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此篇讲解内容据录音资料整理,参考了《黄帝内经章句索引》)
篇解:宇宙间事物万象,不可胜数,惟阴阳可以概举之,故曰“阴阳应象”。也就是说自然界一切事物,无不具有阴阳两个对立面,故论中既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又云“阴阳也,万物之能始也”。人体亦为复杂系统,但亦可以用阴阳以识别其生理、病理的种种变化,故论中既云“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又云“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通过认识自然界的阴阳万象,借以了解人体生理、病理种种变化的状态,最后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所以张介宾在这里解释说:“万事万变,既皆本于阴阳,而病机、药性、脉息、论治,则最切于此。故凡治病者在必求于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求得其本,然后可以施治。”(《类经》)
【讲解】“阴阳应象大论”在《素问》中应该说是杰出的一篇文献,其内容之广,几乎覆盖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中医学主要的学术思想都在这篇文献中反映出来。至于这篇文献的内容,从脏腑、经脉、气血、精神、病机、辨证、针法、治疗,甚至于对方药的气味、特性都讲到了,是很突出的一篇文献。特别是其中用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阴阳对立统一的概念,对各方面进行了分析。依我看,就其“阴阳”理论而言,这篇文献比现在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关于“阴阳”理论的阐述要精彩得多,所以值得大家好好研究一下。
“阴阳应象大论”首先从宏观方面来分析认识问题,从宏观出发再论及微观。于宏观方面,认为宇宙间的事物是无穷尽的,无法用量数来计算,但可以用“阴阳”这个概念来概括。换言之,就每一事物而言,小到一个分子,大到整个宇宙,阴阳对立是普遍存在的。中国古代医学家、哲学家,对“大小”这个问题是如何认识的呢?现在的科学也还没有完全解决“大小”这个问题,恐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宇宙之大其大无外,事物之小其小无内,即大则无穷、无限,小则永远可分而没有尽头。古人的这一认识至今还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尽管万物大到“无外”,小到“无内”,但都可以用阴阳对立统一的模式来认识,从这个角度看,阴阳理论属于认识论范畴。
出于上述的思想,所以文章的第一句话就是“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天地”是指整个宇宙,包括地球在内的整个太空。“道”就是规律,意思是大小事物都不能脱离阴阳对立统一的规律,没有阴阳这两个方面,就不成其为事物。文中又提到“阴阳者万物之终始也”,用阴阳之道可以认识万物的“终”与“始”,事物总是有“始”有“终”的,始也始于阴阳,终也终于阴阳,终、始反映出大大小小无穷尽事物的运动规律。“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阴阳者万物之终始”,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这是从宏观方面来认识的。
宇宙是复杂的,人这个生物体也是很复杂的,虽然人的体重不过一百多斤,但也是相当复杂的。现代科学对人体的认识仍然是有限的,认识到的是少数,没有被认识的是多数。虽然很多现象在人体还是未知数,但是仍然可以用阴阳认识论来分析人体生理、病理的种种变化,从这个角度讲,“阴阳”又属于方法论范畴。所以文章中说“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人体脏腑、气血、经脉等各个方面总不外阴阳两个方面。“血气之男女”就是“血气之阴阳”,这是从生理方面讲;从病理方面讲呢,文章说“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疾病的发生就是阴阳对立统一关系受到破坏的缘故,正常的生理状态受到伤害,于是疾病就发生了,所以称其为“阴阳反作”。
“阴阳应象大论”的主要精神,就是想通过对自然界阴阳变化规律的发现,来认识人体阴阳变化的规律。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呢?文章明确提出了“治病必求于本”这个目的。花这么大力气来观察、分析世界,最终目的是达到治疗的目的。“本”是什么?“本”就是“阴阳”,因此始终要掌握“阴阳”这一认识观和方法论。张介宾有个解释,他说“万事万变”,是说事物的变化都是不同的,社会也好,宇宙空间也好,人体也好,变化无穷。尽管如此,都还是可以认识的,可以用“阴阳”这个方法来认识事物的本质。他说的“本于阴阳”,即是说事物的任何变化均源于阴阳的运动,因此我们研究病机、研究药性、研究诊断、研究治疗等,都要在阴阳学说上下工夫。病机有阴阳,诊断有阴阳,八纲辨证首先要求辨阴阳,药性的四气、五味有阴阳,诊断的望闻问切需要分阴阳,治疗、治则也需要分阴阳。因此,张介宾认为阴阳学说这个理论,对于研究病机、研究药性、研究诊法、研究治则都是重要的思想和方法。
“阴阳应象大论”文章尽管内容庞大,主要的学术思想就是:通过认识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来认识人体的阴阳变化,最后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所以这篇文献不管对中医的理论体系研究也好,对中医的学术思想研究也好,都是一篇最基本的文献。本篇文献可分成前后两个半篇,共分作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