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发展报告(2018)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当代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文化复兴的进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复苏,既有国家意识形态重塑的需要,又有来自学界恢复国学的努力,也有来自社会日常生活的现实需求,即在社会转型之中,人文价值和道德资源迅速流失、生活秩序被破坏、价值意义丧失的严峻现实,使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重新认识国家的文化和传统。

1995年,在政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上,赵朴初、叶至善、冰心、曹禺、启功、张志公、夏衍、陈荒煤、吴冷西九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以正式提案的形式,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称中华文化历史长河面临中断的危险,敲响了传统文化处于存亡续绝关键时刻的警钟。《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称,“我们一代的古典学科基础已远不如上一代人之深厚,继我们而起的青年一代则更无起码的古典基础可言,多数人甚至对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的典籍连看也看不懂了”。“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提出依托师范大学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建立幼年古典学校,或在师范大学的附属小学、附属中学建古典班,以培养传承传统文化的专业人才。

2004年9月,许嘉璐、季羡林、任继愈、杨振宁、王蒙发起70位专家学者联名发表《甲申文化宣言》,认为“中华文化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东方品格和释放着和平信息的人文精神,对于思考和消解当今世界个人至上、物欲至上、恶性竞争、掠夺性开发以及种种令人忧虑的现象,对于追求人类的安宁与幸福,必将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呼吁保护多元文化价值和各国文化传统。

从“九老上书”到“甲申宣言”,反映的是社会性的道德危机和文化危机,民族文化认同缺失、传统文化断层(不识古文、不读经典)、研究人才后继乏人,即“继绝学”问题。其所传递的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共识,对政府和民间都产生了强烈的影响。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首个高校国学研究院,各高校纷纷效仿,“国学热”迅速升温。在民间兴起的少儿“读经热”则是传统文化复苏回暖的另一个写照。

1998年,学者舒乙成立大陆第一所在义务教育阶段融入读经教育的学校“北京圣陶实验学校”。大陆地区的“国学热”,有一个重要的推动力是由南怀瑾、王财贵先生倡导,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组织实施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首先在100所学校试点。2000年12月,“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全国组委会在北京国家图书馆举办表彰大会。2001年,台湾学者王财贵在北京师范大学所作“儿童经典导读教育”的讲演,号称“一场演讲,百年震撼”,演讲的光盘流通量达几百万张,他成为少儿读经热的主要推手。据《南方周末》报道,2004年之后,“约有3000家私塾、学堂涌现全国,读经之声响彻各地,民间教育实验盛况空前”,[2]《弟子规》成为众多小学、幼儿园的读物。

这引发了关于传统文化和读经热的第一次大讨论,反对者斥之为反启蒙、开倒车的反动、复辟之举。但这并不妨碍民间传统文化热的不断升温。这场基于“文化自觉”的“本土运动”,源自民间的“国学热”,接续的是几千年以来“学在民间”的传统,并进而开启了官民互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

官方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认知和接纳,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开始,将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相提并论。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国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

此后,传统文化教育逐渐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框架之中抽离和独立出来,强调其促进道德建设的主要作用。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发扬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积极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言明了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三种道德资源,分别是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和世界主流文明。

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2012年,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7年,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从“加强教育”、“建设体系”、“弘扬文化”到“文化自信”,可以看到国家意识形态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清晰化、强硬化的过程,传统文化教育获得了超越道德教育的独立地位,被纳入社会主流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纳入一体化的社会建设进程。由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自上而下的国家战略、政府行为,对社会意识形态的重构和传统文化教育本身产生极大的影响。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对当代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件。《指导纲要》称,“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见》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各个领域”。

传统文化教育得以制度化地强势进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2018年新实行的部编教材大大增加了传统文化的比重,在高考和各地中考中,传统文化内容也不断增多。民间的传统文化教育也在不断深入,读经教育起起落落。2016年在上海举行的儒学大会上,围绕王财贵倡导的“老实大量纯读经”再起争论,学者对体制外的儿童读经运动提出批评。但总体而言,舆论对国学和读经的态度已经比较宽容,讨论的焦点已经不再是该不该读经,是否违反义务教育法;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语境中,问题转为“应当怎么读”,关注的是国学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

