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
细胞壁缺损或完全丢失的细菌称为 细菌L型(bacterial L form)。L型可自发产生,亦可在抗菌治疗过程中或在患者的某些特殊生境内产生,可能是细菌抵抗不利环境的一种方式。
一、细菌L型的形成
1.抗生素的干扰
主要由一些能在细菌细胞壁合成过程中干扰某一环节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中β-内酰胺环与细胞壁肽聚糖上侧链末端D-Ala-D-Ala结构相似,二者竞争性地与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相结合。如果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PBP结合,会使其失去酶活性(转肽酶),从而阻断肽聚糖上使得侧链交联的肽键形成,使细菌不能正常合成细胞壁而形成细菌L型。实际上当细菌周围环境中青霉素浓度为1~50u/ml时,可影响细菌分裂时的纵隔形成,使细菌不能断裂而不断伸延成为长丝状;当青霉素浓度增至100u/ml时,抑制细胞壁中肽聚糖的合成,使新生细菌缺乏细胞壁而成为圆球体或巨形体的细菌L型。
此外,万古霉素能和肽聚糖乙酰胞壁酸五肽末端的D-Ala-D-Ala结合,形成复合物,阻断肽聚糖多糖链的延伸,导致细菌细胞壁缺陷;异烟肼类药物可影响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中分枝菌酸的合成,使该菌变成L型;杆菌肽的主要作用是阻碍细胞壁中脂质的脱磷酸化,使脂质在肽聚糖的合成过程中不能进入再循环,也可引起细胞壁缺陷。
2.破坏细胞壁结构的其他因素
溶菌酶可直接裂解肽聚糖多糖链中的β-1,4糖苷键,破坏乙酰胞壁酸和乙酰葡糖胺所构成的聚糖骨架,引起细菌裂解形成L型。由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肽聚糖层外还有由膜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构成的外膜层,故溶菌酶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比阳性菌显著降低;胆汁和胆盐作用于由脂质双层组成的胞质膜和(或)细胞壁中的外膜,故对革兰阳性和阴性菌均有作用,甚至还能诱导真菌形成L型。
另外,血清补体通过经典途径或旁路途径激活,在菌体表面所形成的膜攻击复合体(membrane attack complex,MAC);噬菌体裂解细菌所释放的溶胞壁素(muralysin)以及微生物被巨噬细胞吞噬后的变化,都可使细菌细胞壁受到破坏而形成细菌L型。
二、细菌L型的生物学性状与耐药性
(一)生物学性状
细菌L型因细胞壁缺损,故呈多形性,如大小不等的球形、膨大杆状或细长丝状,并能通过孔径450nm的滤器,故又称为滤过型细菌。由于细胞壁缺损,故L型细菌的胞质膜发生了代偿性改变,包括胞质膜各种成分的组成比例发生改变,合成速度加快并可能产生新的成分,如脂肪酸可代偿性地增加,其中饱和脂肪酸合成增多,使饱和/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升高,增加了胞质膜的牢固性和弹性强度,以承担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差别。另外,胞质膜结合的蛋白质发生改变,以增加脂质链的强度,使细胞壁缺损的L型细菌在等渗环境下也不易破裂。
由于L型细菌缺乏细胞壁而对渗透压敏感,在普通培养条件下不能生长,必须提供高渗环境,而且L型细菌生长繁殖比原菌慢,增殖时间比原菌延长3~10倍,并形成嵌入培养基中的细小菌落,呈特殊的油煎蛋样菌落或颗粒状(G型)与丝状(F型)菌落(图1-17)。结核分枝杆菌在陈旧培养物中或药物治疗后可变成L型,呈丝状或颗粒状(图1-18)。
一般认为细菌L型的生化反应是减弱而非增强,没有规律性的生化特性,抗原性改变,故细菌L型很难鉴定。虽因细胞壁缺损而致抵抗力比原菌弱,但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具有耐药性。
图1-17 细菌L型的菌落类型
