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发展报告(2018)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总报告

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和展望

杨东平[1]

2017年10月,敦和基金会委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课题研究、主持撰写《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发展报告》。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历史悠久。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20世纪90年代在民间出现的“传统文化热”,近些年已经发展成为政府自上而下推广贯彻的国家战略,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文化自信”的组成部分。如何全面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处境和面临的问题,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本研究报告汇集多元学者及实践者,通过文献研究、田野调查、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对这一主题进行全景式的描述、揭示和研究,对全国范围内学校、社会等体制内外不同渠道、不同视角、不同层面的传统文化教育形态进行调查和梳理,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政策、实施、教材、课程和教学等各个方面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力求客观、全面地认识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现状。通过研究,探索现代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发现、提炼改善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经验和案例,反思存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尊重教育科学,回应时代呼唤,认识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促进中国的文化建设。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当代发展情况。本研究中“传统文化”的内涵,并非涵盖所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或狭义的学术文化,而是包括经典、常识、技艺、生活方式等层面。研究对象不限于学校教育,还包括在大教育的视野中,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大众媒体、社会化学习等各类教育和学习活动,在总体扫描的同时,选取体制内外有代表性的案例开展个案调研和理论探讨。

首先,需要辨析“传统文化教育”的概念。与之相关的一组概念,政府文件使用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我们简称为“传统文化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大量流通使用的同类词语,包括“儒学”“儒家文化”“国学”“国学教育”等。在学术研究中,将“传统文化”简约为“儒学”或“国学”的做法一直颇受争议。“国学”大致是20世纪前后,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为增强对民族固有文化的尊崇和自信的一种提法。在20世纪90年代,基于类似的情境,“国学”一词再次大行其道。它的好处是简洁和便于流通。因此,在尊重语言使用的自然秩序的意义上,本研究报告在使用“传统文化教育”一词的同时,也使用“国学”的提法,将其视为前者的简称。当然,对什么是“国学”,哪些是“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在学术理论层面加以研究。

本课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调查,包括体制内的大中小学和学前教育,体制外的书院、学堂、私塾,以及社会教育等不同形态的教育现状,调查公众和教育界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态度。

(2)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研究,认识传统文化教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功能和目标以及继承与创新等问题。

(3)传统文化教育的教育学研究,如培养目标、教育内容、课程、教学方法、师资队伍、教育评价、教育政策法规等。

本课题研究通过文献、定性、定量等多种方法,力求呈现一份数据权威、分析客观及声音多元的研究报告。

(1)文献研究:从历史文献入手,探寻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相关的著作、论文、调研报告及其他文献资料,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比较、分析、归纳和总结,从而掌握本选题的研究现状及最新研究成果,并进行多视角、多方位、多层面的考量。

(2)实证研究:通过田野调查、案例研究和问卷调查,在掌握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梳理、分析、把握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际的状态和存在的问题,做出独特的理论与实践的客观评价,在此基础上建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模式和实践模式。利用网络进行实证研究,通过与网络平台合作获取数据,对已有的信息进行查漏补缺。

(3)访谈调查:与当代传统文化教育机构的创办者和管理者进行面对面访谈,就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管理方法、生源、资金等问题,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分析。

(4)案例研究:在文献研究和访谈调查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机构,利用比较法与归纳法,认识其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并对不同时代传统文化教育的特点及发展状况进行比较。

本课题研究汇集了包括研究者、实践者、媒体人、社会观察者等多元知识结构的专家学者,从而搭建起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跨领域、跨学科的沟通桥梁。工作团队包括专家委员会、编委会、作者团队及编辑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