(二)国民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认知和基本态度

为了解民众对传统文化及其教育的认识和态度,为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和发展提供数据支持,课题组进行了公众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183份。受访者中占比较多的主要是在校学生(25.3%)、商业服务人员(15.1%)、工人(9.3%)、个体工商户(8.9%)、职业技术人员(7.6%);学历结构高中阶段的占84.9%,本专科和研究生占12.3%。从问卷可以看到一个大致的面貌。

公众了解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父母长辈(64.4%)、书籍(62.9%)、电视节目(59.8%)、学校课程(49.7%)。可见家庭教育仍然是文化传习最主要的途径,电视节目的影响也大于学校课程。对于提到传统文化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传统道德(66.3%),传统服饰、饮食、建筑、器物(47.1%),诸子百家经典及宗教哲学(46.1%),传统文学(40.7%)。公众的传统文化行为,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阅读传统文化书籍(57.9%),游览传统景点、参观相关博物馆(44.1%),观看有关的影像制品(41.2%),供奉祖先牌位或先人遗像(40.6%),以学习行为为主。

公众比较认同“应该把儒学重新推上传统文化首席的地位”“当今中国社会的很多问题都是忽略了传统文化造成的”两种说法,不太认同“传统文化复兴只是一时热”“传统文化内容考试不考,就没有必要学”。对于《指导纲要》,多数人是“只了解大概”“知道但不了解”,1/4的公众选择“不知道”。

对于传统文化在教育改革中应发挥的作用,82.8%的公众选择“教育改革需要部分依靠传统文化”,应当说是比较理性的。对于可以加入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内容,选择最多的两项分别是中医(79.6%)、少数民族地区文化(70.6%)。

对于儿童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排在前三位的选择分别是“有利于孩子养成讲礼貌等好品德”(78.4%)、“有利于孩子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75.5%)、“有利于孩子培养民族认同感”(70.1%),公众明确意识到传统文化教育对道德养成的重要作用。对于未成年子女参加相关活动,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进行亲子诵读”(83.8%)、“参加历史遗址遗迹的游学”(72.7%)、“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活动体验”(71.4%),说明公众更认可体验式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启示教育工作者革新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

2018年1月,凤凰网国学频道针对网民开展关于国学教育需求的调查,受访者有10万多人,其中大专、本科及以上的占84.5%,有关数据可资印证。

对于今天学习传统文化对个人发展影响的回答,84.1%的受访者选择“非常必要”,占绝大多数。对中华传统文化最感兴趣的部分,选择“儒释道中的人生智慧”的受访者最多,占35.48%;选择“诗词歌赋、戏曲小说等古典文学”的占25.95%;选择“以经史子集为载体的文史哲传统学术”的占23.87%。

在学校教育之外学习国学知识,主要渠道是看书(62.30%)和上网(28.13%)。最希望获得的国学课程,“三百千”等国学启蒙课程为最(26.34%),其次为琴、棋、书、画、茶道、花道、礼仪等陶冶性情的技艺课程(22.77%)。表明家长首先考虑的是子女教育,对自己则侧重修身养性的艺术审美和传统技艺。对于低龄儿童接受国学熏陶的目的,家长首选“养成好习惯或培养好品德”(34.44%),其次是“陪着孩子成长,亲近传统文化”(25.91%)以及“发展爱好,培养特长”(24.53%),选择“从小背诵经典”的占比为15.13%,也是一个很大的群体。

近年来对部分高校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感不高。2015年,吉林省6所高校(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长春大学、吉林师范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建筑大学)对在校本专科学生的调查显示,不到10%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示非常有兴趣并且十分了解,84.26%的学生表示仅是一般了解,7.21%的学生表示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不感兴趣甚至完全不了解;79.51%的学生对外来文化抱有较为积极的接受态度。2015年,福州大学城10所高校调查显示,83.53%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些了解,9.6%的被调查者自认为很了解,认为自己完全不了解的人数比例为6.87%。综合两组调查数据,很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学生不足10%,约有7%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完全不了解也不感兴趣。[3]可以大致看到,在校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态度要弱于成人和家长,这与他们缺乏传统文化内容的中小学教育背景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