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的现代化的经验与规律
尽管人的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是它依旧有规律可遵循,有经验可总结。通过对人的现代化的理论梳理和实践考量,我们可以从一般意义上总结出人的现代化历程所积累下的十条经验,归纳出人的现代化过程所遵循着的八条规律。
1.人的现代化的基本经验
人的现代化始终是现代化历程中的核心内容。回顾人的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审视人的现代化的当下样态,我们认为以下经验或启示,可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现代化建设所借鉴和吸纳。
(1)人的现代化既是个人现代化,又是类的现代化。个人现代化和类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两个层面,即个体层面和整体层面,二者是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个体现代化是类的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类的现代化是个体现代化的根本完成条件。人的现代化既是个体本质的复归、发展和进步,也是类本质的生成、充实和丰富。人的现代化是个人现代化的有限性和类的现代化的无限性的统一。只有把握人的现代化两个层面的互动与统一,才能理解和把握人的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主要特质、动力机制、终极目标和实现路径。
(2)人的现代化既是历史的必然,又是个人的选择。对于人类社会来说,人的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和必经之路,它既代表着人自身发展的方向和方式,也标示着人类社会进步的程度和结果。人的现代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对于现实的个人而言,人的现代化又是一种个人选择,每一个个人都有选择是否现代化、怎样现代化和现代化到何种程度的权利。选择现代化的个人会紧随或追赶人类发展前沿,当然也要承担选择的后果。
(3)人的现代化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波浪式前进的。人的现代化是遵循客观规律的,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人的现代化由于受到多重因素的抑制、羁绊、延缓和阻滞,始终存在着主观性需求与客观性制约、传统性弱化与现代性强化、片面性存在与全面性发展之间的矛盾,特别是人的价值观念的波动性、经济增长的波动性、科技创新的波动性、文化变迁的波动性、生态系统的波动性等使得这些矛盾更具复杂性,这就决定了人的现代化的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呈波浪式前进的态势。
(4)人的现代化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不断赶进的。人的现代化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一方面,人的现代化是人的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是绝对的;另一方面,人的现代化的程度、水平、差距、地位又是相对的。人的现代化是人自身的内在因素和与人相关的外在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人的现代化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人的现代化的水平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现代化的水平要始终趋向同步和保持一致。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现代化的发展推进,必然要求人的现代化不断赶进。
(5)人的现代化不是单一线性的,而是多维复合的。不同时空中的人的现代化有不同的特点和路径,人的各个领域在人的现代化过程中也有不同特质和表现。人的现代化的过程既会有进化,也会伴随某种退化;既会有发展提高,也会出现一些曲折反复;既会有正向矢量前进,也会呈现一定的逆向偏离。人的现代化是部分可逆的,在某些条件下人的现代化可以发生部分的逆转。因此,人的现代化建设应避免单向的机械思维。
(6)人的现代化没有最佳的模式,只有合理的选择。无论是个人的现代化,还是类的现代化,都没有现成的模板可以套用,都没有最佳的模式可以遵循,只有依据现实的人的存在的内外条件理性选择合理的路径。人的现代化的目标是相同的,但是路径是多样的;人的现代化的实质是相同的,但是形式是多样的;人的现代化的要求是相同的,但是模式是多样的。不同国家地域、民族宗教、文化传统、个人职业、生存环境中的人的现代化的选择差异很大,不能简单模仿和外力强加。但是人的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学习。
(7)人的现代化既有高度的多样性,又有部分的趋同性。人的现代化过程既可以是疾风骤雨式的,也可以是步履蹒跚式的;既可以是革命性的突变,也可以是渐进式的变化;既可以是个人的悄然发动,也可以是社会的剧烈促动。不同的人有不同现代化的选择和表征、动因和模式、过程和结果。但是人的现代化又都基本沿着个人价值观念的更新、个人素质能力的提高、个人权利义务的发展、个人行为选择的理性的轨迹行进,呈现阶段的、部分的趋同性。
(8)人的现代化既是人的发展、人的转型和人的互动的交集,也是个人进步、制度进步和环境进步的交集[50]。人的现代化是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交集。人的现代化不仅涉及人自身的发展、人自身的转型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还涉及个人生活的制度与环境的发展进步。没有与个人密切相关的制度的现代化、环境的现代化,个人的现代化是无法实现的。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环境和制度三种要素之间既能相互促进,也能相互抑制。以人为本的制度和环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基础条件。
(9)人的现代化既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又具有全球性和世界性。人的现代化过程是人的环境和他的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过程。人的现代化不能脱离和超越其历史传统、民族文化、区域地理和时代环境,也不能脱离和超越人的现实需求而抽象地推进,它必须是以不同历史、民族、地域、传统、时代变革个人的心理结构、思维观念、价值取向、行为习惯、社会关系等为基础的发展过程。同时,人的现代化又要追赶世界前沿、利用全球资源,达到国际水准,具有全球性和世界性的特性。
(10)人的现代化既是国家现代化的先导,又是世界现代化的结果。人的现代化不是国家现代化的边际收益,而是国家现代化的先决条件。任何国家和地区要实现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文化现代化和生态现代化,首先要推进人的现代化,以个人的现代性涵养和支撑国家的现代性。整个人类世界的现代化过程无非是人的现代化不断实现的过程。“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51]是人的现代化的终极目标,也是世界现代化的最终结果。
2.人的现代化的基本规律
人的现代化是一个历史的、长期的、复杂的过程,但是它依旧有规律可遵循。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梳理和考量人的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我们可以发掘出人的现代化所遵循的以下八条基本规律。
(1)内外相促动规律。人的现代化是内因和外因协同作用、共同助力的过程和结果。人的现代化既是个人为了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展现本质力量、发挥个人才能、适应环境变迁而追求现代化的过程和结果,又是国家在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生态现代化进程中为了追赶先进、调整适应、创新发展而对个人现代性进行培育和践行的过程和结果。人的现代化是个人需要、动机、竞争和利益等微观因素和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宏观因素共同促动的过程和结果。
(2)进程不同步规律。人的现代化的进程不同步规律表现在多个层面。首先,人的现代化的要素不同步,个人现代化过程中的思想观念、兴趣需要、人格特质、行为选择等都是不同步的;其次,人的现代化的领域不同步,物质生产领域与精神生产领域、生产领域与生活领域、文化教育领域与健康素质领域、社会福利领域与个人休闲领域等的现代化程度和水平是不同步的;最后,人的现代化的空间不同步,不同国家和地区,甚至同一国家和地区的人的现代化的起步、速度和成效都是不同步的。
(3)发展不均衡规律。人的现代化的进程的不同步,必然导致发展的不均衡。首先,人的现代化的要素发展不均衡。每一个个人的观念、需求、素质、能力和行为的现代化都是不均衡的,有人快,有人慢。其次,人的现代化的空间发展不均衡,每一个国家、地区人的现代化程度不均衡,同一国家、地区人的现代化水平不均衡,有的高,有的低。最后,人的现代化的领域发展不均衡,每一个个人所处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水平、文化教育与医疗卫生条件、社会福利与休闲娱乐的状况都是不均衡的,有的好,有的差。
