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业城市新型工业化的创新实践*注53 (2012年7月)
省十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了襄阳未来建设“两个中心”、“四个襄阳”的战略定位,赋予了襄阳更大的发展责任。襄阳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这一战略部署,坚持“产业第一、工业第一”理念,把推动工业经济跨越发展作为建设“两个中心、四个襄阳”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注重改革、开放、创新,增强动力、拓展空间、吸纳资源,在产业发展、企业成长、要素保障、政策引导等方面先行先试,积极探索更有作为、更有活力、更有效率的运作模式,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
一、坚持“产业第一”,精心谋划工业跨越发展新思路
当前,襄阳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加速发展阶段。谋划工业发展,事关经济跨越工程,决定着城市的发展速度、层级、层次和影响力,必须明晰推进工业跨越发展的新思路。一是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始终把加速新型工业化作为建设“产业襄阳”的龙头引擎和加速器,加快构建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强化工业在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进程中的龙头主导地位,营造推动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氛围,形成全市上下全力以赴、齐心协力抓工业的强大合力和动力,努力把襄阳建设成为中国汽车新城、中国新能源之都、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二是明确工业跨越发展为建设“两个中心、四个襄阳”主导力量的新目标。省委、省政府要求尽快形成“3个1/3”的战略布局,为此,我们确立了未来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力争突破10 0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3 00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55%以上的发展规划。三是明确“一个龙头、六大支柱”的主导产业发展重点和方向。着力构建“一个龙头、六大支柱”的工业产业发展新格局,作为龙头主导产业,力争5年内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总产值突破4 000亿元;作为六大支柱产业,农产品深加工产业超过2 000亿元,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医药化工产业向千亿元级产业迈进。同时,大力发展国家鼓励的其他产业,形成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
二、坚持“用专业人做专业事”,建立健全主导产业“六个一”推进机制 围绕“一个龙头、六大支柱”的主导产业新格局,积极创新以“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一支基金、一系列的支撑载体”为主要内容的“六个一”产业发展推进机制。一是用专业的人推动主导产业发展。聘请市内外专家学者和专业技术人才,组建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对主导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对经信委、招商局等部门内部机构设置进行调整和改革,新组建了6个产业发展办公室和产业招商分局,面向全国广纳英才,公开招聘了专家型的产业办主任和产业招商分局局长。制定出台了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链招商指南,实行专业指导、专业招商。二是聘请专业机构谋划主导产业发展。每个主导产业都编制相应的发展规划。聘请了国内外专业机构主导或参与七大主导产业规划编制工作。三是实施专业化配套措施,创新推动主导产业发展。筹建襄阳市基金管理公司,设立主导产业发展基金。大力开展股权招商,出台了促进股权投资产业发展的政策。2011年年底组织102家优质成长型企业在深圳参加股权投资招商活动,推动主导产业、优势企业与资本市场进行对接,签约金额89亿元,其中,签约设立了总规模85亿元的产业基金。大力开展行业协会组建工作,已组建纺织服装工业协会、机床工具行业协会、中药材种植协会、涂料协会、新能源新材料行业协会、消费电子行业协会、照明行业协会7个专业行业协会。四是以专业园区建设促进主导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充分发挥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对全市主导产业集聚区进行规划建设,确定高新区为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车和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区,经开区为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聚集区,其他工业园区全部建成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的专业化园区,使航空航天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磷化工循环经济产业等集聚集群发展,形成一个园区就是一个产业集聚区,这样就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格局。2011年,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之后,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产值突破1 000亿元,达到1 034.5亿元,装备制造、医药化工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分别达到306.3亿元、270.3亿元,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到177.5亿元,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产值近百亿元。新兴产业迅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增速均超过40%,正在形成新的产业支撑。
