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制作教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微电影通用技术

1.照明技术

光是摄影的重要元素。摄影师想要进行影像创造并保持想要的影调,就应当认识到光在摄影中的核心地位。

(1)光的种类

在微电影拍摄过程中,遇到的光线有三种:自然光线、人造光线、混合光线。因此,用光就是利用这三种光线进行照明处理。

1)自然光线

自然光线一般是指日光,这是电视外景拍摄时最常用的光线照明条件。在实际拍摄时,要掌握自然光线在不同时间、地点的特征,以便充分利用自然光对人物和场景进行光线处理。

2)人造光线

人造光线是指利用电光源进行照明的光线照明条件,常用于演播室中内景照明和夜晚的外景照明,用人工模拟和再现生活中的自然光效。

3)混合光线

混合光线是自然光和人造光同时具备的光线照明条件,常用于实景照明,包括在真实的室内环境中和光线不足的外景中利用混合光进行光线处理。

为了能够更好地运用光线,我们就必须要了解各种光线条件及其产生的效果,掌握其特点和规律。

(2)自然光的运用

在光线照度适合的情况下,室外拍摄主要是采用自然光进行照明。这就要求摄影师对自然光的特性有所了解。

1)室外自然光

自然光的特质会随时间而改变的,例如在正午时分拍摄,此时太阳高高位于我们的头顶,阳光多是从我们的顶部照射下来,令主体产生强烈阴影,此时图像的对比度最高。当正午过后,太阳的位置逐渐下降,愈来愈接近水平线的位置,此时光线投射至同一主体前须在大气中行走更长的距离,在大气中光线进行散射,又或是扩散的程度将会愈大,产生较柔和的光线。

除此之外,原来光线在穿越大气期间其蓝光会被吸收,所以若太阳愈接近水平线位置,光线在空气中的行走距离愈长,即愈多蓝光被吸收,所发出的光线将呈现暖色调的效果,这解释了为何日出和日落之时的阳光带着红黄色的暖色调。

晴天阳光是外拍摄时用得最多的光,下面详细分析晴天阳光变化的造型效果。晴天阳光一般可分为日出与日落光、斜射日光、午间顶光三大照明时间。一天的太阳光变化如图1-10所示。

图1-10

① 日出与日落光。太阳初升和欲落时,太阳离地平线较近,射角在0°~15°之间,具有平射光的造型特点。由于阳光需透过较厚的大气层才到达地面,故光线比较柔和,用来拍摄近景人物,影像柔和。以侧光或侧逆光拍摄景物,层次丰富,近浓远淡,空气透视感比较强。一般早晨空气中的水蒸气成分比傍晚多,因此,黄昏时空气透明度比早晨要好些。早晨的阳光偏红些,傍晚的阳光偏橙色。秋冬季的早晨往往有雾出现,早晨气氛较浓。在山区,早晨7点左右,还可见到雾霭在山间逐渐上升的情景。从高山俯视山涧或山丘,这种现象尤为明显,清晰的山尖,雾霭笼罩山腰,充满诗情画意。傍晚的暮雾很少出现,但在山村乡野,傍晚还常见炊烟袅袅,用逆光拍摄,可增加画面层次。早、晚的云霞,不但可增强气氛,还有助于画面构图。欲将太阳摄入画面,应在红日初升时拍摄。若有云层半遮,效果更佳。太阳升起后,由红变黄,半小时左右后发白,此时,就不能直接正对着太阳拍摄了。一般说来,用早晚光线拍摄人物或逆光景物,画面影调丰富,气氛浓郁;尤其是大场面效果较好,但这段时间光线变化很大,可以利用的时间也很短促,尤其是早晨,如果拍摄的内容和画面比较复杂,应事先作好充分准备。

② 斜射日光。太阳升高,射角在15°~60°之间,产生斜射日光。上午9~ 10点、下午3~4点的阳光即最好的斜射日光。这时亮度比较稳定,景物的立体感、质感和色彩表现都比较好,是摄影最常用的光。冬季,在我国北方,即使是中午时分,阳光也是斜射的。最佳的斜射光,射角在45°左右,可用顺侧光,也可用逆顺光照明。用逆光或逆顺光时,注意天空不要超过画面的1/3,并使用逆光补偿。

③ 午间顶光。中午时分拍摄,主体所受的光线主要是直射光。此时太阳处于当天最高的位置,光线直接向下投射至主体上。这种直射光线特质是光质较硬,容易在主体上制造强烈阴影,例如拍摄人像,此时人像主体脸部的鼻下、眼睛以及颈下等的位置会产生强烈的阴影,效果未必很理想。除了光质,自然光的色调亦会随时间而改变。在晴朗的日子,中午时分的光线色温大约是5200~5600K,此时,如果利用日光白平衡来拍摄,图像所呈现的是最自然的色彩。如果在其他时间拍摄,例如日落时分,颜色会偏暖;又或是在阴天拍摄,颜色会偏冷。

2)室内自然光

室内自然光主要指由门、窗透射进来的阳光或空气折射的天空光。它与室外自然光有很大的不同,亮度普遍较低,离窗户越远,亮度越低,且受到门、窗数量的多少、面积的大小、开设方向以及天花板、墙面的色彩和反光率的影响。室内自然光还有很强的方向性,尽管是反射(折射)光,但从窗户投射进来的光是唯一光源,照明方向恒定不变,若有多个窗户,便会形成多个不同照射方向的光源。由于室内自然光的亮度变化大,方向性强,因此,它的受光面与阴影面的光比很大,反差也很大。

在室内利用自然光拍摄,可利用窗户光线的投射角度,采用侧顺光的方向,从靠窗的一侧向室内拍摄,物体的亮度和色彩还原尚可。若对着窗户进行逆光拍摄,主体物的阴影面对着摄影机,画面就显得比较黑。不要以窗外景色作背景去拍摄站立在窗前的人物,这时即使打上逆光补偿,主体也仍是黑的。如果室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窗户,而且分别开设在两道墙上,这时,可利用多角度射入的光,调节物体的明暗和反差,拍出造型生动、层次丰富的画面来。

