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寻踪:穿越人类历史之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权力和统治的基础——工艺与原料

金属加工工艺

铜和青铜是人类最先学会冶炼加工的一种金属,其使用为后来许多社会和政治方面的重大发展变化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金属改变了人类世界。

早在公元前9000年代,近东人首次注意到金属,并已经开始开采孔雀石,其绚丽的绿颜色令人痴迷,因而被加工成珠子。起初,人们把这种矿石看成有颜色的岩石,尚不知其真实的性能。我们在东南欧发现的最古老的铜质遗物大约来自公元前6000年代,是冷锻加工而成的,还没有经过严格意义上的金属冶炼。直到公元前5000年代,我们才可以证明欧洲东南部出现了铜矿石冶炼。

长久以来有争议的是,铜的加工技术是从近东引入的,还是在欧洲东南部独立发明的。经过多年研究,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巴尔干半岛的铜冶炼技术是独立形成的。现在已知的最古老的铜矿遗址在保加利亚的埃布娜尔(Aibunar)和塞尔维亚的鲁德纳格拉瓦(Rudna Glava);二者均被断代为公元前5000年代。起初只有较小的铜器和铜饰品,到公元前5000年代后半叶,铜冶炼加工技术发生了一次巨大的飞跃发展,开始大规模生产大件铜器,尤其是扁斧和板斧。与此同时,也出现了首批象征权贵的黄金物件。在东南欧,黄金和铜的使用历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铜存在于所谓的热液矿床——这些地方储藏着很多矿物质,它们是在地球的发展形成过程中,从几百度高温的盐水溶液中经过缓慢冷却分解出来的;在这样的矿藏中还含有许多其他矿物质,其中也包括黄金。

新工艺引发的社会效应

铜冶炼引发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对于铜矿石的开采及加工都需要劳动力,这些从事专门手工劳动的人不仅需要脱离农牧业生产,而且还要吃饭。这就是劳动分工和真正形成各种职业的第一步。因此,我们在公元前5000年代后半叶的墓葬中发现了金属冶炼加工工匠。我们看到,墓葬对考古学家来说总是有一种特殊的作用。尽管在他们的发掘工作中也会碰到居住遗迹,但这些遗迹经过几千年的风蚀大多被彻底毁坏,夷为平地。而墓葬,只要它们不曾被盗掘过,就会保存完整,向我们提供丰富的信息:死者在墓中什么位置?都有哪些随葬品?除墓室外,是否墓葬还有地面建筑?这一切有助于我们了解被葬个体的情况,同时也能间接了解埋葬地的社会群体。因此,墓葬在考古研究中自然而然地成为非常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除了金属冶炼加工工匠之外,很快又出现了显然是控制铜和黄金开采与交易的群体。有关这种精英的形成情况,在位于保加利亚黑海沿岸的瓦尔纳(Varna)墓地表现得十分清楚:象征权贵的物件以及金饰和珍贵的宝石显然在表明死者生前的社会地位。通过这些地位的象征,统治精英们将自己同其他社会成员明确地区分开来。这些精英拥有处置金属的权力,并通过贸易交换取得无穷无尽的荣华富贵,堪比当今的石油巨头或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的经理们。金属冶炼加工工匠虽然没有跻身统治精英的最高层次,但其墓葬均接近这些精英领导层,这就充分突显了他们之间的特殊关系。领导圈的权力和富足,完全建立在金属冶炼加工工匠的精湛技术和工艺技能的基础之上。

这些社会变化主要是通过墓葬观察到的。居住遗址反映了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在一些房屋内放有织布机,由此可以看出另外一种手工业,即纺织制造和编织业。但是没有社会统治精英的宫殿式建筑,房子大小和设施的区别不大,所反映的情况更像一个平等的社会——这同对墓地的调查结果完全不同。因此可以说,尽管当时已经出现了一个统治阶层,但社会的结构并没有显著改变。

东南欧金属时代早期的聚落形式

经过许多世代久居,日积月累形成的住地往往会出现人为的土丘居住遗址,即所谓人工丘阜:房子被烧毁倒塌或年久失修,推倒移平,在瓦砾废墟上重建新房屋;这样住地就会逐年升高,向空中发展。例如,在土耳其的这种人造土丘遗址可高达30多米。这些层层堆积,居住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以上的土丘就像一个计算机硬盘,保存下了丰富的历史。值得注意的是,宅基地经过几个世纪在各个居住层上的位置一直保持原地不变。这种现象或许可以解释为,在东南欧自公元前5000年代下半叶首次发展形成了土地所有权的概念。

