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工业革命:全球能源互联网简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国大地上诞生的第一盏电灯

在古代中国,与电有关的传说并不太多,简直可以说是寥若晨星。目前能够查阅到的与电有关的文献记载也屈指可数。中国古人认为电的现象是阴气与阳气相激而生成的,在《说文解字》中有“电,阴阳激耀也,从雨从申”的记述。而在《字汇》中则有“雷从回,电从申。阴阳以回薄而成雷,以申泄而为电”的记述。对电记载相对详细的是东汉时期的王充,他在著名的《论衡》一书中提到了“顿牟掇芥”等问题,所谓“顿牟”就是琥珀,“掇芥”意即吸引芥菜籽,也就是说摩擦琥珀能吸引轻小物体。西汉末年,有关于“玳瑁吸喏”的记载,“喏”即细小物体,以及“元始中即公元三年……矛端生火”,意思是金属制的矛的尖端放电。到了公元3世纪的晋朝,还有关于摩擦起电引起放电现象的记载:“今人梳头,解著衣,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亦有声。”这些记述,寥寥数语,但在我看来却十分珍贵。

浙江图书馆的馆员推荐我去看看《电世界》,她认为这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力题材小说。全书共十六回,1909年9月在《小说时报》第一年第一期开始连载,注明是“理想小说”。小说讲述的是宣统年间,电学大王黄震球开设帝国大电厂,并从陨石中提炼出定名为“镉”的金属原质,于空中发电,将电能应用于军事、矿业、交通、农业诸方面,以此建设国家。就当时的现状而言,这部小说有很大的科幻成分,表现了作者倡导的不堪欺凌、兴国强民的进步思想。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小说中提到的有关电能的应用,后来很快被证实是正确的。

此外,中国第一份电学专门刊物《电界》,虽然不能媲美《大西洋月刊》,但在推动电学知识的普及、开创中国电力杂志编辑与出版的先河方面功不可没。《电界》的创办人是电力实业家、教育家邓子安。邓子安早年留学日本,他敏锐地洞察到20世纪将是电的世纪。在邓子安看来,“世界愈文明,电气愈发达;电气愈进步,国家愈富强”“人类幸福之借重于电气者,正未艾也”。正是基于他的这些先进理念,邓子安毅然将电学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在数年求学过程中,邓子安攻读了与电学有关的各类课程,获得了电学博士学位,成为20世纪早期中国电学专业一位名副其实的高端才俊,并在回国后创办了电气工程师事务所和京师电气工业学校。在电气工程师事务所略有盈余之后,他便将办刊提上了议事日程。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1917年9月,《电界》创刊。第一期刊物署“民国六年九月一号发行,邓子安电气工程师事务所出版,农商部、交通部、警察厅批准立案”等。《电界》以“专述电气科学之应用及简单理论,以备同胞之共同研究。其以普及科学知识,发达工业思想”为己任,登载电气方面的论著、消息报道、科普常识、电气原理等,是一份以科学普及为主的综合性电力技术半月刊。尽管《电界》的出版不足两年就无疾而终,但邓子安办刊的信念矢志不渝。后来,他又先后创办了《电气工业杂志》和《新电界》,广受读者喜爱,在业界传为佳话。

这盏悬于上海外白渡桥上的电弧灯,见证了中国最初出现在上海夜空的亮度

不管是具有浓郁科幻色彩的《电世界》,还是纯粹专业的《电界》,它们都是在中国有电以后才出版发行的。正是电的出现,让它们体验并感受到了电的重要性,并且以前瞻的眼光,眺望中国的未来。而堪称中国电力先驱的人,他的名字听上去有点陌生,叫毕晓普。有关这位杰出工程师的生平介绍,我几乎无从写起,因为无论是图书馆的文献,还是浩瀚的网络世界,有关毕晓普,简直“惜字如金”。然而,正是他的探索,使中国几乎与西方同步有了电。在爱迪生研制电灯成功的1879年,在中国上海虹口乍浦路的一幢仓库里,毕晓普进行了一次激动人心的实验。这名公共租界工部局的电气工程师以一台10马力蒸汽机为动力,带动自激式直接发电机试验成功碳机弧光灯,这是中国大地上诞生的第一盏电灯。现在已经没有任何文字资料能够使我们看到毕晓普在面对那盏弧光灯时的心情了。但是这盏灯是一个前奏,它的横空出世在那一刻照亮的虽然只是一幢老旧而涂满沧桑的仓库,一个充满光亮的时代却因为它的降临大步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