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穀梁传(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十八年

【经】二十有八年,春,王三月,甲寅[294],齐人伐卫[295],卫人及齐人战,卫人败绩。

【传】于伐与战,安战也[296]?战卫[297],战则是师也。其曰人,何也?微之也。何为微之也?今授之诸侯,而后有侵伐之事,故微之也。其人卫,何也?以其人齐,不可不人卫也。卫小齐大,其以卫及之[298],何也?以其微之,可以言及也。其称人以败,何也?不以师败于人也。

【注释】

[294]甲寅:依历法推算,该年三月无甲寅,记载疑有误。

[295]齐人伐卫:据《左传》,庄公十九年子颓作乱,攻打周惠王,失败之后逃往卫国,卫国为其提供庇护,此时齐国讨伐卫国即是为此。

[296]安:哪里。

[297]卫:指卫国都城朝歌,在今河南淇县县城。

[298]以卫及之:指把卫放在“及”前面。通常放前面的都是尊者或大者。ft

【译文】

【经】庄公二十八年,春天,周王的三月,甲寅日,齐国人讨伐卫国,卫国人和齐国人战斗,卫国人战败了。

【传】在讨伐时与卫国战斗,在哪里战斗呢?在卫国都城战斗,既然是战斗,那么这就是军队了。经文说“人”,为什么呢?为了表示轻视齐国。为什么要轻视它呢?因为现在给了它领导诸侯的权力,而后就发生了侵略攻打的事情,所以轻视它。经文称卫也用“人”,为什么呢?因为经文用“人”称了齐,不能不用“人”称卫了。卫国是小国齐国是大国,经文把卫放在“及”之前,为什么呢?因为经文轻视齐国,所以可以说卫及齐。经文说“卫人”打败了,为什么呢?不能说“师”被别人打败了。

【经】夏,四月,丁未[299],邾子琐卒[300]

【注释】

[299]丁未:当为该年四月的二十三日。

[300]邾子琐:邾国国君,姓曹名琐。ft

【译文】

【经】夏天,四月,丁未(二十三)日,邾国国君曹琐去世。

【经】秋,荆伐郑。

【传】荆者,楚也。其曰荆,州举之也。

【译文】

【经】秋天,楚国攻打郑国。

【传】荆,是楚国。经文说“荆”,是用州名称呼它。

【经】公会齐人、宋人救郑。

【传】善救郑也。

【译文】

【经】鲁庄公会同齐国人、宋国人救援郑国。

【传】经文赞许去救援郑国。

【经】冬,筑微[301]

【传】山林薮泽之利[302],所以与民共也。虞之[303],非正也。

【注释】

[301]微:鲁国邑名,在今山东阳谷南寿张镇。

[302]薮(sǒu):表示草多水少的湿地。利:资源。

[303]虞:官名,帝舜曾命伯益为虞,掌管山泽的草木鸟兽。这里作动词,意为设置虞官控制它。ft

【译文】

【经】冬天,修筑微邑。

【传】山野森林草地湖泊的资源,是用来与百姓共享的。设置虞官控制它,是不合正道的。

【经】大无麦、禾。

【传】大者,有顾之辞也[304],于无禾及无麦也[305]

【注释】

[304]顾:等待。意思是说之前麦子没有收获,后来稻子也没有收获,就将两件灾害记在一起。

[305]于无禾及无麦:这里的先后顺序有误,当是无麦在前,无禾在后。ft

【译文】

【经】麦子和稻子都没有收成。

【传】大,是表示等待的说法,从稻子没有收成到麦子没有收成。

【经】臧孙辰告籴于齐[306]

【传】国无三年之畜[307],曰国非其国也。一年不升[308],告籴诸侯。告,请也。籴,籴也。不正,故举臧孙辰以为私行也[309]。国无九年之畜曰不足。无六年之畜曰急。无三年之畜曰国非其国也。诸侯无粟,诸侯相归粟,正也。臧孙辰告籴于齐,告然后与之,言内之无外交也。古者税什一,丰年补败,不外求而上下皆足也。虽累凶年[310],民弗病也[311]。一年不艾而百姓饥[312],君子非之。不言如,为内讳也。

【注释】

[306]臧孙辰:鲁国大夫,姓臧孙,名辰,字文仲。籴(dí):买粮食。

[307]畜:通“蓄”,指粮食积蓄。

[308]升:成,指收成。

[309]举臧孙辰:意思是只说“臧孙辰”而不说“使”,这是为庄公避讳。

[310]累:连续。凶年:荒年,指收成不好。

[311]病:困乏,行而无资谓之乏,居而无食谓之困。

[312]艾(yì):同“刈”,收获。ft

【译文】

【经】臧孙辰到齐国请求购买粮食。

【传】国家没有三年的粮食积蓄,可以说这个国家算不上国家了。一年没有收成,就向诸侯请求购粮。告,是请求。籴,是买粮。不合正道,所以只是说了臧孙辰,把这当做他的私人行为。国家没有九年的粮食积蓄就可以说不足了。没有六年的粮食积蓄就可以说紧急了。没有三年的粮食积蓄就可以说国家算不上国家了。诸侯没有粮食,别的诸侯就给他粮食,这是合于正道的。臧孙辰到齐国请求购买粮食,请求之后才给他,这是说鲁国没有搞好外交。古时候抽收成的十分之一为税,用丰年弥补荒年,不向外国求助而全国粮食都足够。即使连续荒年,百姓也不困乏。一年没有收获而百姓就挨饿,君子批评这样的现象。不说“如”,是为庄公避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