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穀梁传(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年

【经】二年,春,公会戎于潜[50]

【传】会者,外为主焉尔[51]。知者虑[52],义者行[53],仁者守[54],有此三者,然后可以出会。会戎,危公也[55]

【注释】

[50]戎:国名,在今山东曹县东南一带,后其地入于卫。潜:鲁地,在今山东济宁西南。

[51]外为主:外国主动要求的。

[52]知者虑:智慧的人深谋远虑。知,同“智”。

[53]义者行:有道义的人行事果断。

[54]仁者守:有仁德的人能够守护国土。

[55]危公:以隐公为危,即替鲁隐公担心。危,担忧。ft

【译文】

【经】鲁隐公二年,春天,鲁隐公跟戎国在潜会盟。

【传】“会”,表明是外国主动要求会盟的。智慧的人深谋远虑,有道义的人临事决断,有仁德的人固守国土,具备了这三种品质,之后国君才可以出境同诸侯会盟。说“会戎”,是为隐公感到担忧。

【经】夏,五月[56],莒人入向[57]

【传】入者,内弗受也[58]。向,我邑也。

【注释】

[56]五月:《春秋》经文对于入侵的行为通常是表示贬低的,记录越详细表示贬低之意越重,所谓“书日既为大恶,则书月者次恶,书时有小恶”。这里记五月,乃视莒人入侵向国为次恶行为。

[57]莒(jǔ):国名,己姓,西周所封诸侯国,故城在今山东莒县一带,后为楚所灭。入:进入,指入侵。向:西周封国,姜姓,在今山东莒南东北,此时为莒所并,因地处莒、鲁边界,时常为两国争夺。

[58]内弗受:本国或当地人不愿接受。ft

【译文】

【经】夏天,五月,莒国人侵入向国。

【传】“入”,表明当地人不接受。向,是附属在鲁国境内的一座小城。

【经】无侅帅师入极[59]

【传】入者,内弗受也。极,国也。苟焉以入人为志者,人亦入之矣。不称氏者,灭同姓,贬也[60]

【注释】

[59]无侅(hài):鲁国大夫,展氏。师:军队,此处可能指一个师的编制,依《周礼》,二千五百人曰师。极:国名,姬姓,当时鲁国的附庸之国,在今山东金乡南偏东二十五里。凡书“入某国”、“围某国”,都是指进入了某国的国都,或者围攻某国的国都。

[60]贬:贬低。指通过不称其氏而直呼其名来贬低他。ft

【译文】

【经】无侅率军侵入极国。

【传】“入”,表示当地人不接受。极,是国家。如果像这样以入侵别国为自己的目的,别的国家也会入侵它。不提无侅的氏,是因为他灭掉了与自己同姓的国家,就以不提姓氏这种方式来贬低他。

【经】秋,八月,庚辰[61],公及戎盟于唐[62]

【注释】

[61]庚辰:专家推算,当月无庚辰,可能有错字。及:见元年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眜”,据《左传》,此次会盟是由戎主动提出。大约《春秋》中记载若是参加符合鲁国国家利益的会盟,便书“及”。

[62]唐:鲁地,在今山东鱼台旧治东北三十里。ft

【译文】

秋天,八月,庚辰这天,鲁隐公和戎国在唐地缔结盟约。

【经】九月,纪履equa来逆女[63]

【传】逆女,亲者也[64]。使大夫,非正也。以国氏者[65],为其来交接于我,故君子进之也[66]

【注释】

[63]纪:国名,姜姓,故城在今山东寿光南。履equa(xū):纪国大夫,字子帛。《左传》作“裂equa”。逆:迎,迎娶。女:鲁隐公之女,嫁给纪国国君。

[64]亲:亲自。古代国君娶妻,礼应亲自出境迎娶。但从《春秋》记录的情况来看,大多数是由卿大夫代为国君迎娶。

[65]以国氏者:指在履equa的名字之前冠以国名。

[66]进:推崇、赞扬的意思。ft

【译文】

【经】九月,纪国大夫履equa来鲁国迎娶隐公的女儿。

【传】诸侯娶妻,应亲自迎娶。现在派大夫来,是不合正道的。在履equa名字前冠以国名,是因为他来到鲁国行交接之礼,所以君子认为还是应该赞扬这件事的。

【经】冬,十月,伯姬归于纪[67]

【传】礼:妇人谓嫁曰归,反曰来归,从人者也。妇人在家制于父[68],既嫁制于夫,夫死从长子,妇人不专行[69],必有从也。伯姬归于纪,此其如专行之辞,何也?曰:非专行也,吾伯姬归于纪,故志之也。其不言使,何也?逆之道微[70],无足道焉尔[71]

