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SAT历年真题名师解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016年3月北美阅读(康兴华老师)

第一篇(Questions 1~10)

主旨与结构

本文是一篇小说。读小说最关键是要搞清楚主要人物关系以及文章的中心是什么,其余细节描写都不太重要。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女主人公Rosa Saxon以及她的丈夫Sammy。这两个人不仅仅是夫妻,Sammy是一个杂志的主编,Rosa为他画画,两人还有一定的工作关系。

本文主要叙述了Rosa Saxon很喜欢画画,并且后来成了一个知名的漫画家(Queen of Romance Comics)。但是,她一开始并没有进入这个行业,而是为了帮助她的爱人Sammy,慢慢地她发现自己热爱这个领域,期待Sammy给她绘画任务(文章第47行:she realized that she had begun to crave intensely the days when Sammy had something for her to do),甚至在结尾部分感激Sammy让她在新领域绘画的提议(Rosa had accepted Sammy's proposal at once,with a flush of gratitude whose power was undiminished even now)。

有趣的是,本文并没有明确指出Rosa和Sammy是一对夫妻,即便Rosa有儿子Tommy,即便在文中描述他们睡在一张床上。文章第二段开头对Rosa Saxon的称呼是小姐(Miss),文章也没有说Sammy的姓氏是Saxon(按照西方文化惯例,夫妻结婚后,女方姓氏/Last Name要改成男方姓氏,如电影《史密斯夫妇》Mr. & Mrs. Smith,女方原有姓氏为Maiden Name)。但是,本文的题目中却不止一道题目说明他们两人是夫妻关系,因此,就不用纠结这个内容了。

题目解析

1 A。A选项解析:这是本文中心,通过这个答案也确定了本文的主旨是什么。B选项解析:本文中心是人物Rosa,而非comic book,并且文章没有说某本漫画书成了畅销书。C选项解析:本文中心人物是Rosa,而非Sammy,并且文章第23行只是说Sammy是编辑(editor),而不是公司的老板,new这个词要小心,它经常成为改变程度和范围的陷阱词。D选项解析:本文中心事件是描绘Rosa在入行早期时的情景,帮他丈夫只是为了说明这个过程。

2 C。A选项解析:全文几乎没有哪个地方出现有conflict,更没有交代争吵的背景。B选项解析:第一自然段介绍的是Rosa,而不是出版行业背景。C选项解析:引出主人公,并且给出背景介绍。D选项解析:第一自然段其实是先说出Rosa现在的成功,然后才在后文进行倒叙,因此不是flashback。

3 C。本题是词汇题,不能单纯依靠背诵词条含义来解题,而要依靠上下文。定位句恰巧是一个有分号的句子,分号前后的句子较为关联,因此可以从后半句中的never bother (从来不在乎)推断出最接近的意思是more careless (不怎么关心)。informal和weaker也能说通,但是并没有文中的参照点,因此理解有偏差。

4 A。A选项解析:作者的目的是通过Sammy得到了新的岗位,开除了很多同事以保全自己的位置,因此缺乏很多干活的人,从而才引出让Rosa画画的事件。B选项解析:没有读者买书这个内容。C选项解析:文章没有明确说出Sammy是否成功,倒是Rosa成功了。文章也没有提到Sammy的年龄,更没有说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取得成功。D选项解析:这是一个明显的上下文随意拼凑的选项,gratitude是在文章最后提到的,而不是在这里。并且本文也没有说Rosa被Gold Star雇用,只是说她为Sammy画画。

5 C。本段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说Sammy开除了太多人,因为人手短缺,所以请Rosa来帮助他。

6 C。A选项解析:虽然本文在后半部分提到了Rosa对画画的喜爱,但是这并不是题干中所说的帮助Sammy的原因。正确的逻辑是,因为Rosa帮助了Sammy,才发现了她对画画的热情。B选项解析:同理,虽然本段开头提到了Rosa因为儿子读幼儿园不在身边而感到不适,但是这并不是她帮助Sammy的直接原因,最多只能算间接原因。试想,如果Sammy不让Rosa画画,Rosa可能就去做别的事情了。是Sammy让Rosa帮忙,Rosa才去画画的。C选项解析:老公来求她帮忙完成目标,因此她熬夜画了一晚上。本题答案容易选错,作者确实用了笔墨渲染因为儿子不在身边而感到空虚(B选项),但是,这并不是Rosa帮助她老公的重要原因和直接原因(题干中问的是especially important),只能算作原因之一。另外,A选项虽然是本文也想表达的一个含义,但是依然不是Rosa帮Sammy的直接原因和重要原因。

