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共产党总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是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的基本战略和最高境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绿色发展新理念的升华和深化,是人民追求的一种新型现代化,绿色发展是新时代生态农业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永恒主题,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和重大举措。建设生态农业现代化经济体系将成为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美丽中国梦的重要基础及必由之路。绿色发展将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主要方向和主要目标。绿色发展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政府执政理念创新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史使命、发展模式、创新路径、改革突破的基本国策和重大战略。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以农为立国之本。农业生产及农事活动仰仗于天,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农耕文明”经历了上万年的历程,然后过渡到“工业文明”,而“工业文明”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许多灾难,这一问题需要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加以解决。中华民族的先人在与自然相处和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很早就认识到了“自然法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据《史记》记载,轩辕黄帝就倡导“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2]。也就是说,从中华民族的始祖开始,就已经认识到人类必须节约使用资源。其曾孙高辛帝提出要“取地之材而节用之”[3]。尧帝则要求做到“富而不骄,贵而不舒”[4]。舜帝更是“内行弥谨”,使其家人“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5]。这些中华民族的先皇始祖都以其对人类可用资源的正确认识,形成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法则,系统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核心思想就在于要尊重自然规律。这种效法自然的生态文明思想,主要体现为有机整体的生态世界观、珍爱自然的生态伦理观与和谐共荣共生的生态实践观。其所强调的是人类不是单纯的自然保护主义者,而是以人与自然相统一为目标的自然认知者、保护者、改良者和调适者,人类不能以牺牲自然来满足当前无休止的欲望,这种思想作为一种文化为后代所继承。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智慧和经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十分丰富且深刻,与党和国家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在思想内核上是相通的,生态文明的视域首先表现为“以人观之”。宽泛而言,“以人观之”也就是从人自身的视域出发来理解和评判世界,这种“观”包含多方面的意义:它不仅涉及狭义上的理性认知,而且关乎绿色价值的关切,绿色发展理念的升华,还具体表现为在事实层面上对自然本身、自然与环境关系的把握,以及天人之间的绿色价值意义指向。
人类生产活动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相斥、相容、相促。这分别表明了三种生产活动对生态红利、对生态农业绿色发展形成的作用形态:第一种是生产活动会严重破坏环境,如果要保护生态环境,就不得不进行这样的生产活动,而如果要进行这样的生产活动,就必须付出很大的环境代价,即两者相互排斥,只能取此舍彼;第二种生产活动是能够在一定的环境相容中进行,可以不对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破坏,处于自然界可自我净化的范围之内,进行环境修复,反之,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不构成对生产活动的完全禁止,两者共存共生;第三种是生产活动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环境改善,两者间是互利共赢的关系。
新时代中国生态农业绿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生产对资源和要素投入的依赖迅速增加,耕地质量退化、环境污染加重、局部生态破坏问题日趋突出;农产品成本、机会成本以及生态成本提高,生态比较利益下降的问题明显加重,增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性迅速凸显;国内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的问题日趋突出,增强生态有机含量的生态农业竞争力更加紧迫;生态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整合协调机制亟待健全,跨国公司对中国提升农业价值链、产业链和维护生态农业产业安全的挑战日益增多。
生态农业绿色发展受大气的影响,从空间上说,影响的不是个别国家、地区,而是整个世界。正如学者们所说,自然界的行为是没有国界的,西伯利亚的寒流会支配日本的冬天,赤道下的太平洋所产生的台风会经历数千公里的旅程来袭击日本,墨西哥的海湾在左右欧洲的气候,我国台湾地区的台风也会给大陆带来袭击,美国的农作物如果歉收,全世界的粮食供给都会发生困难。地球是一个整体,全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从时间上说,生态影响不是几年、几十年,而是波及子孙后代。为了眼前的利益寅吃卯粮、竭泽而渔,带来的后果只能是抢子孙的饭碗。自然环境如此巨大的报复,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不是一般的影响,而是重大灾难,因此,生态危机实质是人的危机。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重视生态农业绿色发展,实际上意味着人类发展对于环境的大范围深度影响已经直接触及人类发展的价值核心,其严重性已经为人类所切身感受,再也不可忽视,忽视环境或牺牲环境的发展已经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今天,中国真正走在了不仅需要生态勇气而且需要生态智慧的道路上。从一定意义上说,21世纪,对于绿色发展,新发展理念比生产努力更重要,改革红利比发展速度更重要,生态红利比辉煌更重要。生态农业绿色发展作为当代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种崭新理念与实践,是中国解决严重环境问题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是构建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是对构建人类绿色价值观及其生态红利的伟大工程、伟大实践,是建设生态农业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征程。
在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中,农业供给侧改革所提供的制度在不断地创新,所形成的产业结构在不断地优化,所提供的生产要素在不断地升级。一种基于农业文明而凝塑出来的乡土意识,也恰恰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翻土”劳作中逐渐促成绿色农业产业化萌生、发展和壮大。人们生活在这种生态农业文明的意识之中,并为这种意识所牢固地束缚着,同时也在不断地借助改革的举措而向这条渐趋凝固的意识长河中注入了种种创新性的力量。改革发展创新使得这一文明的意识之流能够持续不断地流淌,从未真正干枯过,并最终汇聚成滋养着这一农业文明逐渐向生态文明攀升所承载的大江、大河、湖泊、海洋,由此而彰显了生态农业绿色发展的一种柔韧性、持久性以及生命力。生态农业是一个集技术、经济、政治和国家安全于一体,与整个人类的进化史并存,并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越来越表现出多功能性的、永恒的魅力产业。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6]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是一种生活追求,而且还是一种生态环境的向往;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发展则表现为区域之间、产业之间的发展还没有得到十分充分和高度平衡的发展。农业生产要素不仅是土地、劳动力、资金要素,还包括生态环境要素,而且生态环境要素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生产要素。大概没有人会否认,新时代的中国乡村正在面临一场从内到外的重大变革。举目四望,既有让人惊讶的富有创造性潜质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又有使人痛心疾首的生态环境被破坏所带来的损害及灾难。随着乡村振兴从闭合走向开放,从一般的产业走向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这些乡村剧变使得人们作为曾经的秉持客观姿态的观察者,渐渐开始怀疑乡村作为一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价值所在,怀疑生态农业绿色产业化经营所带来的产业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其结果是怀疑变成了现实与展望,乡村振兴的新常态、新业态、新理念、新发展模式正在转变为自然美、环境美、乡村美、祖国美,构成了一幅幅锦绣河山的美丽画卷。
新时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农业供给侧而言,是一种制度创新供给,是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层面的新供给,农业生产领域的质量变革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高效、优良的原材料产品,是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的新供给。农业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为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产品创新;结构优化的内涵为生态农业绿色产业化结构的优化、绿色农产品创新结构的优化;生产要素升级的内涵为土地无污染的绿色化、劳动者知识的绿色化、技术的绿色化。制度创新、结构优化、要素升级是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三架发动机,其中,创新是生态农业绿色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新时代生态农业绿色发展的历史重任要推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生态农业的重大战略举措。生态农业龙头企业、中国特色家庭农场、专业化合作组织、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等共同构成了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阵地和骨干力量。我国倡导建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适度规模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是符合中国农业历史沿革与时代诉求的生产经营模式,较好地解决了“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比较制度优势。
