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传统文化教育的社会机构的范围
2014年3月,教育部制定并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中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活动的开放性、形式的多样性、供给的社会性、对象的广泛性”等特点,使得社会教育成为对人的一生有深刻而持久影响的教育形态,成为个体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现代社会发展节奏越来越快,知识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一个人仅凭在校十几年学到的知识根本不足以支持他一辈子的工作与成长。尤其对成年人而言,离开学校之后,没有完整的时间进行系统学习,更需要借助各种有效的、适合自己的途径接受社会教育。这既可以不断完善个体知识结构,又可以为社会发展提供更优秀的人才,同时也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近年,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诗词大会等一批制作精良、形式新颖、内容深刻的文化节目,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将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上升到全民参与的高度,给人以丰富知识和美的享受。这些节目受到大众欢迎,说明了群众对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需求非常迫切。”[1]公共文化机构、网络媒体、社区组织和培训机构等都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见表1)。
表1 社会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机构与形式一览
(一)公共文化机构
2017年1月25日发布并实施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2015年12月27日第二次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美术馆、体育馆(场)等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以及历史文化古迹和革命纪念馆(地),应当对教师、学生实行优待,为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提供便利。”“文化事业设施是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一部分,隶属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文化服务设施。这些文化服务设施具有多种目的,可以开展多种工作,能够组织各种活动,实施社会教育任务和工作是其职能之一。”[2]
国家图书馆于2006年成立文化教育培训部,2011年更名为社会教育部,下设讲座组、教育培训组、摄编组、展览组。国家图书馆通过举办展览、组织公益讲座、开展“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评选、组织“国家图书馆读书周”、承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编纂项目等丰富多彩的举措,[3]承担其社会教育职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仅以讲座活动为例,国家图书馆已形成了国图讲坛、国图公开课、文津讲坛、文津读书沙龙、艺术家讲坛、科学家讲坛、教育家讲坛、企业家讲坛等近20个子品牌或系列讲座。其中,文津讲坛、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中国典籍与文化系列讲座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讲座,不仅获得了“中央国家机关展示学习品牌”等诸多荣誉,也以其所提供的内容具有深度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而深得社会各界的好评。根据调查,“国家图书馆的读者对文史哲方面讲座的需求最高,有87.4%的受调查者选择了该项”。[4]笔者统计了国家图书馆2018年度的讲座情况,全年188场讲座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占比高达70%左右,[5]仅成系列的就包括了“格致·考工·源流——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名家讲座”、“稽古·贯通·启新——纪念翦伯赞先生120周年诞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名家讲座”、“致敬经典·走近四大名著”、二十四史研读系列、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系列讲座、“童蒙文化”系列讲座等近10个专题,几乎涵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