室内运动拍摄,镜头运动不宜太快,否则从亮处摇向暗处,自动光圈一下子调不过来,画面会出现一个较暗的瞬间,影响视觉效果。

如果室内有阳光直射,可以运用手动光圈,使阳光形成光柱,用侧光或逆侧光位置拍摄场面,可增强环境气氛。

(3)人工光的运用

人工光照明或者叫人造光照明,主要指灯光的照明。人工照明的主要工具是各种灯具,即常用的白炽灯、碘钨灯、卤钨灯、镝灯、氙灯等。人工光可适用各种照明的需要,既是棚内电视照明的主要光源,又可用作室外电视照明的辅助光或主光照明。人工光在光照的强度与范围、显色性等方面不如自然光,但在使用上却有较多的优越性。与自然光相比,人工光具有较大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人工光可以从容、自由地对景物进行造型处理;可以根据创作设想用灯光造出各种艺术效果;用作对自然光的补充时,可用于阴影部分照明,构成丰富的影调层次。此外,人工光可在任何场地应用,不受时空限制,可根据需要增减光的强度,可随时调整色温并校正其显色性指数。

基于人工光运用中的这一特色,人们常把人工光的用光称为布光。人工光的布光是有秩序的、有创作意图的布置照明。“有秩序”是指运用不同的灯种在不同的方向有先有后、有主有次地布置照明,使一个光位的光起到应有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使它们的照明效果形成整体的造型效果和艺术表现效果,完成艺术形象的塑造。“有创作意图”是指要运用各种灯完成造型任务,即要很好地表现被摄体的外部形态特征、外部形态的美;要根据创作意图,营造画面的总体气氛、影调和色调架构,并构成基调,从而使画面中的视觉元素构成一个整体的视觉形象,并能较好地传达出作品的情感和创作主体的情感。人工光照明布光主要是包括主光、辅助光、轮廓光、背景光、装饰光和背景光等。

(4)灯光术语

1)光质

光质指光的不同性质。由于光源种类的不同,光照路径的不同,或者同一光源光照条件的不同,就产生了不同性质的光。从照明的角度出发,可以把光分为直射光、散射光和反射光。从艺术造型的角度出发,可以把光分为硬光、软光和混合光。

① 硬光

光源射出方向性较强的光线,直接照在目标上,成为一种直射光。如自然光源中的太阳以及来自水平面的反射光,人工光源的聚光灯、回光灯、筒子灯等。

硬光发出的光线方向性强,照射范围容易严格控制。其特性为:光照强烈,光线的聚集性好,阴影清晰。

硬光在布光造型过程中是常用光线,它具有敏锐而鲜明的造型性能,可显出被摄体的仪态和形状,揭示被摄体的线条和表面特征,质感清晰。

从画面造型效果上看,直射光光质很硬,鲜明有力,被照射目标的光比很大。如果用在人物布光上,可以表现人物刚毅的性格,刻画出皮肤质感,塑造出“性格人像”;如果用在环境布光上,可以充分显示景物的立体感、纵深感,使景物层次分明(图1-11)。因此,为了勾画物体的轮廓可以大面积地采用硬光,在以深色做背景时,硬光在空间介质的作用下可充分显示“光束环境”。

图1-11

硬光缺点:

一是单一的硬光源照明,造型效果生硬,多光源时投影处理不好容易出现光影混乱现象;

二是容易产生局部光斑。特别是在明亮金属等反光率极高的物体上产生的强光反射,可能会超出摄影机的宽容度。

② 软光

光源射出的光通过具有一定密度的介质柔化后照在目标上,形成一种散射光,如自然光源中透过薄雾、薄云的阳光,以及来自沙滩的柔和反射光,灯光打在墙壁上形成的反射光。柔光照明范围宽广,光照强度均匀,其特性为:它造成一个中间格调的区域,照明的主要部位向远处逐渐变暗,光质柔和,光线方向性不明显,投影被虚化,明暗光比小,适宜描写细腻质感的人像(图1-12)。值得注意的是,软光在布光范围内形成的杂散光不易受到控制。

图1-12

软光的缺点:一是不易控制;二是不易显示被摄体的立体感和质感。

③ 混合光

由硬光和软光混合形成的光线为混合光线。日常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光线常是直射光和反射光的混合。

2)光位

光位,即光源位置与拍摄方向之间所形成的光线照射角度。光线照射到被摄体的方向是相对于视点而言的,它主要是按观看者(即摄影机机位)与光线照射方向的关系来分类,而不管被摄体的朝向如何。

当摄影机与被摄体的方位确定之后,以被摄体为中心的水平360°一周内,可粗分为顺光、侧光、逆光三种光线形态,在它们之间还可再细分为顺侧光、侧逆光两种不同形态。光位示意图如图1-13所示。此外,还有来自被摄体垂直方向上的顶光和脚光两种光线形态。

图1-13

① 光在水平方向的造型效果

A.顺光。顺光的方位在被摄物的正前方(图1-14)。顺光又叫正面光或平光。这种光线与摄影机镜头轴线同向,平行地投射在物体表面,投影落在物体后面,被其遮住看不见。顺光造型效果均匀平淡,反差小,缺乏立体感、空间感,轮廓不明显,不宜表现有凹凸丰富层次和数量众多的物体。但它使物体正面明亮、色彩鲜艳。顺光能表现近景的质感,全景和远景主要靠景物本身特有的形状、线条、色彩提高顺光的表现力。例如,利用色彩鲜艳的花草树木作前景,蓝天白云作背景,之间是山、水、桥、路等线条变化,画面的层次感与纵深感就增加了。

图1-14

B.顺侧光。顺侧光的方位与被摄体的正前方成45°角左右,又叫前侧光或斜侧光。这种光线比较符合人们生活中的正常视觉习惯,投影落在物体的斜后方,能构成明显的影调对比,立体感和空间感都很强,也能明显地表现出物体表面形态或者人物外形特征(图1-15)。

