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应秋讲《黄帝内经》 素问(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五脏的病脉病色

【原文】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提要】讲五脏生成色脉的临床意义。

【讲解】中医学通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的脉象种类很多,常见的有27脉、28脉,《内经》中认为脉象远不止这个数,可达上百种。总之脉象是很复杂的,但可以用分类的方法来归纳这些脉象,总的说来脉象不外乎小、大、滑、涩、浮、沉等六类。这六种脉类之所以可以作为诸多脉象的总纲,是因为这六类脉能够反映出气血阴阳的虚实。如“小”脉类,言脉之细小,一般来说,脉小反映的是阴阳两虚、气血两虚的病变。脉“大”,一般来说反映的是阳气亢盛的病变,或者是阳强而阴弱;脉大且浮,重取无力,如阳明病脉,《金匮要略》中所云“男子平人脉大为劳”,这是虚大之脉,轻取脉很大,重按则无力,是阳强阴弱的脉象,总之脉“大”要分虚实。脉“滑”,“滑”是指往来流利之象,属于气血两实,即气血中有实邪存在,比如“痰”证,可以出现滑脉。脉“涩”,反映的是气滞血少的病变,气的流动量不大,血尤其少。脉“浮”“沉”反映的是邪在表、在里的病变,邪在表可见脉浮,邪在里可见脉沉。总而言之,脉象虽然很复杂,但基本上不超出“小大滑涩浮沉”这六类,故曰“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抓住脉象的特点和规律,临床上是不难辨别的。

所有脉象不外乎是阴阳气血虚实变化的表象,所以说“五脏之象,可以类推”,“象”是指“气”之象,意思是要把阴阳气血虚实变化和五脏的变化联系起来分析。如脉大,要辨别是心脉的脉大,还是肝脉的脉大;又如脉小,是心脉的脉小,还是肝脉的脉小。怎样“类推”?原则上还是从五行来类推。如“肝”,肝属木,肝脉大一般表现为“弦大”;“心”属火,心脉大一般表现为“洪大”。这就是“类推”,从五脏之性来比类,从五脏之性来推导,“类推”就是“分析”的意思。这句话揭示了中医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即从五脏之象入手,五脏之象即包括脉、色在内,如心主之脉、心主之色、心主之窍,脉、色、窍都是五脏之象,五脏六腑在体表都有相应的“象”可以观察到。

“五脏相音,可以意识”,“相”和“象”同义。五脏之象还有其他表现形式,如从性格来看,有阳性人,性格外向,容易阳亢;也有阴性人,性格内向,少言寡语,容易阴胜。总之,各种形态、表象之所以多样,与五脏生理上的功能和特性有关,这是五脏之“相”的意思。所谓五脏之“音”,是说由于“相”不同所发出的“音”也有区别。有的人声调高亢,有的人声调低沉,古人归纳成宫、商、角、徵、羽五音,现在没有区别这么细了,但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还是讲究的,如音“弱”者一般是气虚的表现。“可以意识”,意思是可以理解、可以认识、可以分辨。无论是“相”还是“音”,都能反映五脏的情况,由此来分析五脏的状况。

“五色微诊,可以目察”,“微”是说人的气色很微细,无论青、黄、赤、白、黑哪种颜色,都不会像舞台上化妆那样浓重和夸张,因此需要很细心地观察。总之五脏的状况可通过气、色表现出来,这个概念大家要掌握。

前面谈了“大小滑涩浮沉”的脉象,又讲了“五脏相音”“五色微诊”,这些都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疾病。其中有个原则,即“能合脉色”,单依据气色不行,单依据脉象也不行,要把色、脉结合起来观察,换句话说,要掌握脉、色的关系,才“可以万全”,才会有高水平的诊断,这是诊断的一个重要的原则。脉色如何结合?下面结合临床表现具体讨论。

