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谨调五味保护阴精
【原文】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提要】阴气内伤会影响五脏而发生种种病变,故提出保护阴气的方法。
【讲解】这篇文献主要内容是讨论阳气,文献在最后云:“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这是《生气通天》全篇的宗旨所在。
“阴”是怎样产生的呢?《内经》认为是“本在五味”,“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嘛,五谷之味是“阴气”的来源,酸、苦、甘、辛、咸等五味滋养了人体的阴精。而“阴之五宫,伤在五味”,“五宫”是指阴气所居的“五脏”,即肝、心、脾、肺、肾,五脏藏精嘛,五味也有伤害五脏的一面,所以人食五味是要适度的,恰到好处的五味是阴精的来源,不适度就会损害阴精。
酸是木之味,但“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津”是“散溢”之意,就像一杯水过满后溢出就叫“津”。“酸”味本来是养肝的,酸味太过,使肝气太盛,而致肝气溢散,于是肝木太盛则克制脾土,故曰“脾气乃绝”。
“咸”味本来是养肾的,但“味过于咸,大骨气劳”,“劳”是劳伤、劳损之意,肾主骨嘛,“大骨气劳”者就是骨气受到劳损;骨气劳损以后,精血受伤,精血不能营养肌肉,故“短肌”,“短”者“少”也,精血少不能营养肌肉叫“短肌”;阴寒水湿多了,阴精则少,不仅不能养保反而抑制心的阳气,故曰“心气抑”,这是水克火的意思。
“甘”是土之味,“过于甘”就是土盛,土气太盛就会导致壅滞不通,甘味的特点之一就是易壅滞,壅滞不通则气上逆,于是出现“心气喘满,色黑”等“肾气不衡”的现象,这是土制水的表现;“衡”是“平”之意,肾的精气失去“平均”,《素问·上古天真论》里讲“肾气平均”,“不衡”就是不平均,即肾气失去正常状态。
“苦”是火之味,“味过于苦”,会使心阳受伤(苦味可泻火),火不能生土,即心阳不能帮助脾阳,于是“脾气不濡”;脾气不能布津,失去濡养功能,于是“胃气乃厚”,这里的“厚”是“滞涩”之意,腑以通为用嘛,胃气不通,人体就要生病。
“辛”味主散,“味过于辛”则辛散太过,就要损伤阴精,不能营养经脉,故曰“筋脉沮弛”,“弛”是“弛废”的意思;精气一耗散,于是“精神乃央”,这里“央”同“殃”意;肝主筋,“辛”是肺金之味,这是金克木的意思。
总之,阴精源于五味,五味对阴精来说是绝不可缺少的物质,但又不能太过,太过就走到另一个极端而伤害阴精,及伤害藏阴精之五脏,又因五脏相互间的生克关系,于是就演变出种种的病变。
文献最后提出如何来保护阴精,尽其天命。强调要谨慎地调和五味,酸、苦、甘、辛、咸均不可偏,要掌握适当的量;“骨正”是指肾不受伤;“筋柔”是指肝不受损;“气血以流”是肺、心运转正常,气为肺主,血为心主嘛;“腠理以密”,“腠理”是肌肉,脾主肌肉,是指脾健运。肾、肝、肺、心、脾都能够维持正常功能,“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骨气”是指“阴阳”,骨为阴,气为阳;“精”表示正常、协调之意,“骨气以精”亦即“阴阳协调”之意。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肝为阴中之阳,肾为阴中之阴,脾为阴中之至阴,这些阴阳均协调,才得以保持人正常的生理活动,故曰“谨道如法,长有天命”。人能够认识阴阳的这些规律,懂得生气通天的道理,注意保护、调养,才能够尽其天命,即才能够保持大自然赋予人应有的寿命。
《素问·生气通天论》这篇文献我就讲到这里,以上只代表我个人的意见,这当中我接受了前人的一些见解,有些观点我也是不接受的,所以大家在讨论时应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甚至还可以辩论,这样我们才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