7 B。同上题。

8 A。A选项解析:本文在一开始就提到了Queen,这个词可能暗示两个意思,一个是Rosa在漫画领域的成就,一个和女权相关。B选项解析:首先,这个选项的内容和问题无关,但是要注意new这个词,new是经常出现的陷阱标志词。另外,关于character,文中在第37行提到的是dreadful,语义相反。C选项解析:本文和读者买书读书无关。D选项解析:完全是杜撰内容。

9 C。A选项解析:本题出现了表示随意比较的than和other这两个经典的陷阱词汇。本文没有出现比较内容。B选项解析:本文没有提到绘画能力需要正式的、系统的、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达到。C选项解析:本文也没有明确提到绘画需要一系列的各种技能。D选项解析:本选项出现了极端词汇easiest,文中并没有提到。本题有争议,很可能是一道坏题。但是从“最优选”角度,C选项错的概率最低,只能强行理解为绘画需要和故事相结合(第二自然段),并且需要处理明暗和线条(第五段)等。

10 D。A选项解析:这个选项具有迷惑性,因为提到了按照自己的风格画,而不是按照别人的要求画。但是,第13~15行并没有出现thrilled和own这两个意思,因此,如果有更好的选项,这个选项是不对的。D选项解析:上一句话提到了their own等于her own,并且本句中出现了gratitude这种欢快愉悦的词汇,和thrilled是同义词替换,因此为最佳答案。

第二篇(Questions 11~21)

主旨与结构

本文是对比阅读。但是本文的两篇文章是相互补充,而不是逻辑相反。本文的斜体字引言部分很长,含有不少信息,是本文的写作背景,因此一定要细读。并且,在斜体字中出现了不少人物,需要大家搞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第一篇是Cesar Chavez(一位工会联盟的创始人)的观点,是写给Barr的,Barr是农业行业协会的主席。第二篇的作者是Cesar Chavez工会联盟的成员,因此,从这里基本就可以看出两篇文章是相互补充的关系。

第一篇声情并茂的“讨贼檄文”中出现了很多经典的内容,如少数民族维权,运用了大量排比句等修辞手法。这篇文章中的主旨并不难理解:Cesar Chavez要求更多的农民、工人权益,少一点种族歧视,并且即便受到各种暴力阻碍,也坚信未来可以赢得斗争。和第一篇相比,第二篇没有那么激进的感情色彩,读起来较为平和客观。第二自然段开头的But统领第一和第二自然段,作为开篇点明背景,后文也用了较为平和的语言谈论农民工人这次罢工游行的原因,并且使用了负面词汇描绘他们的对手,如腐败的法庭等,最后一段说明这次行动还是会成功的。

本文较为简单,需要注意的是,少数民族(如黑人)抵抗压迫、维权或者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寻找本族文化这种背景的文章,弱势群体几乎代表“正义”的一方,主旨相对固定。

题目解析

11 B。A选项解析:重点看last这个形容词,第一篇并没有提到这次维权是最后一次,相反,我们看到了他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气势。B选项解析:公开的诉求(outward expression)完美地概述了本文的中心意思,而moral integrity也是本文想要传达的重点信息:我们都是平等的。C选项解析:没有出现和过去斗争的对比。D选项解析:这里的感情色彩出现了问题,intimidating是负面词汇,与原文主旨不符。

12 A。A选项解析:本题较为简单,抗议的人们一定会感觉到这次斗争行为充满了正能量和尊严。其他选项都没提到,甚至hopelessness是相反的感觉。

13 C。C选项解析:本文在这里用了排比句not...but,强调了用爱与和平的方式去争取诉求,而不是暴力方式,最好地迎合了本题。

14 A。A选项解析:本选项完美地诠释了段落结构。本段可以看成是一种让步转折,承认自己有问题,not pretend to be successful everywhere,nor not made mistakes(双重否定表示made mistakes),然后说依然胜利。C选项解析:出现了随意比较。