“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这是讲“心”的色脉和病变。“赤”是心之色;“喘而坚”的“喘”,不是指呼吸异常之喘,这个“喘”是描述脉搏跳动的状态,这种脉来躁急不安,失去了正常人脉搏的平静;“坚”是说脉搏硬度大而有力;色赤,脉喘坚,“诊曰有积气在中”,“在中”是“在里”之意,这里指在心;“积气”是气不舒畅之意,下面的几个“积气”都是这个意思,“积气在中”是指心气不畅而阻塞;“时害于食”,“害”是阻碍、影响之意,“时”是“时常”之意,即有时还影响到饮食;“名曰心痹”,“痹”是“痹着不通”之意,“心痹”就是心气不畅而阻塞,即心气痹着。怎样得的病呢?“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这是讲病因、病机;虽“得之外疾”,是指外邪致病,但先有“思虑而心虚”的内因,由于“思虑”而使心气受损,即情志方面先有变化,而影响了心的功能,“心虚”是指心阳不足或者心气不宣;“故邪从之”是与“得之外疾”对应的,意思是说,这种病也可能由外疾而引起,但主要还是心脏内部先有了病变,故而邪从之。为什么说心阳、心气不宣会影响饮食呢?这要从“火”与“土”的关系来分析,心阳不宣通,心阳不能温暖脾胃,所以饮食出现问题,临床上因饮食不当导致心脏病发的情况是常见的。以上从心的色、脉谈到心的病变,其间的关键在“气”。

“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这是讲“肺”的色、脉和病变。“白”是肺之色;“喘”是描述脉象的,“喘而浮”,是脉急躁的表现;“上虚下实”是指病变而言,“上虚”是指肺气不足于上,“下实”是指心有邪热于下(心在肺之下);正因为心有火,所以会出现“惊”的症状,即火邪扰于心,心主神明,“惊”是神明不安的表现;“有积气在胸中”,是说心有热邪,火热上扰,肺气受伤,肺之宗气结而不行的病机;心火上炎,肺失去了清肃的功能,“积气在胸中”,于是就出现“喘而虚”,这个“喘”是指肺气逆,“虚”是指肺气伤;这种病变“名曰肺痹”,肺气痹着不能宣发也不能肃降,肺主皮毛,所以还会出现“寒热”的症状,出现时寒时热的现象,内有心火而阵阵发热,时而金气盛则恶寒;怎样得的呢?“得之醉而使内也”。

但从临床上看,这不是肺痹的唯一原因,“醉而使内”可以造成火热刑金而肺气受伤,但不能说凡火热刑金都是由于“醉而使内”造成的。那么强调“醉而使内”有什么意义呢?其意义有二:第一,“醉”即酗酒之人,“使内”是房事过度,酒醉生热,房事过度必相火亢盛,相火动极易引动心火,心火主静不易轻动,因相火妄动而引动心火,心火动必火气上炎,形成火热刑金;第二,房事过多的人,因相火妄动,易伤肾精、阴精,于是造成阴虚,阴精越虚相火越亢,相火越亢越是损伤阴精,构成恶性循环,这就是临床常说的“直盗母气”,肺为肾母嘛,所以肾中相火妄动,肾精受伤了,就要盗母气,伤及肺阴。以上即“醉而使内”的病机,临床上这种病变还是很常见的,尤其是“虚劳症”,往往是肺肾阴虚同见而虚火亢盛,症见久咳不止、吐痰、潮热。这种病基本病机是阴虚火旺,病因还是复杂多样的,如肝阴不足,也可以造成肺阴虚火旺。总之阴精不足,五脏的阴精不足,都可以导致这种病变,不要把“醉而使内”作为火热刑金的唯一病源。

“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这是讲“肝”的色脉和病变。“青”为肝之色;脉“长而左右弹”,即脉弦,弦脉是长脉的一种,所谓“左右弹”是指脉搏动不稳,有左右摆动之意,就是脉弦极的一种表现,就像一根拉得很紧的绳索,越是绷得紧,越是左右摆动。这里描述得很形象,大家容易理解。这种脉象有力而动乱不安,很不平静,临床上如果是失血病人见这种脉象预后都不好,不管是吐血还是下血,即使是血止住了,只要见到这种脉象,不能保证不再出血,因为“左右弹”是肝经相火依然亢奋的表现。“有积气在心下支胠”,“胠”是肝脉的循行部位,由于肝气郁积于“心下”,所以就出现“支胠”的症状,即两胁下感觉好像有东西支撑着一样,很不舒服,此即肝气不舒而郁滞的现象;这种病“名曰肝痹”,是肝气不能疏泄痹着于经脉造成的,多由肝火内盛引起;这种病也有“得之寒湿”的,所谓“与疝同法”,是说因寒湿瘀滞于肝经,而出现“肝痹”,与“寒疝”有相同的病机,治疗方法也就相同了,“疝气”十有八九都是寒湿问题,“热疝”是极少见的,所以有“寒疝”之称。肝痹症见“腰痛、足清、头痛”等表现。