【注释】

[67]伯姬:指鲁隐公的长女。伯,古时以伯、仲、叔、季排行,伯是老大。姬,鲁国姬姓,此处以父家的姓为名。归:出嫁,古时出嫁称“归”,以为嫁到夫家是女子的人生归宿。回娘家称“来归”。

[68]制于:受制于,被约束。制,约束,管束。

[69]专行:擅自行事。

[70]逆之道微:来迎娶的人地位低微。道,做法,方式。微,地位低微。按礼应国君亲自来迎娶,但实际是大夫来迎娶的,与国君比起来地位低微了,所以说“道微”。

[71]无足道焉尔:不值得记载。道,说,记载,记录。ft

【译文】

【经】冬季,十月,鲁隐公长女伯姬出嫁到纪国。

【传】按照礼制:妇女出嫁叫“归”,回娘家叫“来归”,妇女应该是顺从别人的。妇女在娘家的时候要受父亲的约束,出嫁后受丈夫约束,丈夫死了便要听从长子的话,妇女是不能擅自行事的,一定要有所顺从。“伯姬归于纪”,这句话像是说伯姬独自决断、擅自行事的意思,为什么呢?回答说:不是说伯姬独断专行,我鲁国的伯姬嫁到纪国去了,所以记载这件事。不提纪国派来的人,为什么呢?因为纪国来迎娶的人地位低,不值得记载。

【经】纪子伯莒子盟于密[72]

【传】或曰,纪子伯莒子而与之盟[73]。或曰,年同爵同,故纪子以伯先也[74]

【注释】

[72]纪子伯:此为何人不确。据《左传》:“冬,纪子帛莒子盟于密。鲁故也。”杜预认为子帛是上文提到的纪国大夫履equa的字,纪子帛(伯)即纪国的子帛(伯)。《穀梁传》认为是指纪国国君,“伯”作“年长”理解,然《春秋》别处经文中称纪国国君皆称“纪侯”,没有称“纪子”的。纪履equa字子帛,此处读音正符,或许杜预的说法更有道理。莒子:莒国国君。密:国名,姬姓,在今河南新密一带,春秋初期尚存。

[73]伯:年长,作动词,以……为年长。

[74]“或曰”三句:这是《穀梁传》就书写人名的顺序作出了解释。此外,杜预据《左传》的“鲁故也”认为纪国既然和鲁国联姻,那此处纪和莒会盟,是为了调解鲁莒两国关系,所以《春秋》记载纪子帛的时候参考的是记载鲁国大夫的标准,即凡是鲁人与外国会盟,记鲁国大夫于前。ft

【译文】

【经】纪子伯和莒国国君在密这个地方会盟。

【传】有人说,纪国国君认为莒国国君比自己年长而同他结盟。还有人说,纪国国君和莒国国君年龄一样,爵位也一样,但是纪国国君因为年长而排在前面。

【经】十有二月,乙卯[75],夫人子氏薨[76]

【传】夫人薨,不地[77]。夫人者,隐之妻也。卒而不书葬,夫人之义,从君者也[78]

【注释】

[75]乙卯:为当年当月的十五日。

[76]子氏薨:鲁隐公夫人子氏去世。子氏,《左传》认为是桓公之母,即前文的“惠公仲子”;《公羊传》认为是隐公之母;《穀梁传》认为是隐公的夫人。薨(hōng),诸侯死称作薨,诸侯的夫人死也称作薨。

[77]地:记载地点。古时妇人不能轻易出门,有固定居所,因此不必记载死的处所。

[78]从君者也:随从君王的记法。隐公死没有记载葬礼,所以夫人死也不记载。ft

【译文】

【经】十二月,乙卯(十五)日,鲁隐公夫人子氏去世。

【传】夫人去世,不记载去世地点。经文中的“夫人”,是鲁隐公的妻子。去世了而不记载葬礼,是因为夫人应遵守的道义,要随从国君。

【经】郑人伐卫[79]

【注释】

[79]郑人伐卫:据《左传》,此次伐卫是攻打公孙滑,公孙滑是郑庄公之弟段之子,鄢地之战失败后,公孙滑逃到卫国,卫国助他攻郑,占领了廪延,所以郑国伐卫。伐,攻打。卫,国名,姬姓,始封国君是周武王之弟康叔,先后建都于今河南淇县、滑县、濮阳、沁阳。此处郑人所伐之卫,国都在淇县。ft

【译文】

郑国人讨伐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