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良文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马克思主义主体性范畴的发生学前提

(一)实践本体论是包含自然界的先在性、无限性、自在性在内的本体论。但它们都是立足于人类实践活动、通过社会性过程来掌握的。(二)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范畴,有其自然的、社会的和哲学的发生学前提。自然发生前提是动物性的对象性活动。社会发生前提是社会历史创造的因素占主导地位的主体性。哲学前提是对希腊化时期的自我意识哲学、青年黑格尔派和近代的精神性主体性以及机械唯物主义不懂主体性历史教训的批判吸取。

在分析马克思主义主体性范畴的发生学前提之前,我们简要地先谈谈与主体性范畴不无关系的、我们关于实践本体论的基本思想。

我们曾经提出,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关键,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本体论理解为实践本体论,换言之,实践本体论就是把作为本体的物质“当作实践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54页。。因为旧唯物主义的物质本体论实质上只是一种排除了人及其活动的自在的自然本体论。在他们面前“始终不会有历史的自然和自然的历史”同上书,76页。。正因为如此,“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同上书,78页。

实践本体论是对旧唯物主义自然本体论的扬弃,它包括了自然本体论的合理性,而不是对其彻底的否定。实践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的高级形式,而不是某种非物质的本体论。实践本体论是以自然和社会为对象,在实践基础上形成人类存在的新的人化世界的理论。这就是说,实践本体论强调的是,在人类产生以前,整个世界是一个统一的自然界,而当人类产生之后,物质世界发展出了以人类为主体的高于“自在自然”的高级物质运动形态,形成了在实践基础上的新的统一性,它是物质统一性发展的高级形式、新的形式。实践本体论是包含自然界的先在性、无限性、自在性在内的本体论,只不过它认为,这一问题已经不像近代哲学那样具有至高的地位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自然的先在性要通过现实性来把握,无限性要通过有限性来理解,自在性要通过自为性来改造,而这一切都是立足于人类实践活动,通过社会性过程来掌握的。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还要作专文探讨。

主体性范畴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独创的新范畴,但马克思主义却对主体性范畴有着独自的理解。因为只要有人存在就有主体性,所以可以对它作多角度的透视,比如可从与动物的区别、与环境的区别等等角度来进行。这也是历代哲学家、思想家所做过的工作。但仅就这些角度而言,尚未进入马克思主义主体性范畴的本质内涵,因此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主体性范畴的发生学前提作科学的分析。它会向我们表明主体性问题具有极丰富的内容,把它归于主观性,归于认识论中的问题,实在是对主体性范畴的误解,是不妥当的。在我们看来,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范畴有三大发生学前提:

第一,自然发生前提。主体性范畴的自然发生前提便是对象性活动,只有从一般的动物性的对象性活动跃入自由自觉的对象性活动,才进入到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范畴的内涵中。对象性和对象性活动是马克思十分强调的哲学范畴,这一范畴对于理解主体性有根本的意义。对象性活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看,对象性活动是一切自组织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自组织系统必须以环境为对象,从环境中吸取自身所需要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从而自组织系统指向环境的活动都成为对象性活动。它是自组织系统为维持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而指向对象的控制活动。刺激感应性、信息定向性、动物行为等等,都是与环境发生的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从狭义上理解,对象性活动是人作为主体对世界的实践改造过程,它的核心是实践,这是人自由自觉的对象性活动。

