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山海经》是一部神话色彩浓郁的地理学著作,该文本世界所呈现出的诸“神”的外形符号是构成其神话学素质的基础,因此,探究《山海经》中诸神的类别及其形成过程以及这种造神活动背后文化、文学的特色,无疑是揭示该书文化、文学价值的不二法门。
我们的探究主要分三部分:
其一是《山海经》中的“神”及其产生过程。《山海经》中的诸神大致可分成三类,即兽形“神”、半人半兽“神”和人形“神”。这三类“神”不仅隐含上古时期先民的民族思维,同时三类“神”还是构成中国古代神话学原型谱系的基础。三类“神”产生基于上古巫术祭祀文化基础。
其二是《山海经》中诸“神”不同的造“神”心态与手法。《山海经》作者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造“神”心态,并且使用了不同的造“神”方法。不同的造“神”心态与手法分别源自自然对先民的制约、对自然对象的有意识改造,以及对自然的尊重。《山海经》的造“神”心态经历了由盲目崇拜自然到对立抗争自然再到和谐尊重自然的三个不同心态下的不同阶段。具体说来,《山海经》中的兽形“神”的“神”符号形成来源于自然对先民的制约,这种模仿基于对自然的敬畏心理;其半人半兽“神”的“神”符号形成来源于先民对自然对象的有意识改造,先民改造自然过程即是远古先民的自我主体意识觉醒的过程;其半人形“神”符号形成是基于先民对自然的尊重,先民尊重自然说明远古先民的自我主体意识得到了彻底的觉醒。因此,《山海经》的造“神”心态经历了由盲目崇拜自然到对立抗争自然再到和谐尊重自然的三个不同心态下的不同阶段。
其三是《山海经》造“神”的美学追求。《山海经》的造“神”美学通过求“真”与求“善”展现出来。《山海经》造“神”对“真”的美学追求基于传统文化中审美追求的影响。《山海经》对“真”的追求既包括了巫祭仪式中严格规定之求“真”,也包括了祭祀者心诚则灵之求“真”,还包括了人们对外界探索之求“真”。《山海经》造“神”通过解释人类起源,能够达到认知世界、向读者介绍世界的目的;通过了解四方关系,能够认识城邦关系,认识世界,并且了解中西方人们对于美不同的理解;通过了解巫祭活动规范,可以达到认识世界,寻求更美好生活的目的。在以上三点动因影响下,远古先民对“真”有着执着的美学追求。《山海经》造“神”对“善”的美学追求受到传统文化中“善”的审美追求的影响。《山海经》造“神”对“善”的规范伦理教化追求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通过吉利的纹饰求“善”;第二,通过食玉与佩玉达到伦理教化之“善”;第三,通过教谕而使人们向“善”。《山海经》因“善”求“美”的美学目的有三点。第一,《山海经》造“神”的审美追求揭示了自然进化趋势;第二,造“神”展现了先民的艺术审美;第三,造“神”展现出先民通过科技智慧寻求美好生活。
探析《山海经》“神”符号的形成过程,还原先民生活情境,设身处地地去揭示“神”符号形成过程及其背后纷繁复杂的原因。从文学的角度讨论《山海经》作者的造神心态及其所常用的造神文学手法,作者的审美追求,这不仅是本书的研究出发点,也是对《山海经》自身潜在与自在价值的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