图1-18 结核分枝杆菌的细菌型和L型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感染性疾病没有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使感染成为慢性迁延性疾病,尤其是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加之抗生素的滥用,使耐药菌株和细菌L型日益增多,种种迹象表明细菌L型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因素之一。在医院感染设施表面,过期灭菌物品(敷料,手术包、产包等)和消毒液如碘伏、苯扎溴铵等、医护人员的手等,细菌L型的检出率有时可高达37.6%。在医院感染的细菌L型中,革兰阴性菌与阳性菌L型感染的检出率大致相同,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细菌L型的耐药性与其细菌型不同,治疗困难,如果不重视预防L型感染,将构成医院感染的潜在危害。
(二)细菌L型的耐药机制
细菌耐药性与细菌携带的耐药基因有关。耐药基因主要存在于染色体或染色体以外的质粒上。由于细菌L型的细胞壁缺损,耐药(R)质粒容易丢失,从而提高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但实际上在不稳定L型和返祖菌中由R质粒介导的耐药性无很大改变,只有稳定L型会丢失由R质粒所表达的耐药性,如金黄色葡萄球菌BM3202株有染色体耐药基因(耐利福平基因等)和R质粒(耐妥布霉素等)。BM3202株原菌、稳定L型和返祖菌等对利福平的耐药性均无变化,只有稳定L型对妥布霉素的耐药性消失。
细菌L型由于失去细胞壁,对一般作用于细胞壁生物合成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头孢霉素等)和万古霉素均耐药。但因某些细菌L型可能仍有部分细胞壁残留而造成暂时性营养缺陷等,所以有时可见临床分离的L型对青霉素尚敏感。同样,头孢霉素除能影响细胞壁的合成外,尚能作用于胞质膜,或因头孢霉素对细菌L型产生的β-内酰胺酶比较稳定,故从某些临床分离L型可能仍对头孢霉素敏感。
细菌L型对作用于细胞壁以外靶点的抗生素,如作用胞质膜的多黏菌素、作用于核酸的利福平、作用于蛋白质合成的氯霉素和林可霉素等的敏感性不变,或因L型无细胞壁的屏障作用,而对这些抗生素的作用更敏感。细菌L型对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敏感程度很不一致,如细菌L型对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的敏感性一般与原菌相同,但对链霉素的敏感性可能会升高或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与伤寒沙门菌L型对链霉素和庆大霉素的敏感性要比原菌有所下降,鼠伤寒沙门菌对链霉素耐药,变为L型后仍然耐药。因此临床上选择用药应直接根据所分离的细菌L型的药敏试验结果。
(三)细菌L型感染的临床用药
临床应用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应用了能影响细菌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用药后虽然菌数减少,症状在好转,但不一定能杀死全部病原菌,其中一部分可转变为细菌L型,隐伏于宿主体内的某个部位。停药后一旦条件合适,L型又可成为原菌,造成疾病的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这些细菌L型的出现以及对抗生素敏感性与返祖菌的差异,说明使用抗生素的类型不合理、药物剂量不足、疗程不规范等,这些是造成L型细菌产生的常见原因。
临床病例中分离的细菌型和L型往往是同时出现的,细菌L型的药敏与原菌不完全相同,不同代的L型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也不同。因此,对于一些反复发作并可能有细菌L型出现的细菌感染症,在选择临床用药时,不仅要考虑细菌型的药敏,也应考虑到细菌L型的药敏,根据药敏报告来调整抗生素的种类、剂量与疗程,或采取联合用药的方案。根据临床实践,对细菌L型的感染,除结合药敏结果,选用一些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外,只要临床治疗有效,应继续使用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不必更换。作用于细胞壁和细胞壁以外的抗生素,两者联合应用可达到彻底消灭病原,可避免病程的迁延或转为慢性的目的。
(孙文长 邓国英 张卓然)