图1-15

C.侧光。侧光的方位与被摄物的正前方成90°角,又叫正侧光。这种光线使物体出现阴阳面,一面受光,另一面阴暗,反差十分强烈,而且物体有明显的横线投影,但其立体感强。拍摄景物时,合理安排影调、线条、虚实的变化,可以提高画面的造型效果(图1-16)。

图1-16

D.逆侧光。逆侧光的方位与被摄体正前方成135°角左右,又叫背侧光或侧逆光。这种光线使物体的正面大部分阴暗,而被照射的一侧有一条明亮的轮廓线,能把物体的一侧轮廓勾画出来,使物体有较强的立体感和纵深感(图1-17)。利用落在物体的前侧的投影可以填补画面空白来均衡画面。

图1-17

E.逆光。逆光的方位与被摄体正前方成180°角,又叫背光或正逆光。这种光线使物体的正面完全阴暗,但物体被照的周围边缘形成一条明亮的线条,把物体的全部轮廓清楚地勾画出来了,并且使物体与物体之间、物体与背景之间分开。所以逆光常用来作轮廓光,使物体的立体感和纵深感增强。例如,利用逆光把各个物体都勾出一个亮轮廓,来区分数量众多的物体;利用逆光的剪影效果隐去影响画面美观的细节,简化画面,突出主体(图1-18)。逆光容易使画面产生光晕,有时要避免这种现象,有时又用它来美化画面。

图1-18

② 光在垂直方向的造型效果

A.顶光。顶光是来自被摄体的顶部的光线。顶光照明下地面风景的水平面照度较大,垂直面照度较小,反差较大,能取得较好的影调效果。顶光条件下人物头顶、前额、鼻梁、上颧骨等部分发亮,而眼窝、两颊、鼻下等处较暗,嘴巴处在阴影中,近于骷髅形象,通常是一种丑化人物的手法。但在自然光照明下,只要加以适当的补光和控制,不一定形成反常效果,有时还能表现出特定的环境氛围和生活实景光效(图1-19)。

图1-19

B.脚光。脚光是从被摄体的底部或下方发出的光线。与顶光一样,脚光的光影结构也是反常的造型效果,与人们日常所见的日光和灯光照明相悖。脚光可抵消顶光的阴影,起到造型上的修饰作用。脚光还常用以表现和渲染特定的光源特征和环境特点,比如夜晚的湖面反光、篝火的真实光效等。拍摄人物时,脚光可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5)光的类型

1)主光

光源的位置:在被摄体左或右的前侧30°~ 45°以及垂直升高30°~45°为正常照明位置。

这是照明主体的主要光源,以硬光居多,常采用聚光灯作光源。若画面采用自然光源,如窗户、台灯、壁灯等,主光投射方向应与其相一致。主光是决定曝光量的主要光线,在几种光线中,它占主导地位,其他几种光线要围绕主光来进行合理安排。

造型作用:用以照亮物体最主要、最富有表现力的那部分。主光在画面上有明确的方向性,是描绘被摄体的形状,表现立体感、空间深度和表面结构等方面的主要光线,因此,也称为塑型光。

有时,也可以利用软光作主光。其特点是能产生丰富的中间影调,但造型和表现立体感的作用降低。主光的位置和角度的选择,视拍摄方向、被摄体的具体情况、环境和导演的意图而定。

2)辅助光

光源的位置:经常在摄影机的另一面,和主光相对,水平角度略大于主光,垂直高度略低于主光。辅助光强度不得超过主光,主光和辅助光光比一般为2∶1或3∶1,多用软光或散射光,用以照亮主体暗部,增加细部层次,调整光比。辅助光没有方向性,光线柔和、细微,常采用泛光灯作光源。

造型作用:用来补充主光照明、帮助主光造型,常照射主光没有照到的阴暗部分,使阴暗部分的细节也能得到一定的表现,并减弱由主光造成的强烈明暗反差。主光强度不变时,辅助光增强,反差减小;辅助光减弱,反差增大。因此,理想的辅助光是面积大、不产生阴影的光源。如果用硬光作辅助光,便会产生杂乱的阴影,破坏主光的造型效果。辅助光的光量应小于主光,如果等于或大于主光,易破坏主光的地位和作用。

3)轮廓光

光源的位置:在被摄体正后方或侧后方,一般和主光相对,垂直位置较被摄体高,约30°~45°范围。轮廓光的光强与主光亮度相等或更强一些(1~1.5倍),过强轮廓易“发毛”,使被摄体产生明亮边缘的光线。常用聚光灯,可控制其照明区。

造型作用:这种光主要用来照亮被摄体外形轮廓,因此叫轮廓光。轮廓光的任务是照亮、勾画被摄体的轮廓形状和线条,并使被摄体与背景分开,突出主体,增强画面的纵深感和被摄体的立体感,另外还可以增加画面清晰度。

以上主光、辅助光和轮廓光是最基本的三种光线,用这三种光线布光,叫三点布光。

4)背景光

光源的位置:直接投射于背景的光,光质可硬可软。以提高背景亮度为主时,可用散射光;追求奇特效果时,可用硬光。用聚光灯从斜侧方直接向背景打光,可获舞台追灯效果。也可在背景上打出某些物体的投影,烘托环境,营造气氛。光位与射角视具体情况而定。

造型作用:突出主体;表现特定环境、时间或造成某种气氛的光线效果;表现所摄画面的深度;背景光的亮度决定画面的基调。

5)侧光

主光和辅助光决定画面最亮部分和最暗部分之间的反差,而这种反差往往是生硬的,必须有一种光线来调节。为了对光调起调整作用,亦即对被摄体的形象和细节进行修饰,在布光时,往往增加一些侧光,这种光线又叫修饰光。