省市县各级的公共图书馆亦因地制宜地开展了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吉林省图书馆将传统文化阅读推广纳入常规服务当中,通过开设文化讲坛、举办读书会、建设“百姓书房”等,对广大民众进行精神上的洗礼,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6]黑龙江省图书馆通过创建“龙江书院”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开设“古诗词吟唱”“〈论语〉解析”等公益课程,培训学生和家长数万人次,在全省形成新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品牌和服务模式。[7]陕西省图书馆创办了“国学馆”,通过举办国学讲座、国学沙龙、国学论坛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致力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苏州图书馆国学分馆配备国学类图书4000册,书目包括《论语》《大学》《中庸》等国学经典和《资治通鉴》《史记》《三国志》等历史类书籍。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国学馆于2009年11月1日开馆,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打造国学精品阅读体系、推广“大国学”思想文化精髓、集各类传统艺术的义务教学及定期的国学文化讲座等实践活动为一体。扬州市少儿图书馆国学馆藏书1350册,定期面向少儿及家长举办“国学小讲堂”。
讲座活动是图书馆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形式。有研究者对我国31个省份(港澳台除外)公共图书馆的公益讲座进行了调研分析,结果显示“讲师的学科背景以文科居多,其中文学、艺术学、历史学、法学学科背景占绝大比例”,“文学艺术类、政治历史类、科学普及类所占比重较大”。[8]其中,上海图书馆“上图讲座”已经举办了40年,形成了六大板块18个系列,共举办讲座及各类文化活动3400余场,直接听众154万余人次。[9]笔者通过对陕西省图书馆“陕图讲座”(见表2)、湖北省图书馆“长江讲坛”(见表3)、南京图书馆“南图讲座”(见表4)三个省级公共图书馆历年讲座活动的统计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主题类讲座占比普遍较高,约占年度总期数的1/3~1/2。其中,陕西省图书馆2015年度占比达56.72%,湖北省图书馆2018年度占比达46.30%,南京图书馆2018年度占比达49.04%,体现出公众对传统文化内容的强烈需求与公共图书馆的使命担当。
表2 2009~2018年陕西省图书馆“陕图讲座”
表3 2013~2018年湖北省图书馆“长江讲坛”
续表
表4 2015~2018年南京图书馆“南图讲座”
在几乎所有公共图书馆或多或少已经开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关活动的大背景下,南京图书馆是一家值得特别关注的机构。南京图书馆位于南京市玄武区,建筑面积约7.8万平方米,馆藏图书总量超过1200万册,其中古籍160万册,善本14万册。近年来,该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做了诸多有益的尝试。[10]
一是开展有关学术研究与交流活动。2011年底,南京图书馆增设国学研究所。该所的职责是“围绕国学研究主题,整理挖掘馆藏文献资源,开展专题研究工作,举办学术交流活动,面向公众普及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全面提升本馆在海内外的影响力”,是我国公共图书馆中第一家设立国学研究所的。自2012年第8期开始,由江苏省图书馆学会、南京图书馆主办的《新世纪图书馆》杂志增设“国学研究”栏目,“着意登载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性与普及性文章,是为了延续传统,传递智慧”。[11]截至2018年第10期,该专栏共刊发相关文章35篇,其中以传统的版本目录学内容居多,以2012~2014年为最多(分别为9篇、8篇、11篇)。
2014年10月13日,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进两岸学术交流,更好地承担起图书馆开展社会教育的重要职能,进一步拓展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引领读者真正了解国学精华,最终准确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经文化部批准,由南京图书馆与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首届玄览论坛: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在南京举行。该论坛每年一届,迄今已举办至第五届,[12]累计参会人数约1000人次。
二是举办“南图阅读节”系列专题活动。南图阅读节系大陆第一个以省级图书馆名义举办的阅读节,自2010年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了九届,逐渐形成了独有的文化特色与品牌效应。“南图阅读节的最大特点是以‘和名著对话,与大师同行’为基调,每年选择一部经典名著,确立一个主题,通过论坛、讲座、展览、影片赏析、诗文诵读、知识竞赛、动画设计作品大赛、编印阅读指南、嘉宾在线解答问题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为读者深入解读每部名著精义,同时普及各类相关知识。”[13]
