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既得利益者其实是受害者
对于一个经济社会而言,改革并不是仅仅重新划分蛋糕。当前,推动有效的改革可以释放新的活力,降低社会的整体运行成本,实现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帕累托递进,使社会整体获益。通俗地讲就是,原来只有一个蛋糕可以分;改革推进后,有两个蛋糕可以拿出来分。比如,在上一轮改革开放中,我们绝大多数人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好处和利益。
对于当前的A股市场,我曾在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上的一篇专栏文章中写道:“在这个被扭曲的市场中,中小投资者大多为输家。上市公司股东、庄家、手握发审重权的官员、投机高手总是赢家,他们是既得利益者。”
有意思的是,几天前,两个朋友(私募基金人士)聊起这个话题。一个朋友说:“这几年,我们在A股中都赚了不少钱。我们算是当前A股的既得利益者。”不过,另一个朋友立刻反驳:“我们只是迫不得已地去适应这个被扭曲的市场。我们并不算既得利益者。如果这个市场更规范和健康,资本市场获得大发展,说不定,凭借我们的研究能力及现有的付出,原本可以赚到更多的钱。”
他们两位的交流让我很想聊聊“既得利益者阻力”的话题。
“体制内的普通职工”是既得利益者?
“要小心‘既得利益集团’阻挠改革。”知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谈道。
那么,在当前经济社会中,谁是既得利益者?对此,《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曾经在人民论坛网、新浪网等多家网站推出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具有资源垄断特点的国有企业中的部分中高层管理者”“党政机关内一些具有实权的官员”“通过占有资源等发家的部分企业家,如房产商、煤老板等”,是公众眼中的前三大既得利益者。
然而,很多时候,公众眼中的既得利益者还不止这些。他们大多认为“体制内普通职工”也是既得利益者,比如垄断国企的职工、基层普通公务员、银行职员、医生、教师、记者等。
事实上,不止是公众,在上述群体当中,不少人也给自己贴上了“既得利益者”的标签。在平日的接触和交流当中,不少身为“体制内的普通职工”的朋友也坦言,自己是既得利益者。尽管他们常会补充说,“有人吃肉,我们只是喝汤。”
这应该存在一定误区。
所谓“有得必有失”,若当前改革遇阻,任由寻租、官倒、垄断、不公等横行,很多人其实既有“既得利益”,同时也身“受其害”。
比如,对于家中搜出上亿元现金、烧坏4台点钞机的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长魏鹏远来讲,他在非法获取这么多钱的同时,肯定也感受到极大不安和焦虑。同时,权力大常常意味着应酬多及劳累、繁忙的公务。
当然,由于他“所得到的远比失去的多”,他显然属于真正的既得利益群体。只是,他最后被抓了,所以,不小心成为受害者。
而对于普通的“体制内职工”,尽管有稳定的收入及养老、医疗、住房等福利,甚至过年过节还有人送礼,但是,稳定的体制内工作可能禁锢他们的创造力和上进心,使他们的能力、抱负没有充分发挥和施展的空间及舞台。
由此可以看出,和上文的那位私募朋友一样,不少“体制内职工”只是误认为自己是既得利益者,但其实也可能是现有体制的受害者。
改革并不是简单地重新划分蛋糕
对于一个经济社会而言,改革并不是“零和游戏”,并不是仅仅重新划分蛋糕。当前,推进民主、法治,推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等改革可以释放新的活力,降低社会的整体运行成本,实现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帕累托递进,使社会整体获益。
通俗地讲就是,原来只有一个蛋糕可以分;改革推进后,有两个蛋糕可以拿出来分。比如,在上一轮改革开放中,我们绝大多数人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好处和利益。
所以,要想弄清自己是“体制的既得利益者,还是受害者”,要把所得所失及改革带来的福利拿出来做一个认真的对比。
从这个角度来讲,一些人即便是位高权贵,也不一定是既得利益者,他们顶多是“被动”地成为所谓的既得利益者。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需求结构分五个层次。其中,“自我实现需要”是远比“生理、物质需要”更高层次的需求。所以,越是位高权贵,应该会将“自我实现需要”看得越重。
当他们把个人价值、使命、抱负看作是比个人物质私利更重要的利益时,那么,他们也是改革受阻的受害者。同时,他们占据相对强势地位,掌握资源和主动权,若愿意挥刀自宫,将可成为改革推进的最重要力量。
回顾中西方历史,为了个人抱负和民众的福祉,舍生取义,愿意牺牲自己私利来推进改革的当权者不胜枚举。比如,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当年自愿摒弃终身总统,被广为称颂。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前三大既得利益者群体中,很多人只是收取合法既得利益。考虑到改革对经济社会的正面意义和影响,他们愿意支持改革。即使有一些人不主动去推进和支持改革,但他们也不会阻碍改革。
由此分析,所谓阻碍改革的既得利益者只是掌握权力和资源且利欲熏心的一小群权贵,不代表社会大多数。
因此,对于当前的各项改革,我们要有信心和信念。来自既得利益者的阻力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很可能只是被过度渲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