造型作用:用来对被摄体的局部或细节进行修正,可突出或夸张某一部分,也可修饰某些缺陷,使被摄体的形象更完美、突出。

6)眼神光

用来表现眼睛及其附近肌肉、眉毛等部位的光线称为眼神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心理活动可以通过脸部表情,尤其是眼睛及其周围肌肉的变化来表达。在拍摄人物的近景、特写时,必须安排好眼神光。

除了以上常见的光型外,为再现生活中某种特定光线效果,更好地表现特定的环境、时间和气候条件,有时也用来烘托情节内容和人物情绪,往往使用效果光。如闪电、台灯光、门窗投影等。

在拍摄较大场面时,还常常用到场景光。其主要作用是均匀照射整个场景,以满足摄影机的照度要求,使摄影机无论拍摄哪个角度都符合基本要求。

(6)光线的风格

电影中的光线有不同风格,就像绘画当中有不同风格流派一样。电影中最显著的光的风格有高调、低调和中间调。

高调的风格画面明亮,几乎没有曝光不足的地方。要获得高调风格的最佳效果还需要和美工师合作,因为场景设计和服装都处在亮光的照射下。高调的场景基本上都是用柔和的散射光来照明的,阴影很少;当然也可以用硬光来达到,如用各种角度的硬光来消除或者削弱彼此形成的阴影。高调的风格也需要留有少量的阴影,这样可以表明高亮部分不仅仅是曝光过度,知道这个道理也是重要的。

低调风格,如果电影画面阴影多且黑,亮部稀少,这样的效果就叫低调风格。有人认为低调就是曝光不足,这种见解是错误的。低调实际上是暗部和亮部的比例关系,它虽然主要由灰和黑组成,但是低调画面里也有部分甚至是曝光过度的。在低调风格上,美工师也可以提供帮助,他可以让道具、服装等更暗一些。

中间调风格,中间调子产生的是一种渐变灰的效果。它是由柔光均匀地照射在场景上形成的,它能在演员的脸上、场景服装和道具上产生调子柔和的阴影。这样的布光有的时候会给人不自然的感觉。

上面的三种布光风格并不能涵盖所有电影的布光方法。

拍摄之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讨论电影的布光风格和方法。这种讨论需要依据电影的各种元素,如电影的故事情节、情绪以及人物性格等。情节剧一般会用低调布光,喜剧喜欢高调布光。中间调子布光最为通用。这里没有固定的规则和定律,也没有什么电影必须用什么布光的规定。电影主要还是要看导演和摄影师的创作。

(7)微电影布光要求

① 正确曝光。摄影机需要足够的光线,才能正确还原影像,没有足够的光线,一切都免谈,故微电影需通过布光保证正确曝光。

② 全域色调。摄影机对所拍摄的景物的光比要求范围是有限度的。所谓光比,就是在光线层次中最强光与最弱光之比。通过布光,要保证场景内的主要信息部分的光比在摄影机允许的最大容许范围内,从而使影像拥有从黑到白的全域色调。

③ 色彩平衡。通过不同的灯光设备和灯光滤片可以得到不同的色彩,即通过不同色温的灯光,可以得到冷暖不同的色彩效果。场景中所有光源都必须达到精确的色彩平衡,这是建立影片基调的重要手段。

④ 空间感、立体感和质感的表现。影视画面呈现在二维空间的媒体上,只有高度和宽度,观众对深度的感觉必须通过摄影机拍摄角度的变化、背景的设计及照明来体现,光用得恰当便可提高人们对深度的感觉,并形成对被摄物体的质地、形状以及形态的主体知觉。屏幕上产生的只是一些信息,刺激或者引导观众产生各种感觉。

⑤ 突出主体。通过合理布光,利用明暗对比来突出画面中主体物或强调被摄物的某些方面,突出视觉重点,以集中观众的注意力。同时,也减弱某些方面来避免或减少分散观众注意力的因素的影响。

⑥ 情绪和基调。摄影用光通过多种光线处理,对人物和环境加以渲染,建立一定的情景气氛和情调,增强画面的情绪感染力。如对同样的景色,不同用光方法可以得到明亮的效果,令人欢乐甚至产生幻想,也可以使景色变得黯淡、模糊,使人感到神秘、紧张。

⑦ 有助于画面的艺术构图。摄影用光还可以参与画面构图,增强艺术感染力。用光设计必须将导演的意图、摄影角度、布景设计等协调起来,利用光影、明暗和光色的配置来达到画面构图的目的,增强画面的艺术性。同时。利用光线也可掩盖实景中的缺陷。

(8)典型布光

灯光风格和技术领域中千千万万的变化为场景布光提供了多种不同的方法,无论何种方法都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① 避免正面平光,多用侧面或背面的光线,一旦光源在摄影机旁边或后面,就很有可能产生平面的、不立体的光线。

② 使用背光、强聚光之类的技巧,以及背景环境光,将演员从背景中分隔出来,强调演员的形象,创造立体的图像效果。

③ 请注意阴影,并利用它们制造明暗对比、深度,塑造场景和情绪。

④ 使用灯光和曝光为场景奠定整体基调,这必须考虑到场景的反射系数和灯光的强度。

⑤ 只要有可能,尽量从后场给人物打光。

⑥ 在适当的情况下,用挡光板、曲奇板和其他的手法为你的灯光增加质感。

下面重点介绍几种典型布光。

1)三点布光

三点布光是影视照明最基本的照明方法。对于初学者来说,必须认真体会每种光源作用,熟练掌握布光技巧,做到举一反三。

三点布光由三个主要光型组成:主光、辅助光、轮廓光。主光和辅助光位于摄影机的两侧,轮廓光在摄影机的对面,三个灯具安排的最佳位置构成一个三角形,所以又叫三角形照明法。三点布光是最基本的照明方法,随着被摄主体的增多,布光更为复杂,但归根结底都是在三点布光的基础上进行演变的,如图1-20所示。