15 B。B选项解析:示威者都在提出一个什么样的声音,当然是共同的(shared)声音最好了。

16 A。A选项解析: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基本上游行示威都是这个原因,本文也不例外。B选项解析:本文没有特别强调是否接受系统行业培训,虽然提到了“穷”,但是没有提到工资,属于引申出来的新内容。C选项解析:这里出现了拿细节回答主旨的错误,corrupt government只是一个小细节。D选项解析:本文第一段中出现的植物的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不是自然环境变化了。第二自然段出现的bad last year and years before,可能是说工人待遇一直不好,也不一定是说自然环境变化了。工人抗议也不是抗议自然环境变坏,而是抗争人权。

17 B。B选项解析:这里直接提出了他们的诉求,即要打破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18 B。A选项解析:经济的联盟说不通。B选项解析:原文的中心词是foundation of economy,因此应该是经济的基础。

19 D。A选项解析:在本文中,两篇文章很难判断谁在详细描述示威过程。即便有,也应该是第一篇从当事人的角度所描写的内容算作细节。B选项解析:两篇文章都没有提到游行斗争的结果,只是提出了它们将会成功的愿景。C选项解析:这里一定要看清楚,第二篇文章描述的是第一篇文章作者的背景,而不是第一篇文章的背景。

20 B。A选项解析:在文章中,picketing是“纠察队”的意思,第二篇在第70行中提到了picket这个词。但是,虽然第一篇反复提到使用非暴力的方法,但是并没有明确指出是用怎样的手段实现,因此也没有纠察队的内容。B选项解析:在第一篇中,从第26行由they开始的排比句中可知,工人就受到了反对势力的迫害。在第二篇中,第74行的句子里也出现了各种如腐败的法庭等内容。两篇文章都说明了虽然有困难,但不能阻挡他们前进。C选项解析:没有出现比较other。D选项解析:与本文主旨不符,农民是不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力量,并不是本文讨论的中心,文章中也没出现过这个内容。

21 A。A选项解析:两篇文章中都提到了穷人,没有财产,没有社会地位。

第三篇(Questions 22~32)

主旨与结构

本文出现了图表,因此很可能是一篇科普类文章,类似托福阅读。而图表上端的大标题往往就是本文的写作中心。对于科普文章来讲,只需要了解写作对象是什么及文章的大致行文结构就可以做题了。

本文较为简单,主要讨论婴儿肥,只有三个段落,明显分为三个部分。人类的婴儿在刚出生时比其他哺乳动物的脂肪含量要高。大家普遍接受的原因是人类没有很长的体毛保温,因此需要依靠脂肪来保温。但是,这种理论并没有找到充分的证据,随后的理论说明这些脂肪和婴儿大脑的发育有很大的关系。

本文需要注意一点,在文章一开头出现了brain growth,但是一直到本文的第三段开头,都没有再次提到有关大脑发育的内容。因此,有关大脑发育的内容很可能在文章后半部分出现。

题目解析

22 D。A选项解析:本文并没有使用数据来批判某个理论,而且也不是关于人类发育(最起码是brain growth/大脑发育)。B选项解析:本文主要讨论的是脂肪的作用。如果本项是正确选项,那么文章前半部分没有出现大脑发育,就都是多余的了。C选项解析:本文虽然比较了其他动物的脂肪比例,但这只是细节例子,并不是本文的中心。D选项解析:本文先引用了standard explanation(第26行),又在下一段提到了however,引出新的理论。

23 A。A选项解析:本题依然是讨论本文主旨,因此fat是一定要出现在选项中的。B选项解析:选项虽然出现了fat,但是文中并没有出现fat是被出生时的环境所决定的这一内容。C选项解析:脂肪的比例没有错,是本文的中心,但是surprising是极端词汇,是经典的错误选项特征。D选项解析:脂肪酸不是本文的中心。

24 B。B选项解析:在文中,standard explanation是“普遍接受的旧理论”的意思。

25 C。C选项解析:在这里,主要是说环境太冷了,因此需要脂肪来御寒,所以对于草原的描述,open(空旷)对应的是没有遮挡物来保暖更为合适。

26 D。D选项解析:类似于托福的科普文章,细节题几乎都是定位题,因此,只要能够看懂文章结构,知道本题定位段是在最后一段,就可以轻松地在第三段开头看到既有转折词however,又有极端词only,还是本段的首句。only weak evidence完美对应同义词组insufficient support。

27 B。同上题。

28 B。B选项解析:例子永远支持主旨或者分论点,在这里只需要找到定位词Cunnane和Crawford在哪里,其附近是哪个观点即可。在第53行,两个人明确地提出了脂肪对大脑发育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个观点。