(4)过程稳定性规律。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过程中人以及与人相关因素的变化。人的现代化的过程是从传统人向现代人、从农业人向工业人、从伦理人向契约人、从家族人向社会人、从等级人向平等人、从物质人向文明人、从异化人向自由人、从地域人向全球人、从民族人向世界人的转变过程。同时,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每一个个人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身心素质、能力系统、行为方式、社会交往等都要发生转变。这些类的现代化和个人现代化的过程基本上是稳定的。
(5)需求有递增规律。人的现代化过程呈现出需求递增的态势。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行为受五种需求的支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而且五种需求是从低级到高级递进的[52]。在人的现代化过程中,人的生存现代化的需求满足后,就会产生人的享受现代化的需求;人的享受现代化的需求满足后,就会产生人的发展现代化的需求。“需求—满足—新需求—新满足……”是人的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机制。
(6)行为可预期规律。人的现代化的最终成就体现在人们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实践行为上。随着人的现代化进程的不断迈进和拓展,人的解放程度日益提高,人的发展水平愈见成熟,个人在学习和工作、生产和生活、交往和休闲中都会表现出理性、独立性、平等性、公正性、开放性、民主性、效率性、专业性、职业性、参与性、科学性、创新性等行为特征。人的现代化最终都指向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当然,在人的现代化过程中也会伴随出现阶段性的现代化副作用,需要辨别和摒弃。
(7)地位可变迁规律。人的现代化由于起步有先后、起点有差异、动力有殊异、模式有差别,并且每一个国家、地区、社会各方面现代化的根基、速度、水平、特点、环境也是不同的,所以每一个个人的现代化所处的空间、时间的纵横位列是不同的。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创新、文化教育的普及、制度环境的完善、社会交往的全面等因素的促动,每一个个人所获得的现代性会有所增减,每一个个人所处的现代化的时空地位也会发生变迁,人的现代化地位即可发生变迁。
(8)路径可依赖规律。人的现代化是旨在培养和造就具有全面、完整、合理现代性的个人,实现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过程。在目标明确的情况下,人的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是多样的、丰富的。每一个个人现代化的过程,即抛弃片面、落后和消极的传统性,获得全面、完整、合理的现代性的路径选择都是不同的,但是路径的选择又是相对的和有条件的,要以每一个个人拥有的观念、需求、人格、素质和能力与所处的外部社会条件和自然环境为前提来选择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合理路径。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4.
[2]德赛.现代化概念有重新评价的必要//布莱克.比较现代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138-139.
[3]WHITEHEAD. Science and the Modern World. 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64:46.
[4]德赛.现代化概念有重新评价的必要//布莱克.比较现代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133.
[5]郑永廷.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5.
[7]同[6]501.
[8]同[6]220.
[9]同[6]188.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46.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5.
[12]同[6]295.
[13]同[10]52.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
[15]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237-239.
[16]何传启.中国现代化报告2011:现代化科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92.
[1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
[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1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4.
[2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5.
[21]同[20]538.
[22]同[20]531.
[23]同[20]520.
[2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
[25]列宁.列宁全集:第2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11.
[2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28.
[2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0.
[2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1.
[29]同[28]602.
[3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2.
[3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70-271.
[3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40.
[33]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4]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285.
[3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36]亨廷顿.导致变化的变化:现代化,发展和政治//布莱克.比较现代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44-47.
[3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
[3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6.
[39]WEBER. Economy and Society.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8:601.
[40]帕森斯,斯梅尔瑟.经济与社会:对经济与社会的理论统一的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33.
[41]RIESMAN. The Lonely Crowd:A Study of the Changing American Character.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53.
[42]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78-205.
[43]MCCLELLAND. The Achieving Society. New York:The Free Press,1961.
[44]INKELES,SMITH. Becoming Modern:Individual Change in Six Developing Countries.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4:35.
[45]KAHL.The Measurement of Modernization:A Study of Values in Brazil and Mexico. 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68.
[46]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一个新社会的精神基础.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179-181.
[47]杨国枢.中国人的价值观.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60-64.
[48]孙立平.社会现代化.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303-312.
[49]何传启.中国现代化报告2011:现代化科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92.
[50]何传启.中国现代化报告2011:现代化科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91.
[5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3.
[52]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4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