南图阅读节通过连续多年的举办,基本形成了以下特色。(1)每年一本经典图书作为主题,开展包括学术研讨会、专题讲座、影视展播、文献展、网络访谈、知识竞赛、图书评奖、读者表彰、读书会等在内的多层次、多场次系列活动,“一年一本书,一书一主题,引导社会大众阅读经典、感悟人生”。(2)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研究与普及相结合,经典与生活相结合。阅读节期间除了组织现场活动外,也借助网络直播访谈、新闻媒体、官网、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等线上媒体渠道推广、宣传有关内容,线上与线下互动,促进活动的广泛传播。活动内容既有专业性较强的学术讲座,也有参与度较高的知识竞赛等,兼顾学术性与趣味性。阅读节的选题内容普遍切近大众生活,四大名著、孔孟老庄、《史记》等篇目选择照顾到了绝大部分社会公众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3)社会评价较高,品牌效益初显。“在碎片化阅读、浅阅读大行其道的当下社会,专题阅读有利于加深民众对经典的理解,从而提升民众自身素质与精神境界”,[14]南图阅读节因其专题性的特点,逐渐形成品牌效益。
三是开辟国学馆,编辑《国学图书阅读指南》和《国学经典诵读》等推荐书目书评。2016年10月12日,南京图书馆举办国学馆开馆仪式,正式对外免费开放。国学馆位于南京图书馆四楼。2017年11月,扩建后的国学馆面积达8000平方米,建成了传统文化弘扬场所“十德堂”(仁、义、礼、智、信、孝、悌、忠、廉、耻),室藏资源总量30万册,阅览座席200个。
“公共图书馆承担着社会教育的功能,开展国学体验活动,弘扬优秀传统,培养公众的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是国学馆的建设目标之一。”[15]南图国学馆开放之后,开展了“陶风书话”“古籍探秘”“漫游文史数据库”“吴风汉韵书中寻”“柳絮才高——馆藏江苏古代妇女著作展”“《庄子》版本展”等多项独具特色的展呈活动,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民众接待量呈增长趋势。[16]《国学图书阅读指南》的编辑始于2012年8月,至今已编印12期,“根据各类国学文献的特点、学术价值等向读者推荐有代表性的作品”,“有介绍经部图书四书的,有介绍集部图书诗词曲的,通过简要介绍作品的内容、特色、价值以及在南京图书馆的藏书位置等,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受到读者的好评和欢迎”。[17]
四是评选优秀国学著作,积极开拓多元化国学传播路径。2010年,南京图书馆设立国内首个由省级公共图书馆主办的公益性图书评奖活动——陶风图书奖。该奖采用读者投票、专家评审的方式,每届评选获奖图书10种,提名图书50种。[18]自2014年第五届起,陶风图书奖增设优秀国学图书奖,评选范围扩大到全国,迄今已评出三届共30种国学优秀图书。评奖的同时通常还伴随着图书展览、作者讲座等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
自2013年12月19日起,南京图书馆主动与媒体合作,在新华社所属《现代快报》创办“国学玄览堂”栏目,由时任图书馆馆长徐小跃亲自撰稿,向公众系统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观念。自2014年4月起,南京图书馆官方网站增设“国学导览”栏目,分设“国学玄览”“国学研究”“中华学术”“国际汉学”四个子栏目。其中,“国学玄览”与“国学研究”栏目同时也兼具南图机构知识库功能,这在目前的公共图书馆中并不多见。[19]
南京图书馆还开通了微博、微信公众号。南京图书馆新浪官方微博于2013年开通,“南图微博设有13个微博话题,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文明进步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南图微信公众号于2013年10月注册开通,“推送信息频率约为11条/月,推送信息量排前三位的信息分别是国学推介、南图新闻和通知公告。由此可以看出南京图书馆对传播国学文化的宣传力度很大”。[21]南京图书馆研究部暨国学研究所注册了“图书馆学与国学”微信公众号,致力于关注图书馆学与国学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同时推介古今中外经典名著,及时发布各类活动信息。共享人类智慧,共析百家思想,共建阅读空间。
博物馆不仅是提供藏品、展览的场所,同时也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博物馆的社会职能中,公众教育为核心职能,体现出博物馆的文化责任”。[22]在这里,没有规定的课程,也没有功利的考核,参观者可以根据自己所需去汲取知识,受教育者在完全开放的条件下完成自我学习和教育。“有效的博物馆学习意味着,在观众离馆时,对某一相关的主题比进馆时有了更多和更深的理解。”[23]当图书馆、博物馆和科技馆等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后,更能引发广大民众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情,也能更方便地获得所需资源。
(二)网络媒体