有人说“肝”病无寒证,这是不对的,肝寒证还是常见的,特别是“疝”病。“疝”基本是肝的问题,当然一般是肝肾同病,但主要在肝。《素问·厥论》说:“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宗筋”是肝所主,是精之大汇之地,“寒疝”的病机基本是宗筋的病变,是寒湿滞于宗筋,肝气不能升发,痹着瘀滞以致引起外生殖器即前阴部的剧烈疼痛。由此可见,火热郁积能引起“痹”,寒湿瘀积同样能引起“痹”,故曰“与疝同法”。同时还会伴有腰痛、足清、头痛的症状,“寒疝”也可能出现这些症状。“足清”见于寒湿肝痹者还可以理解,为什么会有腰痛、头痛呢?这与肝经的循行有关,一般来说阴经经脉是不上头的,唯有厥阴肝经有一支脉与督脉一起到巅顶,即肝厥阴经脉是通过督脉而汇于巅顶的,寒湿之气随经脉而上于头,因此“头痛”一症,除了有三阳经的头痛之外,还有厥阴头痛,其特点就是“巅顶痛”,就是这个道理。“腰痛”也因肝与督脉的联系。

“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这是讲“脾”色脉和病变。“黄”是脾之色;正常脾脉多见“缓”,现“大而虚”之脉是虚损无力之象,反映脾虚不运的病机;“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腹中”是脾的部位所在,这种病是因邪气积于腹中,加之下焦肝木的邪气上逆,肝木克制脾土,脾气虚损不能运化,气结于中焦;假使疼痛并“有厥气”者,“名曰厥疝”,“厥”是以“逆”为特征的,“厥气”就是“逆气”,气向上逆,这样的病变称作“厥疝”;所谓“女子同法”,即曰男、女之疝症都是一个病机,都是肝肾之气厥逆,都表现为小腹疼痛;“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这是在讲病因,当然,现实中这也不是唯一的原因,只是提出个病因之例。

为什么提出“四肢”?因为脾主四肢,这种病往往是由于脾气、脾阳先伤造成的。“疾使四肢”的“疾”,是“过分”之意,“使”是“用”之意,即过分地使用四肢(过劳)就会伤及脾气,只能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疾使四肢”。怎样理解“汗出当风”?“汗出”本身会耗气,使卫气不固于表,风邪即从肌表而入,而“风”是肝主之气,寓意这个病的本质是肝木克制脾土。即“疾使四肢”先致虚,“汗出当风”是邪之所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嘛,脾气先伤,肝经的厥逆之气才可能侵犯脾。如果认为“肝木克制脾土”都是由于“疾使四肢”造成的,这样理解就失去现实意义了。总之“肝木克制脾土”往往是由于脾脏先虚,肝木来乘之,这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意义。因此“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是指肝木克制脾土的发病病机,主要是脾气先虚,再而肝木之邪气加之。另外,凡是“疝”病,都有疼痛的表现,“疝”字本身就作“疼痛”解;若不疼痛,那就是“痹”一类,像上面的心痹、肺痹、肝痹等。

“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这是讲“肾”色脉和病变。“黑”是肾之色;“上坚而大”的“上”是指尺部,《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说的“尺外以候肾”就是这个意思;脉“坚而大”是阴寒邪气太盛的现象,脉“大”是指邪盛,“坚”是“紧”之意,脉“坚”即沉实有力之脉,是指寒气;“有积气在小腹与阴”,这是寒湿之气积于小腹、阴部的缘故;小腹、阴部都属肾主的部位,故“名曰肾痹”。“肾痹”的病机是阴寒太盛,肾阳、肾气虚弱,不能化散阴寒,寒湿之气痹着于肾,就是阳虚阴盛证。这种病是怎样得的呢?“得之沐浴清水而卧”,这是讨论病因、发病。“清水”是“寒湿”的意思。是不是凡肾之寒湿都由“沐浴清水而卧”?当然不是,意思是此病不是伤于在外之寒湿,就是生于体内之寒湿,是由于肾阳虚弱内生寒湿造成的。

从“赤脉之至”一直到“黑脉之至”,从“心”说到“肾”,从五脏的病机来看,都有虚、有实,每一种病都不那么单纯,这是疾病的共同特征;同时,五脏的病变集中体现出各个脏器的生理特点,表现出不同的病机,这是疾病的个性特征。这其中的精神我们要充分地理解,不然在临床上辨证就不会灵活。读书不能理解文字背后的精神实质,只是一味地背记或对号入座是不够的。如关于“心”,心阳、心火为要点,然后是“心”与藏象系统的关系;再如关于“肺”,肺气为要点,因为肺是主气的器官,然后是肺与藏象系统的关系,等等。把这些要点掌握了,就不必要背记多少条文,这些理论知识在临床上才会应用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