图1-20

布光时,先布主光,主光布好后,关闭主光,再布辅助光,最后布轮廓光。布光的时候要注意,布一个关一个,再布下一个,都布好之后,再全部打开,根据整体效果再做适当的调整。

布光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意图和想法,在具体操作的时候,要根据“三点布光”的基本原理适时做些调整,充分发挥创作者的主观性。布光时,灯光师要和导演保持紧密的配合,灯光师在领会导演意图的基础上,要根据具体情况和自己的主观意图,创造性地进行布光,创造出既让导演满意,又能充分体现自己的主观意愿的光线效果,而不应简单地完成导演的吩咐。

2)交叉背主光

最实用和常用的手法之一就是交叉背主光,这种手法简单、直接、快速且有效。该手法的概念很简单,对于一个两人对话的场景(这占了大部分微电影中的大部分场景)来说,一盏后场的灯光将作为一位演员的主光,同时是第二位演员的背光;第二盏灯与之相反,将作为第二位演员的主光及第一位演员的背光(图1-21)。这时,也许还可以加入一些补光、背光或任何场景需要的灯光。

图1-21

3)环境光布光

对于较大型的场景来说,要用不同的硬光和软光组合给场景的每个角落都打上灯是非常困难、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好的方法是设置一个环境基础光,即简单地用柔和而平淡的顶部光源填充整个场景。这给了整个场景一个基础曝光量,但通常这种灯光的效果扁平、缺少对比。在某些情况下,这可能就是你想要的效果,然而,在更多情况下,你需要向场景里加一些风格化的元素,以此突出演员或强调场景中的某样事物。要设置环境基础光可以使用以下几个方法。

① 顶部光通常会使用上方反光布。

② 使用鸡笼灯、太空灯或柔光箱。

③ 用天花板反射灯光。

④ 打开上方的荧光灯。

⑤ 具备大型天窗或玻璃屋顶。

4)用真实光源布光

这个手法要和其他手法组合使用,一盏打开的真实光源——无论是台灯、冰箱灯、壁灯、落地灯还是其他灯具,在其所处的场景中大多都会发挥作用,特别是在夜间的场景中(图1-22)。黑色电影对真实台灯的使用尤其多,它是画面中的主要元素,也是光源。

图1-22

5)光源光

场景中的光可以来自很多光源,包括画面中的光源,例如真实光、窗户、天窗、标语牌等。在某些情况下,这些光源能够看得到,却不提供足够的光线保证曝光,这时光源可能只是用来令画面中的额外光线有源可循,在这样的场景中,真正的照明来自画面中没有被拍到的光源(图1-23)。

图1-23

6)日间外景

在白天拍摄要比人们以为的困难得多,有些制片人和导演认为,在可用的日光中拍摄总能更快、更容易,但有时候并非如此。如果碰到的是阴天(软光),那没有比这个更容易拍摄的了。但是,如果碰到了直射的阳光,就需要时刻注意小心调整来控制它。当你需要拍摄在直射阳光中的演员时,可以使用这几个方法:柔化粗糙的阳光,加上补光以平衡阴影,找一个更好的外景地或拍摄角度,或转移到露天的阴影中拍摄。

补光,你可以使用反光板或光源来对阴影补光,降低对比度。带架的反光板有硬的一面和软的一面,可以通过制动器操纵,令它们固定不动。然而,太阳的角度变化很快,几乎每拍一次就要重新设置一次。因此,反光板的架子必须保持不动,而反光板每拍一次就要调整角度。在不用时,把它们放平也很重要,也就是说要把反光板调整到水平位置,以免它们被风吹歪或吹倒,还要用沙袋固定它们。在每个场景之间,必须将它们向上放倒在地上,以免损伤反光的表面。

即使是反光板软面反射的光也可能很粗糙,解决方法是令硬面反射的光先通过一张中等柔光布,或者令软面反射的光通过轻质反光布,这样光线会更柔和一些。用阳光当背景,这时演员会被周围反射的光线照亮;在大多数情况下可能还不够亮,但加一块反光板就足够了,这样所得到的光线也会比较柔和。

7)特写镜头布光

镜头中的人物脸部特写最能引起观众的注意。每一个角色的面部打光都有不同的要求。人物鼻子和眼眶的光效是面部布光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如果鼻子部分的影子太长,那将会很难看。此时,我们可以将主光源适当地移动到人物面部之前,并将其设定在一个较合适的高度位置。为了避免角色眼睛出现很深的眼眶阴影,我们可以适当地调暗主光源或者在摄影机镜头前加装柔光镜。眼部光线必须要打亮整个眼眶,并且需要注意眼神光。

选用不同的光源也可以产生不同的面部轮廓效果。如果演员的面孔较为圆润,我们便需要将主光源稍微抬高。这样做可以突出脸部的额骨并让下巴看上去更尖,使女演员较为圆润的面孔呈现出修长的视觉效果。

男演员面部的皱纹有时会增添角色的成熟感,可是女演员并不期望自己的面部特写被拍到皱纹。我们可以将角色面部皱纹看成是一种独特的纹路,用一些消除纹路的拍摄方法,如减少因皱纹造成的面部细微阴影。为了达到上述效果,主光源的位置应该正对人物脸部,并且要让光效尽可能地柔化。在实际拍摄过程中,若希望女演员看上去年轻一点,上述方法比使用散光滤镜更为有效。

背景光通常可以打亮人物的头部和头发,但需要避免在光头的演员头部后面使用背景光。假如光头的角色也需要通过布光而增加其层次感,那最好的办法是使用较为柔和及低密度的布光方案。与其让某些耳朵过于突出的演员头部轮廓更为明显,还不如让其保持与背景一致的模糊效果更为好看。

通常在较为昏暗的背景前,我们需要将演员的面部打亮,这样能增强面部的立体感和画面的层次感。除了可以用背景光勾勒出人物头部轮廓以外,还可以将角色置于比他更明亮的环境中,以达到同样的对比效果。

