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疏导:助人与自助之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我疏导与助人疏导

心理疏导的对象既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他人。人生在世,任何人都不能保证事事顺心如意。未学过心理疏导的人,遇到困难之时,就像穿行在迷宫之中,既不知是否有出路,亦不知出路在何处,故而会有迷茫、焦虑、不安、沮丧、恐惧等情绪。而心理疏导就像是一张地图,当地图在手,我们就有信心、有底气可以按图索骥,寻求走出迷宫的方法。

很多人以为自我疏导比助人疏导容易,毕竟自己更了解自己,也更能与自己进行深度对话。然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自我疏导最大的困难就是“当局者迷”。很多人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正是对自己的不接纳、不信任、不爱惜。对自己无从理解、无从共情,就无从进行自我疏导。如果一个人太久没与自己对话,不正视自己内心的需要与情绪,那他对自己的理解与抱持就无从说起。心理疏导的“听”“说”“问”“答”四个步骤,正是鼓励我们在纷繁忙碌的生活当中,多抽出一些时间关心、照顾自己,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允许自己产生负面情绪,寻找自己最有效的资源,给予自己最温暖、最宽容的理解和支持。

助人疏导与自我疏导相比,优势在于“旁观者清”。作为“非切身利益相关者”,我们既可以做到理解当事人的情绪,又可以不被纷繁、翻涌的情绪所淹没,可以后退一步观察全局。因此,助人疏导提供的他人视角,可以帮助当事人看到他们在当前视角无法看到,或由于情绪原因忽略的事实和可能性。

不过,助人疏导与自我疏导相比,有两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首先,助人疏导需要有足够的共情能力。心理疏导不是远远站在一边,冷眼观察当事人的问题与生活,再全然理性地给予建议。尽管我们无法感同身受,但我们可以站在当事人身边,努力去理解对方经历了什么、为何会有当前的情绪、为何困在当前的认知,足够的理解是心理疏导的前提。

其次,助人疏导需要把握好尺度。我们只是对方的疏导员,不需要也无权为对方做决定,更不能打着为对方好的旗号替代对方去行动。我们可以给出看法和建议,但其中的利弊应由当事人自己去分析,而最终如何选择、如何处理也应由当事人自己决策。

知识卡 心理疏导培训项目的缘起

2010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和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国土资源部调研机关党的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时指出,机关党组织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入了解机关党员干部的所思所想,帮助协调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努力建设文明和谐机关。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2017年年初,国家卫生卫计委、中宣部、中央综治办、民政部等22个部门共同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疾控发〔2016〕77号),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讲话要求,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重要文件。明确指出:

“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开展社会心理疏导,是维护和增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重要途径,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

为了帮助更多人系统学习心理疏导的专业知识,全面掌握心理疏导的操作技能,胜任各岗位中的心理疏导工作,提升自我在现有岗位上的综合能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培训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心理疏导培训项目”。

该项目致力于心理疏导在企业管理、社区管理、司法矫正、婚姻家庭、教育顾问、养老护理等六个方向上的具体应用。其目的在于推动社会诸多行业的岗位效能,有助于提高各行业管理者的领导能力,有助于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和自我管理能力,有助于家庭的文明和谐和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