在这些遗址上找不到祭祀建筑,而当地居民祭礼行为的唯一提示是,在房屋内炉灶附近发现放置在那里的泥人碎片,这些泥人显然是被故意打碎的。宗教信仰在东南欧铜石并用时代的文化中,尚未表现为大型公共建筑——例如,几千年后出现在希腊的大规模庙宇建筑——而仅限于一个纯粹的家庭祭拜阶段。

在喀尔巴阡山东部地区,即罗马尼亚东北部、摩尔多瓦和乌克兰西部,在公元前5000年代下半叶散布着另外一些铜石并用时代的部族,它们在考古研究中被统称为库库泰尼(Cucuteni)和特里波耶(Tripolje)文化。这种文化没有人工丘阜,而是拥有数百座房屋的大型聚落,它们不向空中发展,而是占有广大宽阔的居住地域。相应的居民人口数目非常可观,大概能达到数千人。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最早的文字雏形是2000年后才在近东和埃及出现的——如何解决人口如此集中所带来的组织管理问题,是史前史留给我们的一大奥秘。

从某种意义上讲,非常典型的是,我们在认知一些史前时期时,往往遇到这样的文化发展,可以肯定地说在社会和文化领域曾经释放出迷人的、令人难以置信的生命活力。技术创新往往是产生这种文化活力的根本原因——这些也都是过去几千年最终同我们当代的共同之处。然而,在史前时代,这些文化的繁荣常常如昙花一现,然后就突然凋零、陨灭。欧洲东南部的铜石并用时代的文化正是如此,它已经发展到文明的门槛前,但未能越过。他们的聚落住地被遗弃了,墓葬戛然中断。回过头来看,巴尔干广大地区在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似乎无人居住。其原因还是一个未知数。有时,人们认为气候的恶化,或来自黑海北部周边草原的入侵,可能导致这里文化的覆灭,但能够证实这些理论的、有说服力的证据还不存在。也有可能是社会内部的原因造成其最终的灭亡。长久以来,人们喜欢超出自己的支配能力生活,不求巩固已取得的成就——因而自取灭亡,这恐怕不会是历史上的最后一次吧。

随着东南欧文化在公元前5000年的崩溃,铜冶炼向西转移到喀尔巴阡盆地和中欧。相应遗物样品的光谱分析显示,最初那里的铜器和铜饰品需要从东南欧进口,而到了公元前4000年代初期,斯洛伐克和阿尔卑斯山东部首次对当地铜矿进行开采。

铧犁、车轮和其他意义深远的技术革新

在公元前4000年代的进程中以及公元前3000年代初期,出现了一系列其他意义重大的改良和创新。这包括使用牛耕,装有木板车轮的车辆和钩犁的发明等,在很大程度上革新了农业生产;长毛绵羊被引入;不久之后马的驯化使马成为拉车的牲畜并供人骑,由此成为重要的交通工具。马的使用让人类的活动性和流动性达到了全新的层面,在这之前,人们从未能在如此难以想象的短暂时间内跨越异常遥远的路程。这基本上同20世纪飞机的发明一样。

在中欧,人们还开辟了全新的生活地域——一部分人上了高山,而另一部分人则迁居于湖泊岸边。那里涌现出湿地聚落居址,也被称为干栏式建筑聚落,它们分布在德国南部、瑞士北部、法国东部、意大利北部以及斯洛文尼亚和上奥地利州(Obersterreich)。这些建筑的残存部分至今仍竖立在湖底,如整齐排列的木桩,因在水下与氧气隔绝,所以保存良好。借助树轮法,即所谓的树轮断代,可以非常精确地确定木材的年代,所以我们可以详细了解这些居住区的发展。房屋呈长方形,并排成行,是标准化的建筑,每座房子住着一个小家庭。湖岸居住区有许多处理加工铜的迹象,所以我们可以猜想,这里也曾经出现过一些阿尔卑斯山以北地区的铜冶炼加工中心。在湖岸居住区的周围,人们首次发现了一些用木板铺设的栈道,这是欧洲最古老的道路。