新时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新具有丰富的内涵,着力于体制机制的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创新、农业产业化绿色发展的创新、农产品质量变革的创新、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创新、农业发展动力变革的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是着力于制度培育、体制培育、机制培育、市场培育、动能培育、技术培育、人才培育、产权主体培育、绿色金融培育、绿色财政培育,着力于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市场主体、产权主体、农业绿色产业化经营主体、专业化发展主体、集约化生产主体、生产要素优化主体、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主体、规模化生产主体、产业化发展主体。
新时代的历史背景和发展阶段赋予了生态农业绿色发展新的内涵和使命,生态农业具有健康、平和、平衡、友善、有机、包容等特性。农业经济是生态农业发展的沃土,过去几十年里,中国“三农”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为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生动鲜活的素材与案例,推动了生态经济学的发展,并成为生态经济学理论的天然实验田。生态农业绿色发展正面临着绿色经济巨大变革的机遇和挑战。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创生态农业绿色发展新时代,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农村工作者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
本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并围绕“生态农业绿色发展”这个主题,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以创新绿色发展为动力,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支撑,对生态农业产业化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产品开发、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生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创新、生态农业绿色发展的制度创新、生态农业与绿色知识经济的发展,以及新时代生态农业现代化体系的构建等问题及视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力争为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为便于阅读和了解,各章摘要如下。
第一章,绿色发展是建设农业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永恒主题。通过总结归纳和分析生态农业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及特征,阐述了生态农业绿色发展与供给侧改革的含义、背景、条件及其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生态农业绿色发展的道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经营模式、发展方式、创新路径等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对本书关于生态农业绿色发展的研究方法、理论突破及意义作了简要的回答和阐述。
第二章,生态农业绿色发展的相关理论。围绕生态农业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系,对生态经济学理论、区域经济理论、产权管制理论进行了分析,为后面各章节对生态农业绿色产业化发展分析提供基础理论支撑。
第三章,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建设与供给侧改革。生产基地是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载体和必要条件;优化供给对绿色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意义。要求我们根据生态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的需要实施供给侧改革,有针对性地实施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有效地解决存在的问题并发挥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作用。
第四章,生态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创新。龙头企业是连接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这种桥梁与纽带作用的发挥必须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新来实现。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龙头企业与农户、龙头企业与农业合作组织之间的关系,也就是龙头企业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系。
第五章,生态农业产品创新与供给侧改革。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产品创新的内在逻辑入手,重点阐述了农产品可持续创新与农业资源之间、生态农业产业化新产品开发与供给侧改革之间的关系。农产品地理标志和科技创新对绿色农产品开发具有重要作用。
第六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新与供给侧改革。绿色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质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及其相互关系的创新;着重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农业供给侧改革创新和培育新型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介绍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提出符合我国实际的绿色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
第七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制度创新。创新是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水平和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灵魂;创新体系与生态农业绿色发展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制度创新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提供宏观条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新作用于生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制度创新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生态农业产业化创新相互作用。
第八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新与绿色知识经济发展。本章分析了绿色知识经济的内涵及特征,归纳了绿色知识经济的发展运行规律,阐述了绿色知识经济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生态农业绿色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发展绿色知识经济的路径选择。绿色知识经济是新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提高生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客观需要,是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新和生态农业绿色产业化发展、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总之,我们要遵循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方针:“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7],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农业绿色产业化发展已经顽强地表现为时代效应、产业效应、质量效应、动力效应,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环境正在不断地优化。我们要激发生态农业绿色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创造力和活力,努力实现生态农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第50页。
[2]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岳蔍书社,1938,第1页。
[3]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岳麓书社,1938,第2页。
[4]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岳麓书社,1938,第2页。
[5]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岳麓书社,1938,第6页。
[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第11页。
[7]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第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