当我们设置演员耳部光效和背景光效时,要留心鼻尖部分的布光,不要在人物的面部中间形成高光效果。将主光源移动到面部一侧,并控制面部与背景之间的光效对比度,消除鼻子周围的阴影。当主光源放置在人物面部两侧时,不要让演员浓密的睫毛挡住部分光线而形成不好的鼻部阴影。此时,可以尝试用软光源来解决上述问题。

同理,我们也可以通过改变摄影机角度来调整人物面部的光影造型。有经验的女演员通常会拒绝摄影机仰拍她们,因为这样会突出她们的颚骨和下巴。用中长焦镜头(50~100mm)拍摄人脸可以避免鼻子部分的过度变形。

8)室内夜晚拍日景

有时候,一个场景的拍摄是不分昼夜的。你很有可能会遇到需要在夜晚拍摄白天室内戏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若你无法在日落前拍摄完所有窗户的镜头,那么便需要模拟窗外的日光效果。一个简单的办法是在窗户上粘上透写纸,并用灯光将其打亮;或者在窗外放一个大型的白色放光装置,并对其打光。在窗户前加上窗帘或其他道具,会让其看上去更真实。另外,尽量控制演员的表演区域远离窗户,也是一种拍摄策略。

9)室内白天拍夜景

正如前文所提及,在白天拍摄夜晚的场景在剧组中也是司空见惯的。白天拍夜景有两个问题需要首先考虑,第一,你是否会拍到窗外的场景?第二,你是否需要拍摄从窗外照射到室内的光线?也就是说,我们是否可以简单地通过把窗户密封起来以阻挡光线,或是在不密封窗户的情况下,通过其他方式营造夜晚的效果。

如果室内夜景戏不需要月光效果,那就可以完全不考虑拍摄时间。因此在布光时,可以在窗户外用黑布将其挡住,防止室外的光线进入室内。

客观地说,白天拍夜戏还是较为费时费力的。最好的选择当然是按照自然时间进行正常拍摄。有时候,场地也许只能在白天拍摄,或者有这样那样的约束条件,因此,需要预留出一定的拍摄时间。

白天拍夜景可以营造出类似于月光的蓝色光效。虽然这种拍法费时费力,看上去很不讨好,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还是必须用这种拍法来制作某些场景。当你的外景非常广阔,如一大片草原、海滩或是湖泊,你很难在有限的预算之内给外景进行合理的布光。此时,便可以在户外进行白天拍夜戏的准备。在拍摄过程中,要尽量少地拍摄天空。因为天空的颜色比较亮,后期处理的难度较大。给窗户装上ND滤镜,使用钨平衡胶片,并用钨丝灯照明,在窗户外就能制作出略微昏暗和偏蓝色的背景,而房间内只要保持正常的照明布光就好。要确保窗户上的ND滤镜要均匀,因为窗户在明亮的房间内会略显暗淡,它可能会反射到室内的场景,而窗户上细微的变化都会被镜头捕捉到。

10)白天户外拍摄

户外拍摄前的实地考察非常重要。你需要借助指南针等设备,在看景的时候记录并预测不同场景的日出时间和位置。有了上述信息,便可开始规划拍摄进程。

同一场景中的连续镜头之间,要保持光效的统一性。上午或下午的阳光是较为适合拍摄的,因为正午的阳光是直射的,不利于人物造型。若阳光很充足,我们可以使用蝴蝶网或反光板以便制作出合适的光效。放置在演员头顶的滤光纺织物,根据拍摄所需光效的不同,可以选择蝴蝶网、白色丝绸、黑网或黑旗。将某些塑料反光材料焊接起来,也可以起到相同的作用。它们可以制作成不同尺寸金属边框的反光装置。需要注意的是,在起风的天气条件下要慎用上述装置,在做好加固措施的前提下,要时刻留心它们不要被大风吹倒。

阳光直射在演员脸上并不好看,因此,我们需要做出一些光效调整。为了消除散光效果,通常会使用3/4的交叉光或直射的背光来进行角色造型。这样的角度会增添画面的美感。有时候,还可以做一些烟雾效果来增强画面的立体感。

当我们把阳光作为背景光或3/4的交叉光效使用的时候,也应该特别注意画面的其他光效。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反光板或日平衡型灯来进行辅助照明。通常,我们使用的“闪光板”就是包裹着银色反光材料的,虽然对于演员来说,它的反光效果过于强烈,可是其对某些场景,如灌木丛或建筑物的反光效果却是不错的。“闪光板”也可以反射背景光或轮廓光。若我们用白色泡沫板或反光板,它们反射出的光线会更柔和。

小型的HMI金卤灯也常常被用作眼神光或背景光。在拍摄过程中,可以用临近的电源或蓄电池给其供电。

如果拍摄时天气不好,所摄场景的对比度达不到预期要求,我们也可以用大功率HMI灯来加强人物和场景之间的光效对比。与此同时,可以运用黑旗来调整光线方向,减弱灯光的直射效果。

若单日拍摄的时间长,户外的天气阴晴不定,同一个场景出现了不同的自然光效。遇到该情况,首先要在天气晴朗时弱化较强的日光,并人工补充背景和轮廓光。然后,在天气阴沉的时候用同样的背景和轮廓光进行拍摄。在此期间,可以使用ND滤镜来保证镜头光效和景深的一致性。

11)夜晚户外拍摄

夜景效果并不是简单使用曝光不足的拍摄方法摄制的。虽然,夜景看上去是一片漆黑,但是某些重要的场景和道具还是需要清晰地展现在观众眼前。这需要极为精确的布光摄制和曝光控制。所以,好的夜景效果一方面是通过大量的阴影和暗部来体现;另一方面也需要清晰地突出画面的关键信息。

在夜晚拍摄的夜戏当然是最真实,也是效果最佳的。通常,夜景中的逻辑光源都来自一些可见的发光物体,例如路灯、篝火或月光。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考虑到观众对夜景光效的经验式感觉。他们可能会觉得城市夜晚的灯光比农村的要明亮。因此,为了不违背观众的生活经验,我们有时候会动用起重机将照明设备架到高空,模拟出月光或路灯效果,以此来营造气氛。

