整个市场的样貌。然而市场终究是一个庞大、复杂而又不断变动的体系,你永远无法百分之百地掌握它。但到了一定的程度,你就可以对它做出相当准确的假设,再用实际的产品去验证这些假设。
如果没有在这个行业里实际待过,要从零开始创业,在创业的过程中要想全面取得这些前沿的产业知识,并且能够化为实际策略与操作方法,事实上是非常困难的,取得的成本也是非常高的(常常需要在错误中学习)。相反,去一家已经有些成绩、规模又不会太大的公司上班,反而是取得这些关键行业知识比较低成本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