冰人奥茨——从远古走来的漫游者

如前所述,人们那时也已经开始向高山进发,有关方面的遗迹很多,如1991年在阿尔卑斯山奥茨谷(tztaler)发现的一具冻干的僵尸——即所谓“冰人奥茨”——就清楚而生动地证明了这一点。冰人奥茨是在阿尔卑斯山冰川融化时才重新裸露出地面的。这个被埋在冰川里的木乃伊曾生活在公元前4000年代晚期。冰人奥茨的发现彻底改变了铜石并用时代的研究,因为他为一个早已销声匿迹的史前时期突然——名副其实地——赋予了一张真实的面孔,考古学在这种情况下变成了民族学。冰人奥茨身穿毛皮外套,缠着山羊板皮绑腿,脚穿内填熊毛皮的牛皮鞋,头戴狼毛皮帽。他身上带着铜斧,其金属来自奥地利的萨尔茨堡省,而燧石匕首和箭镞有可能产自意大利北部。因此,冰人奥茨曾经是奔走于不同地界之间的漫游者,他同阿尔卑斯山北部边缘地区以及意大利北部都有联系。

他的文身引起了学者的特别注意,在其腰部、踝关节和膝关节等部位均有平行线和十字形标志。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这些部位是有医疗作用的穴位,因为今天的现代针灸也在那里下针。另一方面,这些部位对四肢活动乃至对人的生存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些部位上的文身可能起着护身符的作用——防御邪恶,并具有其他神奇功能。

冰人奥茨的牙齿过度磨损,表明他经常咀嚼用磨石碾过的谷物;碾磨过程中残留的微小碎石在咀嚼时研磨牙齿,令其损耗严重。通过古解剖学者在尸体上查出的胆结石、高胆固醇和动脉硬化症可以推断,他生前最重要的食物是肉类。他的关节磨损不是很严重——说明他无须经久从事重体力劳动——这可能表明死者生前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但迄今尚未找到可以进行对比的材料。此外,令人注意的是,在他的头发中发现了较多的金属残迹,这有可能说明冰人奥茨曾从事过铜冶炼工作。他胃中保存下来的花粉表明,在他死前的最后几天曾经过不同的植被带。也许他从意大利北部平原出发,穿过阿尔卑斯山,想到德国南部去。

冰人奥茨左肩上的箭伤表明,他是被谋杀致死的。攻击者是从他的背后向他放的箭。另外,他的颅骨骨折,这种伤情的原因不是有人从背后用钝器击打他的头部,就是他中箭后向后跌倒造成的。他身上的刀伤和划痕表明,他在死前二十四小时内曾卷入了一场近身肉搏。

巨石文化的崛起

假如冰人奥茨幸免于难,越过了阿尔卑斯山,继续向北直抵北德平原的话,那么他就会在那里见到巨大的石墓。因为在北欧和西欧的广阔地域内,当时正在形成所谓的巨石文化。在伊比利亚半岛、法国大西洋海岸、德国北部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南部,虽然各地的巨石墓在形制上都有所不同,但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的是有意建成巨大宏伟石墓的指导思想。将墓葬建成巨大的建筑纪念物,作为永恒的纪念标志,这是首创。墓内富丽的陈设不重要,主要是墓葬庞大的规模,类似19世纪末期一些德国实业家的家族墓穴。说是墓穴确实不为过:巨石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可以打开的,而且一般要埋葬许多死者。首批巨石墓建于公元前4000年代中期。之后,在大约1000年内它们主要分布在欧洲西部和北部。从世界著名的英国斯通亨奇环状列石(Stonehenge)可以看出,当时人们不仅修建巨石墓,还用巨石建造祭祀场所和观星设施。

这些巨大的墓葬建筑很早以来就激发了人们的各种想象力,导致在现代早期和浪漫时期一些传说的编造。巨石墓出现在德国浪漫派画家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的画作上,因为它们的规模实在太巨大了——普遍流行的观点是,这不可能是人类所为!只有巨人才可能搭建这样的“巨人墓”。这种看法一旦传播开来,神话的编造就几乎是不着边际了。

在构建巨石墓时,建材筹备、技术实施和后勤保障等方面的耗费确实都非常大。巨大的石块重量可达25吨,这样大的石材其实并不罕见,而是比比皆是。这些石头的运输、竖立,以及将巨大的盖石升起来架到用两块竖立的巨石组成的石墙上,都是十分艰巨的技术挑战。考古学者进行的实验证明,如果妥善而巧妙地使用脚手架、滑车滑轮组、起重设施和斜坡面等,他们就是没有现代装备也可以完成这样的工程。仅借助拿植物纤维拧成的绳索和用圆木做成的滚木和轨道,他们就成功地搬运和竖立起同样重的石块。然而,在实验中有时需要多达200人同时参与协作,来推拉这些巨大的石头。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一远古时代的社会组织情况:当时肯定要有足够的规划和后勤能力,以及保障指挥者和受指挥者之间相互配合的组织结构,否则这种建筑工程是不可能完成的。