专业网站是互联网时代传播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任重先生于2008年创办的儒家网(www.rujiazg.com),是一家传播儒家文化、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民间交流平台,设有思想学术、评论观察、儒家资讯、独家专访、当代儒家、海外儒学等栏目。儒家网开办十年以来,发布过大量有价值、有分量的学术信息,尤其是开展的一系列争论很有特色。比如关于曲阜是否可建大教堂、儒学是否要入教育体制、独生子女政策要不要废止、同性婚姻该不该合法化、教师节是否应该定在9月28日孔子诞辰日等,儒家网都发出了独特的声音。由凤凰网与岳麓书院联合创办的凤凰网国学频道(guoxue.ifeng.com),下设国学资讯、对话名家、国学大讲堂、琴棋书画和天下书院等栏目。既是展现国学研究动态的专业平台,更是大众亲近国学智慧的公共平台。从2014年开始,连续举办了三届的“致敬国学:全球华人国学大典”都通过凤凰网进行同步直播,使不在现场的人也能够方便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国学大师网(www.guoxuedashi.com)可免费查询与下载经、史、子、集各部经典原著,更有“康熙字典”、“书法字典”、“甲骨文”和“金文”等栏目,对专业研究者来说方便实用。
据相关研究表明,微信公众号上国学内容涵盖面非常广泛,高频词主要集中在经典方面。2013年以来,从高到低依次为“经典”“易经”“论语”“书法”“历史”“诗词”“成语”“汉字”“中医”“道德经”,其中“经典”“论语”“书法”“诗词”几个词语增长趋势明显。
公众学习传统文化的主要方式有:阅读国学中的经典作品,尤其是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学经典和以《易经》《道德经》为代表的道家经典;吟诵优美的古典诗词;欣赏、练习历代名家书法作品;重视具有鲜明中华文化特点的成语和汉字;等等。(资料来源于凤凰网国学频道,2018年3月21日)
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微信公众号的持续广泛传播,能够培养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审美力和感受力,让公众在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中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提升精神文化层次,这是一种更为有效的传播途径。
微信学习群也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曲阜师范大学崔茂新教授于2014年12月创立的“论语汇”,是一个把弘扬传统文化落实为《论语》共读行动的文化社群,同时也是面向大众以《论语》开放性解读为主导的学术公益组织。目前已有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著名大学与研究机构的50多位学者参与轮值导读。每天早上7点,先由志愿者吟诵当日所学内容,再由导读老师阐发讲解。专家导读结束后,群友可以自由交流观点与心得。“论语汇”自创建以来,已坚持共读论语1300多天。随着学习的不断推进,目前已经形成“论语汇”主群和“论语汇论坛”“论语汇吟诵”“论语汇人文教育”等分群,建立了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和山东五个省、直辖市分群,欧洲国际分群和希腊分群、日本分群也相继建立。
自2014年12月18日开始的“论语汇”前两轮学习,都是周一到周五每日晨读《论语》一章,周末两天学习《诗经》。
2018年9月17日,“论语汇”晨读第1320天,第三轮导读正式开始。在总结前两轮学习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秘书处多方征集意见后确定,本次导读采用专题形式进行,设置了“论语之学习”“论语之仁”“论语之孝悌之道”等多个主题,由导读老师根据自己所长认领。每个主题分三个晨读时间(即周一到周三)做专题讲座,讲座后大家自由讨论,周四和周五导读《孟子》。
同时,“论语汇”晨读每天还在80多个微信群实时转播,希望通过共读《论语》,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和心灵。并且这种不间断的共读会促使参与者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意识,而这正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关键要素。
读书会也是人们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既有线下活动也有线上活动,往往是参与者共读一本经典,并围绕经典思考讨论。比如,由陈达隆老师创办于2008年的燕京读书会,以国学爱好者为对象,以儒释道经典为内容。北京本地成员参加每周末的现场共读,外地成员可以通过微信群互动学习。读书会成立以来,已经研读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传习录》《十善业道经》《金刚经》等。读书会追求的不是高深冷僻的训诂知识,不是轰轰烈烈的活动效应,而是与中华古代圣贤对面亲聆、心心相印的深切了解。2018年10月27日上午进行了“‘四书’与读史”研讨会,清华大学程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雷博老师、中国史记研究会杨波老师和首都师范大学俞菁慧老师,一起探讨研习‘四书’经典需要如何借鉴历史典籍资料,如何读史才能得系统有效之实;下午则是《论语》研读活动,针对新近研读过的《公冶长》《雍也》两篇进行回顾和小结,重点在理解经典原义、体味古人的人格境界。
