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录
案例1 晋中丈量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三把尺子”
如何在中小学贯彻“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确立什么目标,选择什么内容,晋中选择了“三把尺子”来考究丈量。
第一,价值判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晋中教育局认识到,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扣住“优秀”二字,注意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重点放到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上来; 放到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上来,放到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上来;强调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要注意甄别、选择,要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简单化、图热闹。
第二,内容选择:围绕立德树人。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于中小学教育,必须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应定位于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时代、活在当下,让学生经由有形的传统文化,感悟形而上的悠久文明、不朽思想、无穷智慧,进而将各自的生命体验与优秀文化融为一体,铸就一生行走的力量。
第三,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方法。既要继承发扬古代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式教育等优良传统,也要充分运用多种多样的现代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教学技术手段,以适应当代社会儿童、青少年的发展特点。
晋中教育行政部门在这“三把尺子”意识的指导下,结合当地教育的实际,提出要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确立了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经典性与时代性相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三统一”原则。确定了“一标三步四措施”的实施路径。“一标”就是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总目标。“三步”即第一步建立试点学校;第二步从试点学校选出基地校;第三步是从基地校重点发力,探索经验,全市推广。“四措施”即保证时间、选定教材、培养教师、多元促进。逐步探索出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晋中模式。
案例2 深圳福田区教科院附小——开设古典吟诵课程
认识白皛老师是在中国教科院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论坛上,他是近百名与会代表中唯一的中小学传统文化专职教师,他介绍的学校吟诵课程很吸引人。笔者对案例进行了追踪。该校的基本情况如下。
附小位于福田区西北部,是一所全日制公办学校。该校创办于2016年2月,却并不是一所新建校,而是由一所薄弱校开始发展,两年来变化巨大,学区家长口碑传颂极佳,早晨附近住户经常可以听到从学校传来的孩子们的晨诵声这晨诵声,源于学校的吟诵课程。
1.以“诗教”为切入点,建构古典诗歌吟诵课程
白皛和他的团队认为,诗歌教育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语文的教育、文学的教育,更是人格修养的教育”。通过专门开设诗歌教育课程,让传统文化教育走进校园,走进课堂,真正做到用经典浸润孩子的心灵。
吟诵是一种细致的、创造性的、回味式的读书方法和表达方式,是文字、音声和情意的综合表达,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吟诵之目的不是为了吟给别人听,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借着吟诵的声音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
在编写校本教材《快乐学吟诵》之前,该校开展吟诵课教学的教材种类繁多,有《我爱吟诵》《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诗经》以及教师自行给学生打印的诗词和古文。在使用过程中,教师要对诗词和古文进行声韵分析,对于已经陌生的入声字和需要文读的字更须查资料进行标注,之后才能进行吟诵的教学,这样一来大大耗费了教师的精力,也为吟诵的传承和推广带来了不便。为了更好地开展诗教,学校组织力量编写了《快乐学吟诵》,精心挑选了100首吟诵内容,有《诗经》节选、经典唐诗等。不仅进行了注音,加大字体,添加注释,并且对每首诗进行了录音配乐。这本书从儿童的身心特点出发,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择他们乐于接受和喜欢的内容,通过引导孩子吟咏、思考、感悟、习作和各种言语实践及体验活动,让孩子们爱上吟诵,学习经典,亲近母语。
2.形成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模式
该校将古诗吟诵课的核心理念确定为“因声求义”,打破了传统古诗教学“因文释义”的做法,并不单单依靠字面的意思来理解古诗、体会情感。“因声求义”主要依靠吟诵时的声音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古诗,体味诗情,古人强调“读”,强调反复的“涵泳”,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讲解的优势才能发挥出来,发挥的方向才会正确。
该校总结了古诗文吟诵教学法的价值和不同学段具体的教学方式。学段不同学习诗文的方式不同,采取梯度教学,以低幼阶段为例,吟诵教学基本流程为情境导入、话题导入、故事导入—诵读正音—简说诗意—学习吟唱,学习吟唱包括:(1)听吟;(2)跟吟(轻声);(3)逐句学吟;(4)多形式吟诵,即指名吟诵、小组吟诵、师生对吟等;(5)背吟(不看文字吟诵)。
3.吟诵课程内容和时间安排
全校吟诵的内容和时间。按照统一的诵读进度和篇目,每天固定十分钟诵读时间(早读十分钟),天天坚持,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吟诵习惯。
语文课吟诵和“诗教”教学。每班每节语文课前安排五分钟吟诵时间,巩固每周所学,或者进行新授。语文教师每周拿出一节课进行吟诵授课,带领学生一起吟诵学过的古诗词。二至四年级还开设了由白老师亲自授课的“诗教”课程。
吟诵展演活动。该校成立了校吟诵队,队员40人,利用各种节日及学校活动,学生积极参加吟诵的展演,在学校举行的语文周活动中,吟诵实验班级通过舞台进行诗词吟诵的展演。
4.加强教师培训,确保吟诵课程实施效果
学校认为具备良好的师资是课题开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前提条件,目前全国吟诵师资力量匮乏,相关培训活动也少,为了切实了解吟诵,并能掌握吟诵的方法,教师们想方设法从多层面不断进行学习以提升自我吟诵水平,确保吟诵课题顺利开展,主要是专题培训、假期集中学习等方式。学校多次请校外专家和本校的白皛老师开展培训。2016年寒假,学校为教师购买专业书籍,统一使用徐建顺教授吟诵教学视频,集中十天,举办了校本吟诵培训班。利用网络培训课程进行培训。吟诵课实验教师积极参加中华吟诵网网络培训课程,对汉语语音的意义、诗词格律、吟诵的具体方法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以吟诵课例为载体,开展研究性培训。