三、坚持“把优势资源交给优秀企业”,积极探索骨干企业培强壮大机制 一是制定重点骨干企业培育计划。围绕打造万亿元工业强市的目标,制定了未来五年襄阳企业发展“2521”规划目标,即到2016年,全市产销过百亿元企业达到20家,产销过50亿元企业达到50家,产销过10亿元企业达到200家,产销过亿元企业达到1 000家。尤其是对未来5年产出规模达到50亿元和100亿元的企业,市委、市政府到各个企业逐个召开现场办公会,制定培育工作路线图,明确分年度目标和滚动发展计划。二是建立“五个一”的骨干企业培育机制。按照把优势资源配置给优势企业的新理念,建立“五个一”的骨干企业培育机制,即“一家骨干企业、一名市领导牵头、一名县级秘书驻点包扶、一个专班主抓、一套专题方案实施”,为优秀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保驾护航。三是支持龙头骨干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尽快做大做强。引导和支持重点企业上市融资做大做强,支持产业资金与金融资本联合,积极引进风投、创投、股权基金、私募基金等,打造骨干企业。中航精机整合集团内部7家企业,总资产达到62亿元,销售收入65亿元。新华光公司整合重组西光集团、云南兴达集团,总资产达到26亿元,销售收入达到30亿元。回天胶业、台基股份、骆驼股份成功上市,两年融资近40亿元,骆驼蓄电池成为行业第一。2011年年底,全市工业企业达到8 003户,比上年净增1 001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 105户,净增151户;产销过亿元企业达到571户,净增256户;过10亿元企业达到47户,净增20户;产销近300亿元、400亿元的企业各1户。大批骨干企业加速成长壮大,形成了推动襄阳工业跨越发展的强大支撑。
四、坚持把握好度、势、速,逐步形成经济运行分析监测和生产要素协调保障机制 注重把握宏观调控与市场运作的关系,积极顺势、乘势、借势、造势,加速推进工业跨越发展。一是建立和完善工业经济运行月分析、季调度制度。高度关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把握宏观政策走势,及时掌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取向,适时收集整理相关产业政策,跟踪分析用电量指标、金融指标、CPI指标、PPI指标以及企业景气指数、企业家信心指数等经济先行指标变化,了解掌握产业发展趋势、原材料及产品市场动态,通过多种形式向企业发布。针对今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形势,不断加快经济运行监测分析的节奏和频率,组建10个工作专班,对全市1 1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进行专题调研,及时制定出台了《关于确保一季度工业经济运行“开门红”的通知》、《关于加强当前工业经济运行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大企业帮扶力度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意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今年1—6月,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471.8亿元,同比增长19.5%。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工业企业总体保持健康发展态势。二是建立和完善工业企业生产要素组织保障机制。成立了市领导挂帅的生产要素应急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在全省率先成立了电煤储备中心,组织市直相关部门和供电等企业,建立了煤、电、油、气、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组织保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发布工业用电及电力报装、成品油投放、天然气供应、企业资金需求和电煤调进、消耗、库存情况,加强对市场供求动态的分析预测,定期召集相关部门通报分析相关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工业企业生产要素保障供应问题。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和标准创新,搭建平台促进企业与科研院所形成产学研联盟,全市已建成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院士工作站、11个博士后工作站或产业基地。创新企业融资方式,建立“襄阳金融服务网”,加强和规范担保机构建设,改善工业企业融资环境。目前襄阳共有获得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的担保公司34家,占全省融资性担保机构总量360家的9.4%,仅次于武汉,居全省第二位。2011年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总额达51.03亿元,同比增长47%。积极支持企业上市或扩大直接融资比例,现有上市公司8家,上市后备企业近百家,预计2012年全市企业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近200亿元。
五、坚持深化领导经济工作方式方法改革,创新完善加速释放创业主体、市场主体活力的政策激励机制 一是研究制定推动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制定出台了《关于推动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意见》及其配套试行办法,专列了10亿元的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专项资金,对主导产业内重点企业的项目投资、做大做强等给予真金白银的支持和奖励。设立2亿元的主导产业发展基金,对重大投资项目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直接给予一定比例的贷款贴息或投资补贴,并引导和激励企业积极引入股权投资。制定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微型企业的意见》,设立7 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微型企业发展。政策激励,使全民创业出现“井喷”式增长,上半年全市新增个体工商户11 014家,同比增长107%。二是进一步强化工业经济的组织领导。成立了高规格的推动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推进委员会。建立和完善了市“四大家”领导联系包保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机制,为主导产业和企业加快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三是加大工业产业项目申报组织力度。相关部门积极服务企业,编制国家、省各类项目申报指南,加大申报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