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教育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石,教师是教育的奠基者。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为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环节,教师队伍是这个关键环节中的关键主体,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第一资源和依靠力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对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础工作,是新时代新形势下对高校教师地位和作用的新思考、新定位。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民办教育始终与经济社会发展同向同行,历经恢复发展、快速增长、规范调整、分类管理4个阶段,从“国家办学的补充”发展到成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40年来,民办教育改变了政府包揽教育的体制,为推进教育改革提供了实证经验,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学历教育到非学历教育,层次类型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发展局面,为提高教育供给水平、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推动教育现代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从教育事业统计数据看,2017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7.76万所,约占全国学校总数的1/3;各类民办学校在校生达5120.47万人,约占全国在校生总数的1/5;民办学校专任教师约265万人,约占全国教师总数的1/6。高等教育阶段,全国共有民办高校747所(含独立学院265所),超过全国高校总数的1/4;民办高校在校生达628.46万人,超过全国高校在校生总数的1/5;民办高校专任教师达31.62万人,占全国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近1/5。[1]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在发展初期,受限于公私观念和寻求“合理回报”的动机,办学经费投入普遍不足,经费严重依赖于学费,学生的多少就意味着经费的多寡,因此各民办高校均将招生工作视为重中之重。然而,伴随生源数量的减少,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跨过初期原始积累阶段的民办高校,把办学质量视作生命线和核心竞争力。其中,教师队伍成为影响办学质量的首要因素。同时,纵观40年发展历程,民办高等教育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其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民办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但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相对落后,尤其是教师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有效落实,比如民办高校教师社会地位不高、待遇保障不力、职称评聘不畅、专业发展受限等问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此外,与丰富的实践探索相比,我国民办教育改革理论准备相对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改革发展的进程和教师权益实现的程度。从现有政策看,政府和民办高校对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权益实现重视程度仍然不够。伴随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民办高等教育转型阶段的重点工作,民办高校教师权益实现研究已经成为民办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议题,有效实现教师合法权益成为民办高校健康发展的关键。可以预见,未来高水平、有特色的民办高校也将是那些教师权益实现程度高的学校。
2016年11月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决定》,其最大的亮点是明确规定实行非营利性和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确立了分类管理的法律依据,初步构建了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教育分类扶持、分类监管的政策体系。为推进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国务院及相关部门颁布了配套法规和政策,标志着我国民办教育进入分类管理的新时期,开启了民办教育发展的新征程。2016年12月,《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1号)发布,提出了促进民办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为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政策的落地提供了行动方案。意见再次强调要保障民办学校教师合法权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发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的政策文件。其中,该意见对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同样关注,专门就民办学校教师的社会保障、福利待遇、合法权利等提出明确要求。
本书坚持问题导向,立足政策研究和改革方向,着眼于民办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问题,深入讨论民办高校教师权益实现过程中的问题成因,重点关注可规范、可调整、可优化、可健全的政策动向和体制机制,为民办高校教师权益实现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思路框架。在理论层面,本书构建了组织平衡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框架,提出了符合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特点和民办高校教师权益实现实际的前瞻性分析思路,拓展了民办高校教师权益实现理论、民办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理论和民办高等教育治理理论,为民办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和模式创新提供新路径。在方法层面,本书运用实证调查、深入访谈和政策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用人口学特征的数据统计分析客观描述了民办高校教师权益实现现状和不同教师群体间的差异,用多元回归模型论证了民办高校教师实现的影响因素。通过访谈和文本分析,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影响因素,重点关注可调控的政策设计,为改进政策体系提供参考路径。在应用层面,本书致力于重构民办高校教师权益实现的政策体系,提出了重点消除阻碍因素、分类扶持区别对待、多方协同推进、共同参与治理的基本思路,为改进民办高等教育治理方式、激发民办高校发展活力、切实实现民办高校教师权益提供了政策上的参考。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的主要政策资料以及基于实证分析得到的结论是在《民办教育促进法》2016年11月修订之前得到的,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实施分类管理的政策落地后,针对两类不同性质的民办高校,如何实现其教师权益,需要结合2016年以来的民办教育的新法规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当前,我国民办教育改革在重要领域中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分类管理、差异化扶持落实进了法律条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为提高民办学校教师的身份地位,把保障教师权益、督查和引导民办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要内容,专设一章予以明确规定;强调完善待遇,提升保障机制,畅通专业发展通道,让民办学校的专任教师获得同样的职业认同感、岗位幸福感、育人责任感、事业成就感和社会荣誉感。消除公办、民办学校教师职业差别的改革目标得到法律认可,政府支持民办教育改革发展的责任和义务更加于法有据。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进入新时期,解决教师权益实现问题面临新机遇。
[1] 本书数据不包括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