29 D。数词(无论是年代还是数据)出现在文中,尤其出现了不同的数词,则很可能表示对比关系,或者逻辑顺序,因此,数词是很重要的信息词,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一定要引起重视。在本段中,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句子(第60行),即包含了时间词during the last third of pregnancy,还包含了极端词only,即为题干中的同义词替换(6~9 months)。本题考查细节,通过信息定位做题。

30 A。本题是读图题,翻译题干得知,实线在横坐标60个月对应的纵坐标约为17,即0~10之间,并且接近于0。

31 C。实线和虚线之间的宽度由少逐渐变多,因此并不是一直一样的。

32 A。本题是读图题,只要读懂题目即可:以下哪个月的女性脂肪比例比20个月的时候多?即便谁多谁少自己看不懂,也可以猜到,因为本题是单选题,只有10个月是单独出现的,其余B、C、D三个选项要对就都对,要错就都错,因此肯定不能选。

第四篇(Questions 33~42)

主旨与结构

本文出现了图表,依然可以看成是托福类型的科技说明文。hindsight bias应该翻译成“事后偏见”,即个体面临不确定性事件的新信息时,往往对先前获得的信息有过高的估价,进而在决策上发生偏差(如果在自学过程中,出现某些专有名词,或者定义看不懂,应该学会上网搜索答案)。还不懂?就是说,在社会知觉中,人们大多是事后诸葛亮,事情发生后总觉得自己事先的判断很准确,而实际上并非如此。比如以前对某个人的评价并非很贴切,而当这个人做出某种行为之后,他就说:“看,我以前就认为他是这样的人。”对事物的判断也是如此,如果让一些人预测一场足球比赛谁将获胜,大家猜测A队获胜的概率很高,结果B队胜了,事后让大家回忆自己当初估计哪个队获胜,很多人认为自己当初就认为B队能胜。事件发生前后人们对于在事情发生前那个时刻的判断不一致。

本文先对“事后偏见”下了一个定义,并且用奥巴马选举的例子做了说明,随后又在第二段提出这种偏差对法律系统有不好的影响,即法官没有能力判断被告当事人在犯罪的那个时间点到底是怎么想的,因为已经产生的结果会让被告当事人重新审视当时的想法,从而出现偏差。而判决的依据应该是当时的主观想法,而不是后来的想法。

文章随后又提到了人们容易忽略这种偏差带来的不好的后果。因为它有时候还可以被当作经验来对待。作者又提出了两种相关的实验方法:within-subject design(被试内设计)和between-subject design(被试间设计)。被试间设计,又叫独立组设计,或组间设计。把被试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上或者不同的自变量上。每个被试在实验中只接受其中的一种处理。这种方案的优点是,一种处理(或实验条件)不会影响另一种处理(或实验条件),因为每个被试只对一种处理做反应。它的缺点是,个体间的差异可能会影响到结果的有效。

被试内设计(between-subject design),即每个或每组被试接受所有的实验处理,然后比较在不同实验处理条件下的行为变化。又叫组内设计,有时候叫重复测量设计。优点:节省被试,方便有效;消除了被试的个别差异对实验的影响。缺点:一种实验条件下的操作将会影响另一种实验条件下的操作,即实验顺序造成了麻烦,如练习效应、疲劳效应。例如,在复述实验中,被试重复一次和重复五次,有两个自变量水平。但被试可能自己私自重复,破坏了自变量两个水平之间的差异。

文章在结尾部分,提出了“事后偏见”的测量方法,即两者之间的差,就是这个偏差的大小。这种测量方法可以拿图表来说明。本图表示的实验过程是,创业者在创业结果出来之前和之后,对创业之初认为自己成功概率的实验。即创业之初,大家对未来还充满憧憬,大家认为有77.3%的概率可以成功(特别强调,是成功概率为77.3%,而不是有77.3%的创业者认为自己能成功),但是创业失败后,再问这些已经失败的人当初创业时可能的成功概率,大家因为受到了创业失败这个结果的影响,就没有那么自信,因此认为当初可能成功的概率为58.8%。这就是“事后偏见”造成的结果。当然,我们也可以推测,如果问创业成功的人,那么他们认为创业之初的成功概率应该是高于77.3%的。