有时候我们也需要模拟出不同颜色的路灯,如黄色的钠灯或白色的汞灯。在大多数人看来,月光都是偏蓝色的,因此,我们在拍摄有月光的夜景戏时,也应该遵循这个常识。若你使用日光性HMI灯和钨平衡胶片来拍摄夜景戏,类似于CTO这样的橘色光胶可以中和蓝色效果,从而让画面看上去更加真实。

在拍摄夜景时,有选择性地、分区域地给场景布光,会提升场景的深度感和立体感。在拍摄城市建筑或街道的夜景戏时,另一种讨巧的方法是事先将地面用水淋湿,这样有利于形成高反差光效。演员服装的选择,对于夜景拍摄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合适的服装和妆容会有助于演员在夜景中的光效造型。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演员的服装也不能过于亮眼,这样会干扰其面部表情的展现。

2.录音技术

录音,在微电影制作中,经常被忽略,对低成本电影来说,考虑对白补录太过昂贵,主要依赖于原始的对白录音,现场录音技术对微电影制作来说极其重要。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现场录音可以不用花太多心思,想着到剪辑室进行后期修正,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现场录音质量如果太差,后期也会无能为力。

(1)录音设备

和其他设备的检查一样,在将设备收齐并确认每一项功能都完好之前,不要离开设备检测点。要确保有备用的电池和额外的电线,因为电线接入插头的地方会经常损坏,需要不时更换。与其他设备一样,准备基本的维修工具:各种螺丝刀、工具套装、钳子、电线、焊料和电烙铁,以及一个能进行电路通断性测量及其他测量用途的测量表,可能还需要全套的备用设备,如指向性或多向性话筒、领夹式话筒、无线话筒、混音台以及充足的电线。

1)录音机

不论是模拟信号,还是数字信号录音,诸多型号录音设备都能提供可靠、高质量的录音效果。现在很多设备可以用多轨DAT音频器来录音,有些可以提供八声道甚至更多的音轨。这意味着使用者可以记录多达八个单声道话筒的声音或四组立体声,可以在录制完毕后再考虑制作合成声音音轨(图1-24)。

图1-24

2)话筒

微电影录音时的话筒有多种类型可供选择,熟悉每种话简接收模式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是很有用的。现实里并没有变焦话筒这种东西,也没有办法通过调整话筒让一个远距离的声音变得听起来很近或者让一个很近的声音变得听起来很远。这种效果只能通过在后期制作中调整录音音量或除去一些低频音来实现,在一定距离上,这种低频音衰退速度更快一些。

全指向话筒能录制出最自然的人声录音,但这种话筒很少被使用。因为它会拾取录音中心之外很多额外的声音,比如回响和环境声(图1-25)。

图1-25

心形指向话筒因其心形范围的拾音模式而得名。其心形轴线会排斥离轴的声音(就是说来自侧面或是后方的声音)。通过压制来自多余方向的声音,它们的信噪比会得到增强。这意味着周围环绕的和反射的声音相对于目标音源要低一些。

超心形指向话筒或枪形话筒抗离轴声音干扰能力尤为强大,但是在声音录制的自然效果上要打一些折扣。

领夹式话筒是一种夹在演员胸水平线位置的一种全方位微型话筒,并且与一个小型单人无线装置连接(图1-26)。这样做可以获得良好而恒定的人声音量,并且只有少量周围声音的干扰。当然,这种产品也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

图1-26

① 除非有最高端的无线录音系统,否则广播信号有时候会导致录音失败,或者意外地接收到出租车等的频率。

② 它们会拾取人体消化的声音和衣服发出的沙沙声。人造纤维布料的衣服容易产生静电,声音就像小规模的打雷声。

③ 所录声音缺少声音透视感,话筒与说话人保持着恒定的距离,而且只会接收到极少的混响声音色彩,并将说话人在移动和远近关系改变时产生的感觉完全去除了。而这些被去除掉的琐碎声音在后期混音的时候必须补充上去。前期的方便,后期总会付出代价。

其他的微型话筒都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但要录制背景安静、离每个说话人很近的录音,基本上没有其他类型的替代品。

3)录音杆

头顶话筒吊杆通常使用手持挑杆,或是可延长的吊杆(图1-27)。这一输助工具有额外的优势,即可放置需要许多空间进行操作的较大且特殊的话筒设备。在低预算的微电影中,若没有复杂的辅助设备,难以将话筒举过头顶,则可以将话筒置于取景框下面而避免入画。

图1-27

(2)录音要求

1)直接与反射的声音

在对话镜头中,录音技术人员的目的是得到干净的声音。这意味着对白要在靠近话筒的地方说出来,且处于最容易接收的收音轴线上。他们希望声音音色相对没有被回声影响,这些回声通过墙壁、天花板、地面反射出来,其他坚硬的表面,如桌子或者其他家具也可能造成这种状况。反射的声音在传播到话筒之前,就已经在周围的表面上反弹,最初的直接音源要通过很长的路径才能部分到达话筒,这会明显地降低原始声音的清晰度。但你可能不会意识到这一点,直到你要将不同位置话筒的录音剪辑到一起。对于从多个角度拍摄的对话场景而言,这些话筒位置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在一个有回音的拍摄场景地,每一个话筒的位置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听觉特性。这取决于反射声音的不同混合方式以及话筒与说话者不同的距离。一段对白的声音听起来本应该是一致而没有痕迹的,结果将不同话筒位置的录音剪辑在一起时,不同话筒位置的声音差别就会非常明显。

2)环境声和现场声音

环境声是场景地固有的声音,无论是内景还是外景。一座操场可能有一个来自于某一特定方向的、远距离的公路交通声始终伴随。一个位于河畔的场景地,可能在400米之外有一座嗡嗡作响的电站。你录音的每间屋子,都有它自身的环境声,且只有在安静的时候才能察觉到。这可能是荧光灯发出的微弱的嗡嗡声,或是临近办公室传来的低语,或是外面传来的鸟叫声、树叶的沙沙声。