青铜时代的开始

当时,金属冶炼加工也获得了显著的发展。自公元前3000年代晚期,铜越来越多地同砷或锡放在一起冶炼,其冶炼后的混合产物就是青铜——一种金属合金,其特性明显优于铜本身。这种合金铸造时流动较快,从而可以用来铸造比较复杂的器形。铸件能达到更高的质量,也明显比铜质的坚硬。新金属合金的优势将青铜冶铸推向了一个高潮,铸造的青铜器具越来越多。在中欧,可以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铜锭和青铜锭被铸成简单的斧头、项圈或卡子等形状,然后用它们进行大量的商品交换。由于它们的重量均衡,这些最早的金属锭很可能已经被作为一种货币流通之前的支付金使用。难道公元前2000年前后欧洲就已经有了首批硬金属币制了吗?

社会的分化,即社会出现不同的阶层,也在青铜时代达到了一个新的规模。首次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公侯墓葬,这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因为我们见到的不仅是他们巨大的墓葬建筑,还在墓室内发现了极为特殊的随葬品。这类墓葬中最著名的是德国图林根州的劳丙根(Leubingen)公侯墓,这座墓大约是公元前2000年前后建成的。金别针、金手镯和金戒指等明显地突出了死者生前的社会地位,除此之外还有不同的青铜武器。死者和他的随葬品被安放在一间木制墓室内,上面封有用200立方米石料和3000立方米黄土堆积而成的巨型封土墓冢。整个陵墓很好地彰显了死者生前将个人权力和社会影响集于一身的情况。但对于青铜时代来说非常典型的是,这种权力结构未能幸存;它们最终土崩瓦解,而又不断重新形成。这样看来,权力和影响力显然不在个别家庭手中,所以也没有导致早期的王朝的建立。

青铜时代人们的知识水平究竟达到何种程度,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德国萨克森—安哈尔特州的内布拉星象铜盘(Himmelsscheibe von Nebra in Sachsen-Anhalt)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这件遗物是1999年盗贼在非法盗掘时发现的,当时他们要在古玩市场上以尽可能高的价格出售。幸运的是,有关部门及时得到了这笔文物交易的消息,从而将盗贼抓获并将其定罪。与星象铜盘同时被缴获的还有两把青铜剑、两个带边沿的青铜斧以及两副青铜丝圈臂镯,这些文物于公元前2000年代中期被一起埋藏在内布拉附近的中部山(Mittelberg)上。该铜盘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星系图。它的直径为32厘米,重2.3千克。经科学鉴定,它的铸铜材料来自阿尔卑斯山东部地区。

有趣的是,该铜盘曾多次经历图形的修改、变更、处理。最初它上面镶嵌有32个圆形小金片,这显然是表示星星的,其中7颗星星彼此尤为接近,似乎是在重现金牛座的昴宿。另外,还有一个用金片镶嵌的大圆盘,不是代表太阳就是代表满月的,以及一个月牙形的金片镶嵌,这显然是表示渐圆的月亮。第二次修改处理时,在铜盘左、右两边增加了金质弧形地平线,可能分别表示日出和日落。在第三次修改时,铜盘下方接近边缘的部位又被镶嵌上一个弧形金片,上面刻有两条平行线。第四次,也就是最后一次修改——大约在铜盘被埋藏的前不久——左边的弧形地平线被去掉了,在铜盘的边缘又冲出40个小圆孔,显然是为了将铜盘固定在某一背衬上的。

针对铜盘上的各种图形有许多不同的解释,其中大部分是凭空臆想出来的。但能肯定的是,这面星象铜盘记录了当时人们对星空天体的准确观察。或许铜盘被用来把握一年中的各个季节,帮助提示农耕劳作的关键时节,或者帮助确定每年的夏至和冬至。不管人们怎样解释内布拉星象铜盘——事实是,它是人类历史上对宇宙的最古老的描绘,比目前为止我们知道的埃及同类遗物要早200年。因此,这一发现为揭示中欧青铜时代的文化关系和能动性投下了一束新光。尽管距离文明形成的道路还很遥远,但是那个时代人们的经验和知识已经完全可以取得这样一种令人不可思议的抽象思维(脑力劳动)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