题目解析

33 A。B选项解析:本文没有强调时间的对比,即过去和现在对hindsight的看法和认识对比。C选项解析:本文提到了hindsight的不好的影响,但是并没有提出解决方法。另外,有一些词也要注意,在不是议论文的文体中,一些表示争辩的词,如defend(辩护)、dispute等都不能成为答案,因为文章只是陈述事实,并没有和哪个观点出现不同表达。D选项解析:politics在文中没有提到。

34 A。A选项解析:本文强调的是准确性,而不是正确性。因此不能选B。

35 D。虽然是一道信息定位题,但是本题确有一定难度。定位句在第三自然段的首句(主旨句),即difficult的原因是,有些时候到底是把过去的事情看成有价值的经验,还是干扰人的偏差。这句话在选项中都没有找到直接的改写,因此需要找出意思最接近的选项。D选项体现了因为过去的经验有用,所以有迷惑作用。其余选项都和定位句的意思无关。

36 D。同上题。

37 C。C选项解析:本题考查主旨,即hindsight bias不妥,是因为它对人们回顾过去时候的主观想法产生了影响。过去的事情对现在以及未来的事情是有指导价值的,但是与hindsight bias无关。一定要理解hindsight到底是什么,它看的是人们过去做决定的时候的想法,而不是未来会怎样。

38 D。同上题。做这种题,如果自己能够回忆起提供信息的位置,可以优先看指出这个位置的选项。如果印象不深,那么就从A看到D,看看哪里是答案。千万不要先从头到尾读文章,然后找到信息后,再回头对应选项,这样太浪费时间了。

39 B。B选项解析:这里只要能看出experimental groups是做试验的对象(样本),就能选出答案。其余选项的含义都和试验无关。

40 C。A选项解析:一定要看清楚,77.3%说的是成功的概率,而不是有77.3%的人这么认为。B选项解析:样本中有多少人成功,是没有涉及的内容。C选项解析:完美表述了图表中77.3%的含义。D选项解析:图表信息中没有比较其他人。

41 B。注意题干中说的是失败后,因此是有关58.5%这个数据的内容。A选项解析:这个选项很有趣,意思是创业者失败后,依然认为自己有60%的概率能够成功。在失败的事实面前,他们应该认为成功的概率是0。B选项解析:他们失败之后,有悲观的想法,因此回忆(recall)创业之初的时候认为自己成功的概率肯定要低于他们原有的想法。C选项解析:信息中没有all along的表述。D选项解析:图表中的这个数据说的是成功概率,而不是有多少比例的人成功。

42 A。A选项解析:根据文章下的定义,图表描述的内容应该是A选项定义和描述的内容,和本段描述的球赛类似。C选项解析:虽然本题出现了题干中的关键词,也是本文的关键词hindsight,但是,这里的错误点是estimate。根据原文,estimate表明的是两种实验数据的差值,而图表中并没有体现差值,而是分别的实验数据陈列,因此只是实验设计本身(design)。

第五篇(Questions 43~52)

主旨与结构

本文也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可以尝试用纯技巧做题。但是,本文的段落比较多,也出现了较多的人物。因此,在阅读的同时,需要划分一下结构,并且尽可能标注有哪些人物,他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他们又是怎样的关系,以便做题的时候进行对应。

根据引言的内容,本文应该讨论的是SAT经典题材地理知识:板块构造。但是,有趣的是,除了文章开头提到了这个内容,文章正文部分却没有提到它,因此,板块构造只是为了引出本文主旨的引言部分,本文的写作对象是经常不断出现的subduction(俯冲作用,又称消减作用,指一板块沿汇聚板块边界向相邻板块下方潜入的过程,是洋壳向地幔潜入的过程。大洋板块的俯冲沿贝尼奥夫带广泛发生于环太平洋带。)

在本文的第6行出现主旨句,即大家关心的是俯冲地带是怎么形成的。本文还有一个对比,需要特别注意,即拿现在的俯冲地带Mariana Trench(第30行)和古老的俯冲地带做对比,发现它们很相似。本文还提出了用岩石中的化学成分来分析每一层岩石。在倒数第二段中,地质化学家Pearce提出了反对观点,认为这些岩石时间太久,因此数据不可靠。而最后一段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又明确指出这些岩石即便时间久,但是数据依然可靠。