现场音在任何一个拍摄布景中,无论是内景还是外景,拍摄完毕之前录音组总是需要录下一种氛围音。过程很简单,在某一布景拍摄的最后一场戏要收尾的时候,先不要让任何人离开,也不能动任何东西,演员们和工作组都一动不动。在两分钟内,录音人员将此时这种特殊的安静音录下来。这将会成为非常重要的填补音,用于填补对白空隙中的声音空白。可以通过复制这两分钟来创造出微电影需要的氛围音轨,要多少有多少。

3)阴影和多话筒系统

把话筒放到离演员足够近的地方,同时避免在镜头内投下阴影,这需要录音师、摄影师和导演共同合作。通常这种情况需要不止一个话筒,而且还要将它们的数据输入到混音器中。现场录音需要尽可能小心,因为每个话筒都会录下自身周围的环境音、音源的声音以及反射声音,这些不同的声音混合在一起将会带来一系列混乱的麻烦。如果可以的话,你应该将每个话筒的输入声录制到不同的频道中(用多频录音机),以保证这些录音不会互相干扰。

4)声源到话筒的距离

当演员在移动着进行表演时,录音师保持话筒离演员足够近,同时又能很好地完成拾音工作,这是一项难能可贵的技能。录音杆操作员的主要工作就是保持在所有的时间里设备都要在取景框之外,但同时要令话筒靠近每个说话者的最佳收音轴线。如果不能成功做到这些,那么就意味着音量会随着话筒与音源的距离增加而迅速减弱,而背景音则会保持不变。这样一来,目标音源和背景音的比率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事后提高回放音量可以令音源音量提高,可以保持不同角度拍摄的镜头中音源音量一致,但是你会发现背景音的音量却随之在不同角度的镜头中起伏不定。

拍摄过程是要为摄影做优化的,录音过程必须处处适应摄影机的需要,保持话筒在摄影机视野之外。为了帮助录音部门,可以使演员在对话场景的调度中保持稳定,也可以通过创造性的场聚装饰来隐藏话筒,比如饭厅桌子上的一株漂亮的盆栽植物藏住一个重要录音位置上的话筒。

5)布景内的声音

在拍摄期间,全体技术工作人员必须安静地待在固定的位置,摄影机不能发出机械噪音。震动可能会通过三脚架的支架传递到有共鸣效应的地板上,从而将噪音放大。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摄影机支撑设备下面铺上地毯。

此外还要注意,荧光灯容易发出嗡嗡声,钨丝灯也会有杂音;宠物在不合时宜的时间会躁动起来;录音电缆与电力地缆平行放置,可能会因电磁感应产生电干扰;附近的大型电机设备或电梯设备能够引起交流电磁场;最神秘的嗡嗡声,有时被证明是来自于楼上或楼下的某些事物。

(3)微电影现场录音的一般方法

现场拍摄的录音的最大课题是消除“噪音”和收取干净的“台词”,其手段就是尽可能把话筒靠近演员。首先,你要把话筒与摄影机分离。

一般拍微电影收音,为了避开噪音,把台词录得更清晰,需把话筒放到一个所谓的“鱼竿”前面,像钓鱼那样收取声音。如果演员走路,竿上的话筒与演员保持距离,跟踪声音,一根鱼竿决定着原始声音的好坏。如果室外有风还要用遮风罩套在话筒上。

有时演员之间距离太远,也许要两个鱼竿,一般情况下,导演不喜欢演员对话时两个声音叠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为了让观众听清楚台词,你可以用转动鱼竿的方法移动收音。所以事先应该知道画面范围,寻找最有利的位置,把话筒尽可能地接近声源。

具体来说,首先要保证台词清晰度,如果现场只有一人收音,你可以把录音功能放置在自动挡上,数码录音的声音动态范围比较宽,对于微电影而言问题不大。如果演员有发疯尖叫之类的台词,需让话筒离开一些。现场收音的要点是你的位置和鱼竿移动的窍门。其终极目标是台词清晰明朗,为后期声音处理提供优质原始素材。

在录音时,一定要谨慎地监听声音,确保声音质感。其实说是监听,还包括监视音量表,保证声音在–20dB以上晃动,这样就能确保录到优质素材。

数码录音机都有自动化功能,这是为了避免所录到的声音太大或太小。如果声音太小,AGC会自动加大;如果太大声,就会自动减低。但是需要注意,如果是一个激烈的讨论场景,导演需要中途鸦雀无声,自动化就会帮倒忙,放大环境噪声,这时应该将其改为手动控制。

1)话筒的位置和角度

调整话筒位置,在禁区外找到最有利的录音位置;调整话筒的指向角度,避开不需要录制的声音。

2)声音的监视与监听

声音监听在拍摄现场非常重要。无论收音位置怎样改变,音量、音质以及噪声等要素多么复杂,其实际录下的原始声音,必须严密监听和监视。

录音监听耳机和喇叭的音感有非常大的区别,戴不同的耳机得到的听感也会发生变化。耳机应该个人专用,尽量多熟悉现场声音和听觉之间的差异,同时,耳机电线应坚固结实,耐拉扯、耐撞击。另外,耳机音量应是可以调节的,听到的声音不足为信,其判断依据主要是音量表。

3)声音的连续性

在摄影现场,场景质感需要保持连续性,这个原则同样适用于录音。

画面的连续性同样重要。例如全景和特写组合镜头,如果全景有飞机的声音,特写飞机声音不能突然消失。

另外,为了保证音乐的完整性,拍完一个场景不要忘记收录一段现场“环境噪声”,就是现场特有的背景参考声音,以供该场景音质统一之用。

声音表现对微电影来说非常重要,为了保证电影的真实性,场景中能看到的动作,应对其发声给予考虑。原则上,需要保证一个场面的声音的相似性和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