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工业革命:全球能源互联网简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章 中国倡议

绪言

如果以《联合国宪章》生效日作为联合国正式成立的标志,那么1945年10月24日,对于全球所有主权国家来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事实上,联合国的由来要早于1945年。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这个至高无上的国际组织,其诞生的背景颇为悲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纷飞的战火中,为对付轴心国,联合国的前身,也就是国际联盟首次使用了联合国之名。这个名称的产生,与二战时期两位著名的政治家有关,他们分别是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和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1942年,罗斯福建议丘吉尔将原定的“二战盟国”改为“联合国”。丘吉尔显然认同这个听起来不错的建议。他告诉罗斯福,英国诗人拜伦在长篇叙事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中,曾用此名来描述滑铁卢战役中的盟国:“这里,联合国剑已出鞘,同胞将于彼日踏上战场!这一切都将亘古永存。”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公布,联合国一词首次正式启用。其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有26个国家派出的代表承诺其政府将继续共同对轴心国作战。从此,联合国开始在全球承诺并力行其“一个国际机构维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决心。

就地理概念而言,联合国总部所在地纽约与北京分属东西半球,相距遥远,这两座城市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也是西方和东方的象征。但是,作为联合国创始成员国,中国与联合国又近在咫尺,由东方中国发出的声音始终广受关注。在可追溯的联合国历史上,中国最高领导人走上联合国总部讲台发表公开演讲的次数屈指可数,但是每次演讲都足以吸引全球的目光。比如,最近一次是2015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联合国的首次访问,他在出席联合国发展峰会时做了一次演讲。据联合国副秘书长吴红波回忆:“在习近平主席演讲结束后,二三十位国家元首等在走廊外与他握手。这是联合国发展峰会开幕一天半以来,第一次有国家元首排队等待与另一位国家元首握手。”就在这次对于国际社会来说举足轻重的会议上,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中国倡议探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的需求。

时隔不到两年,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了演讲。在这次赢得满堂彩的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再次就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出中国声音:要抓住新一轮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技术变革趋势,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连续两次在重大国际场合提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战略构想,而且用词也出现了递进,第一次是“倡议”,第二次则是“建设”。这个讯息对于从事能源互联网研究与实践的团队而言,太振奋人心了。这等于在他们前进的海洋上,矗立了一座灯塔,安上了一根定海神针。从更高层面的意义上来说,全球能源互联网从战略构想上升为国家倡议,将推动世界各国加快能源互联互通的步伐。随着蓝图进一步清晰,共识进一步凝聚,全球能源互联网将引领世界各国共同行动,搭建起世界能源转型发展的全新格局,为人类清晰地勾勒出一条安全、清洁、可持续的能源发展之路,让人人享有清洁、绿色、可持续的能源。许多研究气候变化的学者更是颇为乐观,他们把这个构想看作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方案”。

联合国副秘书长吴红波出席2016全球能源互联网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