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新传统及其当代阐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这本书的框架是“现代文学‘新传统’及其当代阐释”,按照原有设想,除了以上八章,还有其他一些专题也是可以进入的。比如,清理那些在新文学发展历史过程中产生过较大影响的名词术语,如“民主”、“科学”、“启蒙”、“写实主义”、“人民性”等等,从不同阶段、不同语境中考察这些关键词内涵的变化,同时对这种变化给予历史的说明。其次,是回应现实。我们注意到近年来有关现代文学传统研究的一些有影响的代表性观点,诸如“启蒙—救亡”说、“告别革命说”、“激进主义”说、“传统断裂”说,等等,均在不同层面切入了对于传统的理解,可以吸纳各种说法可能含有的某些合理因素,引发更深的理论探究,但我们也警惕这些思潮中所表现的那种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与非历史的立场。

还有,就是关注那些由新文学所造就的普遍性的审美心理、阅读行为和思维模式等等。虽然在附录材料中有所涉及,但未能展开。其实如果从这些方面进入,也是可以直接触摸到现代文学传统的根源的。

举个例子来说,新诗虽然也有追求格律和音乐性的,但已经远不如古典诗词和音乐的联系那样密切。旧体诗的欣赏有赖吟唱,不加诵读,那韵味就出不来,这就决定了旧体诗的接受心理与阅读模式。而新诗则似乎主要是“看”的诗,吟唱和朗诵的依赖是越来越少了。这种以“看”为主的阅读行为模式,反过来也影响到新诗的艺术发展。从二三十年代起,中小学的语文(国文)教科书在收录古典诗词的同时,也收一定数量的新诗。这也是“经典化”的过程。都是诗,但在审美功能及阅读行为的养成上,新旧诗歌到底有哪些不同的作用?实际影响如何?如果不满足于作一般的推论,而是运用文学社会学和文艺心理学的方法,进行细致的调查和科学的分析,那么对文学传统尤其是新诗传统及其得失的了解,一定是别开生面、很有意思的。

还可以举散文的例子。如果关注当下,不能不承认,现代散文的传统影响之大,起码不会小于其他文类。近十多年来一波一波的散文“热”,从林语堂、梁实秋,到张中行、余秋雨,乃至一些港台作家,细论起来,哪一个都与现代散文传统紧密关联。到底是怎么“热”起来的?主要是什么人在读这些散文?现代散文的传统怎样在当代的创作中被吸收、彰显和延伸?散文创作中的现代传统在哪些层面上比较适应或不适应当代?……这样一些问题,如果建立在认真的社会调查和文化分析的基础上,也许能有新的收获,真正地对难度较大的散文研究推进一步。看来,传统研究恐怕不能只盯着现有的文学史材料,如作家作品,也应注意当下的影响与存在。

遗憾的是,限于时间与篇幅,以上这些有意思的问题都来不及细细讨论,只好留待他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