网络时代的在线教育资源因其丰富性和及时性而备受欢迎。2016年是知识付费元年,喜马拉雅、千聊和得到等平台陆续推出知识付费产品。2017年,知识付费持续发力,服务于更多主动进行传统文化学习的人群。据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统计显示,2017年,中国的知识付费用户规模为1.88亿人,其中,有41.2%的人愿意在空余时间用听音频、34.5%的人愿意用看视频的方式来获得知识。在知识付费的大范畴下,音频这种形式备受青睐,因为它方便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截至2018年11月10日,在“得到”平台上,《中国史纲50讲》有166370名学习者,《熊逸书院》有96758名学习者,《熊逸书院》的音频内容包括思想经典185讲、诗词歌赋33讲、中国哲学15讲、中国史学5讲、佛学浅谈50讲、西方哲学35讲。而网上免费的公开课也适合现代人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比如浙江大学董平教授的《王阳明》和四川师范大学李凯教授等的《巴蜀文化专题》等,都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丰富资源。
(三)社区组织
1999年,教育部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第一次明确提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次年,教育部确定了8个大中城市的城区作为社区教育实验区,启动了社区教育实验工作。截至2016年,教育部已设立122个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和127个示范区,各省份共建立500多个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示范区。
社区书院是社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比如厦门社区书院与河南本源社区书院在这方面有丰富的传统活动(见本书“分报告”《当代书院传统文化教育发展初探》)。而社区活动中心往往设有文化站、图书馆、影视厅、社区学校等机构,是集社区文化展示、图书阅览、网络信息服务、体育健身、休闲娱乐、教育培训、影视放映、团队活动于一体的活动平台,市民在家门口就能学习传统文化。
(四)培训机构
培训机构是终身教育时代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织,既可以弥补在校学生传统文化课程开设不足,又可以为成年人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传统文化培训。比如,创办于2005年的北大乾元国学教室,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为学术支持,长期开设国学高端研修班,提出“习孔子‘忠恕’之道,研老子无为而治,悟佛教明心见性”的学习理念,学制为一年,每月集中一个周末两天上课。一年级开设国学概论、《周易》精读、“四书”精读、《道德经》精读、《庄子》内七篇精读、《坛经》精读等课程,周六课后设哲学、艺术、风俗、文化等,以及介绍学术思想的讲座。二年级开设先秦诸子、名士与玄学、宋明儒家——理学两学派、明清及近现代思想家、佛学与佛经、史学与《史记》、兵家之《孙子兵法》、中国美学。同时还有学术论坛、游学等活动配合课堂学习。
作为中西合璧管理思想的践行者,方太集团自2008年开始导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十年探索与践行,形成了“中学明道、西学优术、中西合璧、以道御术”的方太文化体系。“制度管理是企业的一条‘腿’,这方面西方的成熟管理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内容;然而中国企业管理还有另外一条‘腿’,就是价值观、信仰,这是缺的,需要中国的企业家自己摸索、总结,如果你不是两条腿,那你怎么能够正常地走路?”方太集团董事长茅忠群认为,企业管理制度可以搬,但信仰不可以搬。信仰要回到中国本土,去挖掘基因里的东西,也就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8年,方太文化研究院正式成立,并随即启动了首期“方太文化体验营”。作为中国首个由企业发起的文化研究与推广平台,方太文化研究院探寻更适合中国企业的文化体系。该体验营包含文化学习、亲身体验、思想交流等多种形式,并以两天两夜的深度参访强化体验效果。在体验营,企业家学员可以切身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体会传统文化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广泛价值,修炼与自省悟道促进自身蜕变,进而推动企业发展。
除了面向企业的传统文化教育培训,现阶段面向党政干部的传统文化教育也存在较多的实践。据有关调查,在领导干部以往国学知识“自主选学”时,“周易智慧”“道家思想与老庄智慧”和“佛教禅宗与人生”成为报名人数居前三位的专题讲座。[24]“领导干部学国学全国行”活动,由中宣部《党建》杂志社、中央党校《学习时报》社联合主办,在全国县、市以上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中,面向广大领导干部和各级公务员队伍,通过对《论语》《易经》《中庸》等经典著作的研读、解析,提高党性修养、官德修养、人文素养。
社会培训机构在传播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因为对传统文化内涵和精髓理解不到位,也会出现走偏现象,比如曾经名噪一时的女德班。王立刚在《光明日报》中评论道:“就夫妇之道而言,‘男尊女卑’最多只是传统的变道,绝非传统的常道。汉代《白虎通义》中说:‘夫者,扶也,以道扶接也。’‘妻者,齐也,与夫齐体,自天子至庶人,其义一也。’从先秦两汉一直到晚清,传统家庭里都有很多相敬如宾、相濡以沫的感人故事。这些也是传统家庭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女德班’问题反映出,当代中国社会伦理、家庭伦理秩序的重构仍然任重道远,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