关于俯冲带(subduction zone)的背景知识:它是俯冲板块的俯冲部分。发生俯冲作用的板块边缘部位,包括洋—陆俯冲或洋—洋俯冲的B型俯冲带和陆—陆俯冲的A型俯冲带两种类型。B型俯冲带出现巨大的贝尼奥夫带,并以发育沟、弧及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为显著特征。一般由以下部分组成:俯冲板片向下弯曲形成的海沟;因板块俯冲而刮削下来的弧前增生楔;上驮板块前缘的富集地幔楔;板片俯冲到一定深度因部分熔融而形成的火山弧,以及与火山弧伴生的成对双变质带等。因为大洋岩石圈在俯冲带进入地幔,到一定深度被地幔熔融同化而消亡,故又称消减带(consuming boundary zone)。B型俯冲带还可进一步划分为智利型俯冲带(高应力、弧后挤压的缓倾俯冲带)和马里亚纳型俯冲带(低应力、弧后扩张的陡倾俯冲带)。A型俯冲带是大陆岩石圈相互俯冲的产物。岩石圈的构造单元是板块,板块的边界是洋中脊、转换断层、俯冲带和地缝合线。由于地幔的物质对流,使板块在洋中脊处分离、扩大,在俯冲带和地缝合线俯冲、消失。

题目解析

43 C。A选项解析:本文虽然出现一些相冲突的观点,但Mariana Trench是现代形成的事物,是细节。本文研究的是古代形成的事物。B选项解析:文章在开头已经明确表示板块构造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大家感兴趣的是它形成的过程。C选项解析:有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subduction。D选项解析:发现它并不是主旨,研究它的构造才是主旨。

44 C。C选项解析:本题无难度,文中就是“重要”的含义。

45 D。本题是一道信息定位题,题干中的fingerprint是一个细节,作者用它做了一个类比(第20行),用来说明可以通过这些rock来定位位于subduction地区的岩浆。因此D选项是唯一正确的改写句。极端词汇成为正确选项的情况有两个,其中一个是原文出现表示强调。定位句的上一句中就出现了同一个词only,和下一句(定位句)有很强的关联性。因此D选项可以有only。

46 A。A选项解析:文章是用现代的做类比,说明它们之间的相似性,是原句(第25~30行)的改写。B选项解析:这里的crevice是在文章前端出现的,是拼凑的内容,更没有比较。C选项解析:为什么形成subduction,文章并没有提到,Rushmer和Turner(以下简称R和T)这两个人也没有讨论这个内容。D选项解析:这里出现了极端词汇。唯一出现了类似的概念的是在第一段第9行开始,出现了4.4 billion year old和first subduction zone,但是这并不是R和T讨论的对象。

47 B。A选项解析:这里Pearce的观点是反对R和T的,与题干不符合。B选项解析:本题是信息题,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描述R和T的观点之后,用艾奥瓦大学Reagan教授的发现,再次证明了R和T的观点是正确的。因此B选项是定位句的改写。C选项解析:选项里Reagan的观点是反对R和T的,与原文相反。

48 B。同上一道题目,Reagan在第33行confirm了R和T的观点,只要看懂了confirm这个关键的态度词,本题无难度。

49 A。A选项解析:本题是主旨概述题。第四自然段的开头第一句是主旨句,点明了这段在描述岩石中的化学成分构成。而本段的后文也在描述这一过程,从第一个岩石层,到最后一个岩石层。因此,A选项是改写句。B选项解析:本文中并没有提到cooling and heating这个内容,不能加入自己的联想。C选项解析:本文中没有提到加速过程。D选项解析:R和T是上一段的内容,在这里属于拼凑,并且本文也没有提到primarily这个极端词。

50 D。A选项解析:这是上段的内容,放在这里属于随意拼凑。B选项解析:这里的recycle出现在第一自然段,属于随意拼凑。C选项解析:板块的形成并不是本文的中心,而且本段中也没有提到板块运动导致出现了low niobium和high ytterbium。D选项解析:本题是信息定位题,定位词low niobium和high ytterbium在第四段的第48行出现,niobium也在第53行出现(the final layer),因此,同义句改写是D,final layer对应late。

51 C。同上题。

52 B。A选项解析:本选项中添加recently或者now等时间副词是经典的考法,一定要注意。B选项解析:本题考查倒数第二段的总结,即Pearce是如何提出质疑的。在第67行他用了too old...to have a reliable signal来提出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