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微电影的特征和分类
1.微电影的特征
微电影也俗称小电影,而这个小的含义,不仅包括时间短、故事简单、构思小巧,还包括成本小、剧组小等特点。其特征可以用“小、短、少”三个字来表述。
(1)内容表达,以小见大
平民化的创作决定了微电影的投资成本很少,相对于常规电影至少百万元以上的投入,大多数的微电影投入几乎可以说少得可怜,少则几千,多则几十万,都可以拍摄出微电影。
成本小的特点让它的故事架构简单小巧。微电影没有常规电影创作中宏大的叙事结构、讲究的生活质感或巧妙的矛盾冲突,创作者只能在小巧的故事上发挥自己的才思,巧妙构思,以小见大,尽量做到一个主题、一组事件、一条线索、一个过程、一个故事。
(2)结构简洁,突出高潮
如果说常规电影是“枝繁叶茂二月花”的话,那么微电影就是“删繁就简三秋叶”。常规电影一般讲究“凤头、猪肚、豹尾”三段式的理想结构形式,但是微电影的故事结构就简单多了,一般为“两头弱,中间强”的结构形式,加大矛盾冲突的部分,以最大限度增强冲击力和感染力,重点展现高潮。
(3)人物刻画,场景简单
微电影涉及的人物也是删繁就简,主角和配角多由几个人担纲,有时一个人也能成戏,而且主角也是以小人物居多,这是因为微电影的题材关注琐屑小事较多,并且特别关注当下和常人身边发生的事情,场景能少则少,这不光是资金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受影片长度的限制。
2.微电影的分类
微电影的分类,可以按照不同标准来分。
按照时间长短可以分为:10分钟微电影、10~20分钟微电影、20~60分钟微电影;
按照拍摄设备可以分为:专业数字摄影机微电影、单反照相机微电影、高清拍摄手机微电影等;
按照题材可以分为:城市微电影、农村微电影、校园微电影等;
按照虚构与否可以分为:剧情微电影、纪实微电影等。
当然还有其他分法。但是按照时间长短或拍摄设备等方法进行的分类对于研究意义不大,通常我们应主要研究社会和媒体认可度较高的以下六种类型。
(1)广告微电影
广告微电影是为了宣传某个特定的产品或品牌而拍摄的有情节的、时长一般在5~ 30分钟的、以电影为表现手法的广告。它的本质依旧是广告,具有商业性或是目的性。
广告微电影,采用了电影的拍摄手法和技巧,增加了广告信息的故事性,能够更深入地实现品牌形象、理念的渗透和推广,能够更好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广告微电影仍然是电影,不同的是,产品成为了整个电影的第一角色或是线索。
(2)宣教微电影
这类微电影主题多是表现社会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倡导和谐,表现真善美,抨击假恶丑,特别关注对人伦亲情的表现。其作用是把社会中的美好现象,以光鲜的方式呈现出来,在潜移默化中感动人、教育人,从而凝聚人心,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3)艺术微电影
艺术微电影可以说是微电影中的贵族,它具有强烈的批判性、探索性,强调个性化的艺术追求,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主题寓意深刻,且具一定的哲学思考;二是注意塑造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三是打破一般微电影的叙事惯例,创意独特,寻求形式上的突破。一些著名的导演,如张艺谋、陈凯歌、姜文、顾长卫、王家卫等,都探索拍摄一些电影短片,其中很多都是纯艺术型的微电影。
(4)校园微电影
校园微电影多是学院派的微电影创作。院校常常把微电影创作作为影视专业或者电视编导专业的核心课程实践,例如情景剧短片、毕业短片、实验短片等,虽然延续了课程的名称,实际上就是微电影创作。另外,有些院校把微电影创作开设成大学生公共选修课,如复旦大学的“影像创作实践”、同济大学的“微电影创作”等,都是面向全校爱好微电影创作的学生来开设的。因此,校园微电影可以分为专业作品和非专业习作,作品题材多是校园故事,也有从校园延伸到社会各个领域的,涵盖面非常广泛。
校园微电影大都烙上了“习作”临摹的痕迹,其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叙事方式以及视听语言的构成,呈现出初学者的特点,稚真与青春并存。
(5)科普微电影
科普微电影,是运用影视技术和艺术手段,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传承人文理念,起一定教化作用的微型电影。科普微电影的表现对象非常广泛,涉及农业、工业、地理、数学、历史、化学、生物、医学、物理、天文等领域,它的观众面广,以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新西兰著名科教片导演朱迪·库伦认为:“所有的科教影视片的制作者都应该有一个目标,即从情感和科技两个方面,将观众牢牢抓住,让观众沉浸在故事中学习新知。”因此,以传播科学知识为己任的科普微电影也需要讲故事,讲好故事,以使枯燥的科学知识融入趣味性的影视情节,打动和吸引观众,寓教于乐,达到更好地传播科学知识的目的。科普微电影融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借助微电影这一载体,向观众传播科学知识,为科普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也为微电影开拓了新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