主体是“自组织系统”的高级发展,而客体是“环境”的高级发展,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则是“自组织系统”与“环境”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的高级发展。也就是说,自组织系统把环境作为对象,按照自身的合目的性的要求改变(更确切的说是适应)环境,自组织系统也是一种环境的转换机构、调节机构、控制机构。而主体也是同样,它以自己的内在尺度改造物的尺度,转换、控制、调节着对象,使之成为自己占有的对象。但是,主体又与一般的自组织系统及其对象性活动有着质上的区别。我们认为,只有在具备了以下条件,自组织系统才发展为主体,一般的对象性活动才发展为自由自觉的对象性活动。这些条件是:(一)已经不是一般的控制和被控制关系,这些关系不仅是为我的,而且是自我意识到的;(二)已经不是一般的“合目的性”的行为过程,这种“合目的性”是意识到,并且以此来控制主体的行为、意志、手段,它发展成为自觉的目的性;(三)不仅能对客体实施控制关系,而且这种控制关系本身成为自己的对象性关系,即形成了一种新的关系,它能控制这种控制关系,并自觉地合理地扩大这种控制关系;(四)所有这些关系,不仅以社会的形式积淀下来,通过社会来达到,而且通过后天教育、训练的方式,使每个个体都能达到,换言之,这种主体性已经社会化了,并通过社会发展的过程来巩固这种主体性。由此可见,主体和主体性有着自身特殊的自然发生前提,对此应该作出科学的研究,而不能简单地否定。

第二,社会发生前提。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范畴是立足于社会历史因素占主导地位的主体性,它是主体性的展开形式。在马克思看来,尽管可以从人与动物的区别来界定主体性,但这毕竟不是主体性的典型形式。资本主义使主体性得以充分展开,因为它开始了“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时代,只有“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104页。。而在前资本主义时期,一般说来,与社会历史因素相比,自然联系占有更大的优势,因而只能看作向这种展开形式的主体性的发展过程。在马克思看来,这一过程历经这样几个形式:(1)自然发生的主体性。这一主体性虽然形成“为我而存在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81页。关系,但却与自然界浑然一体,人与自然的主客体关系并未真正分化。(2)自然关系占优势的主体性。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化,使野蛮人向文明人转化,但在封建社会前,这种分化出来的主体性,是“屈服于外界环境,而不是把人提高为环境的主宰”同上书,766页。。(3)社会、历史所创造的因素占优势的主体性。马克思指出,“在土地所有制处于支配地位的一切社会形式中,自然联系还占优势。在资本处于支配地位的社会形式中,社会、历史所创造的因素占优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45页。。只有发展到社会因素占优势的主体性,才真正进入到马克思主义主体性范畴的内涵中。

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范畴的社会发生又是与个人范畴联系在一起的。人尽管以个人存在着,但作为真正的社会意义上的个人,只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马克思指出,“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2卷,2页。。资本主义使个人“表现为摆脱了自然联系等等,而在过去的历史时代,自然联系等等使他成为一定的狭隘人群的附属物”同上书,1~2页。。但个人的独立,在资产阶级思想家那里仅仅被抽象为“鲁滨孙式”和卢梭的“自然人”,他们被作为法权的主体、伦理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却没有作为活生生的社会历史中的人。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正是从“社会化了的人”、“历史中行动的人”出发的。

第三,哲学发生前提。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范畴又有其哲学发生前提,这一前提可归结为三个方面:其一,从笛卡儿、康德、费希特到黑格尔的精神性的主体性思想的传统,马克思吸取了他们的合理因素。其二,希腊化时期的自我意识哲学以及青年黑格尔派。马克思正是以伊壁鸠鲁的自我意识哲学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并最后与鲍威尔的自我意识、施蒂纳的“唯一者”、“我”分道扬镳,从而与唯心主义彻底分手。这一段哲学历程使马克思深悟不能从精神来说明自我,必须从劳动、从对象性活动来揭示“我”和人的本质,作为主体的人只能是实践的主体。其三,马克思吸取了近代机械唯物主义不懂主体性,从而最终丧失能动性的历史教训。以上表明,马克思的主体性范畴是社会、实践、人的发展以及人类思想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在这一人类文明大道上的历史综合。

我们以为,对主体性范畴,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范畴的把握和理解,必须分析其发生学前提,如同马克思是站在他那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典型国家即英国来解剖资本主义一样,马克思主义是站在主体性充分展开的形式中来把握主体性的。换言之,主体性当然是主体活动中的主体的特性,但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范畴包含更深刻的内涵,即它是高级发展的自由自觉的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性;是社会历史因素占优势地位的主体性;是变“偶然的个人”为“有个性的个人”的主体性;是以人的全面发展去改变世界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61页。的崭新的含义。

(原载于《哲学动态》199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