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谢宇教授嘱我为2016年《中国民生发展报告》作序,我随口答应。当时感觉好像应当说些什么,但拿起笔却不知从哪里说起,因此拖了好久,真是很抱歉。这份研究报告是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结果撰写的,是一份实证性的研究报告。最近几年,北大每年都会出版一册民生报告,试图利用家庭追踪调查的微观数据,记录和研究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变化。
记得在十多年前,在主持北大的“985工程”的学科规划时,我曾组织大家探讨北大学科发展的思路。北大的情况与其他学校不同,我们的学科比较齐全,院系的布局已经基本就绪。但对一个传统很强、包袱比较重的院系而言,任何机制上的调整和变化,都会遇到人们在观念上的巨大阻力,因此,传统院系的改变和提升是比较困难的。根据北大的状况,我们提出了“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交叉学科为重点,以体制创新为动力”的学科建设指导思想。这是一个很有针对性的学科建设思想,我们可以暂时不触及院系已有的利益,而把重点放在新的跨学科领域的建设上。过去十多年间,北大陆续建设了十几个跨学科的研究中心,这些机构拓展和丰富了学科布局,尝试了预聘制、预算管理等新的体制机制,聚集了一大批高水平的资深学者和青年学者,大大增强了学校的整体竞争力。一个当时没有预计到的效应是,由于树立了更高的学术标准,激发起了院系的积极性,促使院系的队伍和学科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当然,在国家“985工程”支持下,学校实施的“百人计划”和院系学术研究基础条件建设,也对院系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过去二十年间,北大的学术论文和科研经费的数量增长了十倍,学术研究的整体水准也显著提升。应当讲,国家实施的“985工程”是非常成功的。
北大新建的跨学科研究机构主要是在理工学科和医学学科,人文社科领域比较少。并不是人文社科不需要跨学科的合作,事实上,人文社科学者的合作需求和积极性都非常高。北大各类人文社科的虚体跨学科研究机构有两百多个,而且多数都是教师自发组织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人文社科研究机构往往是针对某一个问题或研究领域,学术力量也比较薄弱。当时,我们很希望在学校层面组建一些跨学科多人文社科中心,但面对众说纷纭,还是很难抉择的。
当时北大负责人文社科的副校长是张国有教授。他与社科部和院系的学者们,前后花了近半年的时间反复研讨。大家探讨的焦点是人文社科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是什么?如何提升北大人文社科长远竞争力?大家形成了一个共识,认为中国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和变化的时代,我们的社会经济状态随时都在改变,这是一个难得的也不会再重复的历史阶段,我们应当记录和研究这个历史过程。当然,国家统计局每年都要进行各类的调查,但他们的调查主要是为政府制定政策服务的,其取样方式、问卷设计都不适宜学术研究。经过反复研讨斟酌,学者们一致认为,北大应当建立一个社会调查中心,重点开展中国的“家庭追踪调查”,为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提供具有普适性和基础性的调查数据。
学者们的建议和讲解,使所有与会者都很激动,说实在的,就连我这个理科学者,也为他们的计划激动不已。建立一个跟踪和了解中国社会状况、记录中国社会变革的家庭追踪调查,可以从根本上奠定北大社会科学定量化的教育和学术研究的基础,还可以促进学科间的合作与融合。这应当是人文社科领域的一项重大基础性建设项目。为推进项目建设,我与一些同事访问了密西根大学的社会调查中心,与谢宇教授商讨了建设设想。我们邀请了一批世界著名学者担任国际顾问,谢宇教授担任顾问委员会主席,帮助设计了家庭追踪调查项目。我们在2006年建立了北大社会调查中心,组织了专门队伍,启动了CFPS项目。几天前,我参加了社会调查中心的十年庆典。现在的社会调查中心已今非昔比,除了CFPS,还开展了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同时还利用CFPS基础平台,开展了很多专项研究。另外,社会调查的技术和方法也全部实现了数字化,调查数据的质量得到同行的高度认可。社会调查中心还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支持,成为基金委的管理科学数据中心。从2009年开始,北大家庭追踪调查的数据面向学术界开放。目前已经成为应用最多、学术成果最为丰硕的开放性社会调查数据。今天的北大中国社会调查中心已经成为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数据收集和研究平台,这是非常令人高兴和欣慰的。
基于调查数据的社会科学实证研究与自然科学是非常类似的,更加注重对客观事实的观察和分析。当然,社会现象的复杂性要远远超过自然现象,人们在取样和分析中更要遵循客观规律,一方面要避免偏见和主观臆想干扰正常的学术判断,另一方面,也不能为了迎合而丧失学术准则,探寻规律、追求真理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近年来,信息化已经深深地嵌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各种行为都被数字化了,在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都积累起大量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人们行为的海量数据,社会科学的定量研究正酝酿着新一轮的变革。当然,对于海量数据,我们现在还没有建立起系统的科学分析方法,还不能从中得到我们希望得到的结论。但毫无疑问,随着人们对数据科学认识的深入,海量数据一定会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也不认为海量数据会代替社会调查,社会调查特别是家庭追踪调查对问卷和数据采集的科学设计和成熟的分析方法,以及问卷所包含的人们心理和行为的科学内涵,都是其他数据形式难以企及的。社会调查和海量数据具有很大的互补性,未来的定量社会科学研究应当建立在两者基础之上。
社会调查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除了问卷设计等学术性工作之外,信息化系统、田野队伍的组织和培训、与地方官员和机构的沟通协调等,很多都是非常繁重和精细的。我非常感谢所有参与调查中心建设和运行的教师和工作人员。谢宇教授一直主持CFPS项目的设计;李强教授主持了调查中心的管理和运行;调查中心的前任主任邱泽奇教授在早期的建设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姚洋教授和很多老师都参与了中心的运作和管理;当然还有很多在第一线做具体工作的管理和业务人员,正是他们不断的开拓和努力,为调查中心建设和运行奠定了基础。
我衷心祝愿北大的社会调查和社会科学实证研究取得更大成就。
林建华
2016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