案例3 晋阳小学的语文学科拓展
晋阳小学夏萍的项目组得到了学校和家长的大力支持。学校有62个教学班,项目班是22个。他们认为母语是一个民族延续下去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母语教育本身就是让儿童亲近优秀传统文化。项目组的核心工作为:以汉字母语教学为载体,做好语文课内外整合,推广儿童经典阅读,将阅读纳入学校语文课程之中。项目组的老师围绕儿童阅读活动的开展,设置了系列阅读课程——诵读课、绘本课、整本书阅读课、群文阅读课以及亲子阅读课。设置的课程均制定了相应的课程实施方案。为了保障儿童阅读课程在课内的开展,项目组老师认真钻研教材,梳理教学重、难点,合理而高效地调整教学内容,压缩国家课程的授课时间。从整个教学时间内挤出1/3的课时,为儿童阅读课程提供专门的教学时间。
项目组的老师根据《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儿童阅读课程中均包含了传统文化教学:每日晨诵课程“日有所诵”,借助经典诗文、名家名篇的吟诵,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每周绘本课程,用“中国记忆·传统节日”传递中华传统节日的人文风俗;每月讲述“中国老故事”,在故事中亲进中华名人;每月开展“农历的天空”二十四节气课程,在传统历法中感受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魅力;每学期开展“认识家乡的前世今生”地方文化课程,借力四川省成都市金沙博物馆的“金沙文化进校园”活动,开设博物馆课程,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除此之外,针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项目组的老师还计划在整本书阅读课程中加入中国古代名著、历史人物传记书籍,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我是中国人,我骄傲”的信念。
1.诵读课程
夏老师和她的团队对传统的并非都适合儿童学习有较为一致的共识。选择什么让孩子读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项目组的老师经过反复地研究、实践,最后选定了由亲近母语研究院编纂的诵读教材《日有所诵》进入实验班级。他们认为这套诵读教材精心选用了适合儿童诵读的诗文,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低年级有晨读对韵、浅显的古诗,中年级有《老子》《论语》等经典传统片段,高年级有宋词元曲、古代寓言、《孟子》、《大学》等国学经典的部分章节。
22个项目班级每天早上固定安排15分钟左右的诵读时间。每周一,教师会用大约一节课的时间通讲本周诵读的内容,周二至周五早上进行诵读。教师带领学生先读本周的新内容,再复习前面读过的内容。每一个诵读单元,教师都会为学生选择一首浅显易懂的古诗,带领学生根据中国古诗的平仄规律来开展吟诵教学。在吟诵的过程中,教师不会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古诗的讲解上,而是重在引导学生感受经典诗文的音韵之美,体会它的情感和意境。他们并不注重甚至“会刻意回避讲解生硬的、不适于儿童理解的古诗的吟诵规则”。教师会播放名家的吟诵调,学生以模仿为主。鼓励他们尝试形成自己的吟诵调。吟诵并不强求,学生也可以使用现代朗诵的方法来读古诗。不管是吟诵还是朗读,夏老师强调说,目的都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入学生的生活。
夏老师还强调了上海的丁慈矿老师的影响,《日有所诵》中还安排了晨读对韵,晨读对韵是根据《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并结合学生现代的生活所改编的。她认为这能让静止的古诗教学流动起来,使古诗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她引用了丁老师的话,“现代教师是站在一个新的平台之上给学生上对课”。
2.绘本课程
项目组借助《中国记忆·传统节日》这套绘本,开设绘本课。在课中老师给学生讲述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美食等人文知识。老师和学生一起读绘本故事,了解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除夕,老师讲年的故事;正月初一,老师和学生读对联、贴对联;元宵,老师带领学生做灯谜、猜灯谜、吃元宵;清明,老师讲寒食节、讲介子推、做青团、讲祭祖先;端午,老师讲述屈原的故事,把家长请到学校,教学生包粽子;中秋,师生吟诵历代文人写月的诗篇;重阳,老师和学生重温传统习俗,佩戴茱萸,登高望远。在教学中,项目组老师利用绘本不仅增长了学生的人文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将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传递给了学生。用中国传统节日,老师把“我是中国人”根植在学生心中。
3.故事课程
寒、暑假期间,项目组选择了亲近母语研究院编著的《中国老故事》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项目组为学生们录制了《中国老故事》的音频。整个假期学生可以听,可以自己阅读中国神话故事、民间故事、民俗故事、各族故事、人物风物传说。项目组的老师也鼓励学生和家长共同收听。
4.节气和节日课程
项目组老师借鉴朱爱朝的《时节之美》一书,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开展了二十四节气课程。在研读《时节之美》后,项目组将节气课程分为节气故事、物候特征、节气养生、说文解字、诗词农谚五大版块。从2017年12月24日开始,学生已对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七个节气进行了探索。在2017年寒假期间,项目组的老师还利用录制微课的形式为学生介绍节气的相关知识。冬至,和学生一起绘制《九九消寒图》、品味冬至美食;小寒、大寒,着力于“说文解字”版块的教学,带领学生发现中国汉字之美;立春,老师和学生吟诵描写春天的古诗;春分,老师带着学生做有趣的立蛋游戏,并将蛋能立起来的原因传授给学生。
夏萍说,《时节之美》一书中写道:时代的列车越开越快,我们离大地越来越远。但节气课程的持续开展一定能让学生得到自然的润泽,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自由生长。
[1]刘巧利,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2]盛亚丹:《中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7。
[3]访谈资料。
[4]盛亚丹:《中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7。
[5]周修港:《体制学校读经的现状及发展方向》,搜狐网,2017年5月7日,http://www.sohu.com/a/124515955_393931,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11月30日。
[6]彭林:《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心与支点》,《中国教育报》2017年3月2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